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
2018-07-05陈鑫
陈鑫
[摘 要]
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全世界的普遍交往为实现条件,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政治共同体;一个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经济共同体;一个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共同体;一个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共同体;一个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共同体。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历史延续,在致思逻辑、哲学基础、价值旨归及实现条件等方面与“真正共同体”思想相一致,在目标指向、实现方式以及理想模式等方面是对“真正共同体”思想的超越。
[关键词]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真正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8)03003707
马克思认为:“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1](P3);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生存发展必须以家庭、社会、国家等共同体为基本方式。基于此,马克思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扬弃前人共同体理论的基础之上,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科学地提出了“真正共同体”思想,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变幻的时代形势,习近平在统筹国内外大局的基础之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科学理念。从政治哲学层面看,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在致思逻辑、哲学基础、价值旨归及实现条件等方面与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相一致,同时在立足世界潮流,结合时代形势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迈向“真正共同体”的现实方案,极大地推动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创新发展,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活的时代生命力。
一、未来社会的理想追求:马克思“真正共同体”
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P571)但是,人类社会自产生至今,始终未能形成一种适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理想共同体。尤其是马克思所生活的资本主义社会,更是一种异化扭曲的虚幻共同体。在马克思看来,这种作为“虚幻共同体”的资本主义社会,虽然为社会成员带来了一定的独立与自由,但在本质上是一种异化了的共同体。“它(资本主义社会——笔者注)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2](P34)在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逐渐被以货币为中介的物的交往所代替,人与人之间的交换也不再以使用价值为目的,而是将交换价值作为唯一追求,每一个人都在为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最终被资本所异化,成为商品的附庸。除此之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分工与私有制的深入发展,前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高度统一的状态也开始出现分化的裂痕,尤其是个体对资本的无限贪欲,更是加速了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的分离。“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想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1](P536)在这种虚幻共同体中,国家仅仅是资产阶级维护其阶级统治的政治工具,国家所代表的“共同利益”也仅仅是资产阶级特殊利益的彰显,作为被统治对象的无产阶级非但未能获得应有的“个体利益”,反而成为一种异化的存在。这恰如马克思所言:“由于这种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统治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1](P571)可以说,始终秉持“解放全人类”这一宏伟目标的马克思,正是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对无产阶级的压榨与剥削,看到了虚幻共同体对社会成员的异化与扭曲,才在批判继承前人诸多共同体理论的基础上,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本质,创造性地提出了“真正共同体”思想。这一思想理论作为马克思的重要理论成果,不仅超越了以往各类共同体理论,同时更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形成了丰富科学的主旨要义。
一方面,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马克思在其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明确表达了为全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真正共同体”思想作为马克思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发展作为自身的理想追求。在马克思看来,“自然共同体”虽然为个体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但个体完全淹没于共同体之中,毫无个性自由可言。
“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3](P25)而在“虚幻共同体”中,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虽然个体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以往旧制度的束缚并获得了一定的独立与自由,但这种独立并非真正的独立,而是一种被异化了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4](P52)。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只有到了“真正共同体”阶段,才能实现“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5](P683)。
另一方面,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全世界的普遍交往”为实现条件。哲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世界,同时更在于改造世界。“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1](P538)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的这种发展(随着这种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1](P538)与此同时,如若仅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没有世界的普遍交往,“共产主义就只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1](P538)因此,在马克思那里,唯有实现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实现世界各地的普遍交往,象征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真正共同体”才能最终实现。
二、现实世界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人类社会越来越表现出种种不同以往的新特征。冷战结束后,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在摆脱美苏霸权统治的基础上,找到了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实现了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国际体系中一支重要的新兴力量,政治上多极化不断彰显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格局,平衡了国际力量体系,推动了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均衡的方向不断发展。經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公司的日益繁荣推动了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世界各国日益成为全球经济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世界越来越表现为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随着民族国家的不断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反对以自我为中心的西方文化价值体系,倡导在坚持文化多样性、文化平等性的基础之上不断推动人类文明朝着多元化方向持续发展,文化多元性不断显现。与此同时,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更是降低了人们的交流成本,跨越了沟通的时空障碍,密切了各国人们的情感联系,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交流方式,使整个世界日趋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地球村”。当今世界也面临着种种严峻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6](P58)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挑战多样化的深入发展,人类社会越来越表现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在此背景下,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科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大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科学理念,并形成了丰富的科学内涵。
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政治共同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格局的逐步瓦解,许多发展中国家不断兴起,这不仅深刻改变了国际社会的力量对比,同时更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深入发展。在此背景下,“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和平之策”[7]。“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世界各国在互商互谅、平等相待的原则基础之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确保相互之间互相尊重、管控分歧,实现和平共处。习近平指出:“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平等相待,既把自己发展好,也帮助其他国家发展。大家都好,世界才能更美好。”[8]
