对症下药巧突破
2018-07-05易振仁
易振仁
一、拟题需准确
文章的标题,如人之声、人之眸,对于文章的意义,不可小觑。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鲜活的人物形象也便定格在第一聲话语里;未闻其声,先睹其人,明眸善睐也会留给你优美的第一瞥。好的文章标题,便恰似那未见其面却先闻其人之语,先声夺人,悬念横生;犹如初次会面时对方的明眸善睐,顾盼生辉,引人入胜。因而,拟好一个标题,至关重要,所谓“题好一半文”,正是如此。
那么究竟如何拟好一篇作文的标题呢?笔者从以下方面进行阐述。
在准确的基础上,拟题还需要更上一个台阶——“高大上”。这不仅能让我们的作文标题传递出审题立意准确的信息,还能在第一时间传递出自己的独特魅力!
如何才能让我们的作文标题“高大上”呢?笔者认为可以运用一些手法技巧,以达到“高大上”的目的,如修辞法、疑问法、悬念法、经典意象法等方法。
(一)修辞法。
修辞有很多,既有句式方面的对偶,也有涉及内容方面的比喻、拟人、拟物、夸张、设问等。
1.拟题用对偶,工整又美妙。
对偶修辞的使用,不仅使标题从形式上看更加美观,而且朗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如果能拟出这样的文章标题,则其更具形式与内涵的双重美。如:
《但行善举,莫问前程》《一横长城长,一点茉莉香》《月圆是诗,月缺是画》等。
要拟出如此“高大上”的标题,需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将主题性的词语嵌入到标题中;二是按照对偶之词性相对的要求,重组表述。
2.拟题用比拟,形象显真谛。
比拟的修辞手法,如能用好,定会为标题增色不少。比拟,实际上有拟人与拟物之分。因而拟题时,既可将人当作物来写,将本来修饰物的词语用来写人;也可以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感情。如“留些诚信给自己取暖”,这既强化了文章的主题——诚信,又将诚信拟物化了,使之更为形象、生动,再如2013年江西高考高分作文之标题:
《删不掉的鲁迅》《别让奥数压垮孩子》及《奥数之殇》《拿什么拯救你们,我的“三怕”》《那些年,我与英文同住》等。
前面两个标题采用的是拟物的修辞手法,把鲁迅当作物来写,写出鲁迅的文章因经典而不会为人们所忘记,也不能忘记;后面的三个标题,则是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奥数、“三怕”、英文当作人来写,赋予了其人的感情,拉近了作者与它们的距离,使得感情更加自然。
3.拟题用对比,内涵亦美丽。
实际上,对比这一修辞手法,在考场中被运用的频率也是很高的。如果将其运用到拟题上,那拟出来的标题也一定是新颖别致、富有内涵的。
如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的作文标题《中国人的快与慢》,这一标题,不仅能最直观地告诉阅卷老师,这就是几个关键词的完美演绎,“快”的是中国的高铁、移动支付,“慢”的是中国的共享单车、广场舞、京剧等,而且作者对中国经济腾飞的点赞、对精神文化提升的歌颂,也恰到好处地浸润在这一内涵丰富和矛盾化的对比短语之中。
4.拟题巧引用,韵味中成功。
在拟题时,如果能借助古典诗词中的一些名句或名词,不仅会使文章的标题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而且雅致的表达定能让标题更加“高大上”。如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III的一篇作文——《天涯何处无芳草——我看高考》,这个标题,就是巧妙引用了苏轼的《蝶恋花·春景》中的一句。虽然作文题特别要求使用副标题“我看高考”,但是作者却能以“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一句诗词来巧妙地传递出文章的观点——高考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
当然,还有很多修辞手法,同学们可以在平时的训练中去揣摩提升,笔者就不在此一一列举了。
(二)疑问法。
疑问法,即是将文章的主题寓于一个疑问句之中,并将其表述成一个别具一格的标题,以疑问之气呼出主旨。故拟题时,可采用一些疑问句形式,以达到化普通表述为神奇的表达效果。如下面的一些标题:
2013年广东的高考高分作文标题:《善行,我该如何安放你?》《谁偷走了他们的快乐?》;2016年江西的高考高分作文标题:《打在孩子脸上的巴掌疼了谁?》《素质教育,分数岂能为大?》《畸形教育观,打了谁的脸?》。
这些标题,不仅寓文章的主题于疑问之中,让阅卷老师在第一时间判断出意思的准确性,而且标题的“高大上”也体现在标题的疑问语气之中,具有足够的吸睛特性。
(三)悬念法。
悬念,不仅是行文的一种特有手法,也是拟标题的一种方法。这种标题,能很好地把读者引入到文章中,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2013年江西高考满分作文标题《被误读的鲁迅》,被误读的鲁迅是什么样子的?怎么会被误读呢?