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经济共同体。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地的商品、资本、技术、劳动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每个国家和地区日渐成为全球经济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哪个国家能够脱离世界而独立发展,更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于国际社会之外而独自应对危机,整个世界都日渐趋向于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世界各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9],坚持开放创新,坚持包容互惠,“共同走出一条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各国共同发展”[9]。
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共同体。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面对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不断推进,人类社会越来越表现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一国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不安全之上,别国面临的威胁也可能成为本国的挑战”[10],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越来越多,霸权主义的安全模式没有出路,“以邻为壑”的思维模式也必将被时代抛弃。世界各国唯有在摒弃“冷战思维”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不断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世界各国互尊互信,努力以和平合作方式解决各类争端,才能实现全球各国共同安全。
第四,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共同体。当今世界有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两千五百多个民族,每个国家、民族都拥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任何一种文明都没有高低之分,更没有优劣差异,有的只是历史、传统、地域特色和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风俗习惯等差别。“人类命运共同体”承认并尊重每一种文化,同时更倡导不同文明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相互交流。人类社会的各类文化唯有在跨域民族界限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包容互鉴,才能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
第五,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共同体。面对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不断加深、扩大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突破狭隘的区域藩篱,摒弃利己主义原则的基础上,倡导世界各国“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11]唯有如此,世界人民才能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的严峻挑战,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一脉相承下的创新发展: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深深地根植于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中,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在立足客观世界、结合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实现了对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超越,成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历史延续
第一,致思逻辑相一致。在马克思看来,无论是前资本主义时期的“自然共同体”,还是其亲身经历的“虚幻共同体”,都在很大程度上压抑着个体的自由,制约着个体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马克思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深刻剖析“自然共同体”、“虚幻共同体”、“抽象共同体”等不同社会形态的基础上,科学地提出了“真正共同体”思想。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秉承“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世界各国勠力同心,共同应对各类危机与挑战,不断推动人类社会永续发展。可以这样说,不论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还是形成于新世纪的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本质上都是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维护人类根本利益的科学理念,二者在致思逻辑上呈现出一种“源”与“流”的继承关系。
第二,哲学基础相契合。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始终坚持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通过对不同时期社会矛盾运动的准确把握,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之相类似,习近平在新世纪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不是空洞无物的政治口号,也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认知,而是立足于复杂变幻的时代形势及不断发展的客观世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伊始,便始终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入分析全球范围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并在此基础上把握时代发展大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引领世界各国共同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努力推动人类社会朝着真正自由全面发展的方向不断迈进。可以说,唯物史观不仅是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哲学基础,同时更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基石,二者在哲学基础上具有高度契合性。
第三,价值旨归相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虽然在某些方面区别于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但二者在价值旨归上有着高度的统一性,都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美好的未来新世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始终坚持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倡导世界各国在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上,“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12]。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国家,一直以来都积极地参与全球的经济发展和各项治理,无论是“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国际倡议的发起,还是全球气候变化会议上的积极作为,都有力地彰显着中国负责任大国的鲜明形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有利于推进全球治理的深入发展,同时将促进人类社会朝着自由发展、合作共赢的美好未来而不断迈进。
第四,构建基础相吻合。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1](P538539)这就明确指出了未来“真正共同体”实现的基本条件。而“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当代实践,它的构建要求与“真正共同体”的实现条件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仅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发展失衡,致使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南北悬殊不断凸显。一国的发展不是真正的发展,一个地区的繁荣也不是真正的繁荣,世界各国唯有在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基础上推动全球共同发展,才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还需要推动世界一体化。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3](P261)没有哪个民族能够在脱离国际社会中而快速发展,更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在自我封闭中走向繁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倡导世界各国在开放创新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不断推动世界一体化。这样,人类社会才能不断摆脱地域局限,“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由蓝图变为现实。
(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时代超越
第一,目标指向的重塑:从宏伟蓝图到现实方案。资本主义社会初期,面对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剥削压榨,面对“虚幻共同体”对个体成员的制约束缚,马克思在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的指导下,深刻批判了“自然共同体”、“虚幻共同体”的历史局限性,并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科学地提出了“真正共同体”思想,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未来方向。在马克思看来,未来的“真正共同体”将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自由人联合体。在那里,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所有,私有制将被彻底消灭。随着公有制的确立,社会生产力也将摆脱以往生产关系的束缚,获得极大发展,物质财富更将得到极大丰富。在此背景下,劳动已不再是人们的生存手段,反而成了未来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按劳分配丧失了历史必然性,未来社会将实行按需分配。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分工也将逐渐消逝,未来的人类社会,每个人都将自由地发挥自身特长,而不必被某一职业所限制,真正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
可以说,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对未来“真正共同体”做了科学预测。但遗憾的是,这些预测仅仅是粗线条的大致轮廓和发展方向,而对于如何实现“真正共同体”,马克思未能提供必要的现实方案。 相较于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蓝图描绘,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则更倾向于现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和严峻危机,旨在通过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现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习近平牢牢把握每一次的外交机会,积极主动地向国际社会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习近平指出,世界各国应“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11]。这就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现实路径,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和总路径。此外,“一带一路”国际倡议的发起、亚洲投资银行的组织兴办以及丝路基金的注册成立等,更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构建提供了有力抓手。由此可以看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有着明确的理想目标,同时也有着具体的现实路径;不仅根植于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同时更为实现“真正共同体”提供了现实方案。
第二,实现方式的超越:从社会革命到全球治理。对于马克思“真正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言,虽然二者在实现条件上具有高度契合性,在实现方式上却有着较大区别。在马克思看来,未来的“真正共同体”就等同于“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实现这一理想追求必须首先打破旧的国家机器,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让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并上升为领导阶级。马克思指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2](P66);
“在每一次社会全盘改造的前夜,社会科学的结论总是:‘不是战斗,就是死亡; 不是血战,就是毁灭。问题的提法必然如此。”[1](P655656)这就再一次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强调了社会革命对于实现“真正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新世纪以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资本主义国家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不断面临着经济危机频发,社会问题凸显等矛盾挑战。为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完善自身民主制度、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水平,试图以此巩固自身的阶级统治。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更是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获得发展,也没有哪个民族能够单独应对人类挑战,整个世界日渐成为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这就需要人类,和平发展、共应挑战。习近平结合时代特征,坚持在推进全球治理中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不断向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实迈进。习近平主张:世界各国要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要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要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要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要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12]。这不仅有力地彰显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鲜明态度,同时从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生态等诸多层面阐明了新时代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成为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选择。
第三,理想模式的重构:从同质取代到异质共生。马克思生活于资本主义社会,立志于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坚持取而代之以“自由人联合体”的“真正共同体”。在马克思看来,虽然“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2](P33),使人类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以往的封建羁绊和等级束缚,但这仍然不是适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理想社会形态。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不过是“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2](P34)。在这一社会中,个体不仅未能得到真正的独立与自由,反而不断接受资本的剥削和异化,并逐步丧失自身的自由与人格,成为任人宰割的被统治阶级。诚如马克思所言:“由于这种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统治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1](P571)显然,这样的共同体在价值指向上是与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所背道而驰的。马克思曾指出:“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2](P45)“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P53)这明确表明,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真正共同体”是与资本主义社会格格不入的,唯有从根本上彻底地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联合体”。
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固然美好,但现实层面的实现过程漫长曲折。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2](P592)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不断吸取每次经济危机的深刻教训,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自身社会制度,以巩固自身阶级统治。尤其是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更是在相互联系、相互融通之中,日益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存在并将长期存在于同一个世界中。习近平从这一时代背景出发,一方面倡导不同国家间共生共赢,主张世界各国要管控分歧、相互包容,坚持在求同存异中,实现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倡导不同制度间共生共赢,强调在各类危机此起彼伏的今天,没有哪一种制度模式能够独自解决危机,也没有哪一种意识形态能够独自应对挑战。在当今国际形势下,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抑或是资本主义世界,唯有摒弃“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才能实现互利共赢的新发展。习近平坚持从时代的客观形势出发,主张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存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具有极大包容性的异质共生的命运共同体,这就在理想模式上实现了对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超越。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习近平.铭记历史,开创未来[N].人民日报,20150508.
[8]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全球增长新蓝图[N].人民日报,20160904.
[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9.
[10]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171202.
[11]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來——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30408.
[12]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9.
[13]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19.
[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5]习近平.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在亚太经合组织共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1110.
责任编辑:杨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