再如《我与鲁迅有个约定》这篇满分作文,其标题直接让读者产生了这一疑问:“我”与鲁迅的约定是什么?读者也在这一悬念的驱使下走进了文章,去掀开“约定”的面纱。
(四)经典意象法。
经典意象法,是指在拟标题时,可以撷取一些文学经典中的特殊意象来表述成具有新意的标题。这样拟出来的标题,往往会有一种古朴而典雅的意境,看后令人难以忘怀。
如2004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薛宝钗魂断大观园》,该文选用了“薛宝钗”“大观园”两个意象,构建了有别于《红楼梦》的全新情景,读来别具一格;再如2007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当记忆流经奥斯维辛》,选用了“奥斯维辛”这一意象,不仅给阅卷老师带来一缕源自课本的亲切之风,而且通过此标题在第一时间传递出了法西斯侵略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并呼吁了和平这一世界性的大主题。
(五)标新立异法。
顾名思义,标新立异就是在拟题时求新求异。如何才能标新立异呢?逆向思维法与化用经典法便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两种。
1.逆向思维法。
逆向思维,与陈旧思维对立,是一种意识上的创新。如面对失败,人们会不自觉地吟出“失败乃成功之母”,以此宽慰失意之人。如果能逆向思考,那情景就会完全不一样——“成功,乃成功之母”,这一论断,不仅推翻了人们心中约定俗成的固有思维,而且这一更新的思维意识,能更好地驱使人们前行。再如2004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标题《此时有声胜无声》,读来妙不可言,因为其巧妙地将白居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进行了反用,从而有力地反驳了“沉默是金”这一靶子,并成功地彰显了“语言交流很重要”这一观点。这样的例子,还有《放弃,也是一种获得》《开卷未必有益》等。
2.化用经典法。
化用经典法,即对一些经典的名言名句,或者一些名篇的相关经典进行改编、化用,以为我所用。化用经典法,也可以化古典的材料为神奇,让经典材料散发清新之气。如在拟题时,有考生结合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有意识地化用为《道德苦旅》,以此突出道德在现实中面临的“围剿”这一主题。
作文拟题,对于不同的文体,应有不同的短语结构类型。如若在考场上选择写记叙文,则最好选用名词性短语;如果选择写议论文,那么最好拟就动词性短语。
(一)记叙文拟题。
虽然在现行的高考考场,很多考生因为众多因素选择写议论文,但这不能否定或抹杀记叙文在高考中的贡献。因而,对于记叙文的拟题,平时的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先看看书本上的一些标题: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鲁迅的《孔乙己》、契诃夫的《变色龙》、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及余秋雨的《道士塔》 等。
这些标题,是清一色的名词性短语。这些标题,既可以让读者在第一时间明了作者的写作对象、创作意图,也成为行文的线索、作者丰富感情的载体。
如2005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永远的苏武》,通过这名词短语性标题,读者仿佛看到了那个擎着旌节,咀着毡毛,以铮铮傲骨敲响千秋绝唱的苏武。再如2006年山东高考优秀作文《窗棂边的栀子花》,以窗棂边的栀子花为观察对象发散开去,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洞见。
(二)议论文拟题。
作為考场作文的主力军,议论文的拟题不容忽视,其关系到作文的档次,关系到语文分数在总成绩中的贡献度。我们先来看看书本上的一些拟题:
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贾谊的《过秦论》等文章,读者一眼就能读出文章的观点。鲁迅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反问句为标题,用强烈的反问语气质疑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这一说法,进而在后文中立论;丁肇中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为题,直接而又鲜明地点出了文章的主旨。
这些标题都有一个共性,即动词性短语(或称句子)。其中,第一个是主谓宾式短语,后两个则是动宾短语。
如2013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标题《善行,我该如何安放你?》《让爱双向流动》《慈善,也要维护他人的尊严》,这三个标题,第一时间就给了阅卷老师一个主题鲜明的印象,因为它们通过动词性短语将主题表达了出来,而且这三个标题分别采用了主谓宾、兼语、动宾三种形式的短语,阐述了作者对“善行”的独特理解;2007年一篇高考满分作文标题《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以主谓宾的形式,将“感恩”这一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2007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标题《诗意地生活》,就以一个“状语+动词”的形式,诠释了作者对生活独到而又深刻的理解;2007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题目《回归母语的本源》,同样以一个动宾形式的短语,呈现了“回归母语本源”这一主题。
因而,在拟议论文的标题时,可以尝试着采用一些动词性结构短语,如动宾短语、主谓宾短语、兼语短语结构等,将主题性的词语嵌入到这些短语中,拟就一个别具一格、魅力无限的标题。
二、拟题“高大上”
考场作文忌失手,因为失手预示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但是每年高考总有不少考生因作文失手而悔恨不已。高考作文赋分60分,是所有学科试题中单题分值最高的,许多师生曾望“文”兴叹:成也作文,败也作文!借用名言“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来理解“成功作文”和“失败作文”,就是“成功的作文篇篇相似,失败的作文各有各的不幸”!“成功作文”众所周知是“文质兼美”,“失败作文”不外乎如下遭遇:偏题甚至跑题,标题枯燥缺新意,论据单薄无说服力,文章结构混乱,思维与表达脱节,主题低幼化缺深度,甚至有相当多作文犯字数不够的低级错误……通过多年的实践和跟踪反馈,我们发现,如果做足“夯实基础”和“突破瓶颈”两方面的工作,摘得“成功作文”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