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着满分,前进!

2018-07-05李玉山

求学·素材版 2018年6期

高考写作备考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满分作文”有真伪,睁大眼睛看究竟

现在能见到的“满分作文”如恒河沙数,让人颇有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之感。有的同学读了其中的一些作文后,可能会产生这样的困惑:满分作文就是这个样子吗?照这样写,作文就能够得到满分吗?

这些同学的困惑是正常的,因为他们读到的可能是“伪满分作文”。

獲得“满分作文”,大致有这么几个渠道:1.网络;2.微信等自媒体;3.各种各样的“满分作文选”;4.各种报纸杂志。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满分作文”中的绝大部分并不是货真价实的考场习作,当然也就不可能是真正的“考场满分作文”。因此,对这些“满分作文”,同学们一定要睁大眼睛看个究竟,弄明白这些作文是不是真正达到了得满分(或者高分)的水平;再具体些,就是弄清楚这些作文哪些地方值得学习借鉴,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完善。否则的话,盲目地模仿照搬,就有可能误将痈疽做桃花,产生的副作用可就不是一般的大了。

一篇有缺陷的“满分作文”

下面这篇例文被多家网站、多本作文杂志收录,且均明确标榜为“满分作文”,很多同学可能读到过,但不知大家是否认识到,这是一篇有明显缺陷的“满分作文”!

一横长城长,一点茉莉香

一考生

看惯了哥特建筑,你或许感兴趣于壮阔的万里长城;听遍了普契尼的歌剧,你或许欣赏那红脸张飞;吃腻了海鲜大餐,是否钟情于广式小吃?

这里是中国。

中国人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这足以证明长城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昔日秦皇,动天下之力,北筑长城,以抵外来入侵。长城长,与海相邻;长城陡,万阶上天际;长 ①从中外对比引入对中国特色的介绍,注意到交流的对象是“外国青年”。

②关键词一:长城

城久,千年风霜未坍塌。它不像吴哥窟,神秘绮丽;它不像巴黎圣母院,闪耀人性光辉;它不像加利福尼亚漫长的海岸线,蜿蜒动人。它让世代中国人奋勇抗敌,这才有抗战十四年的奇迹;它让中国人充满精气神,这才有今日我中华复兴的壮丽征程;它让中国人有永不服输的斗志,这才有那千年未曾断绝的灿烂中华文明!

这里是中国。

中国电影史的巅峰便是获戛纳大奖的《霸王别姬》,它让世人看到京剧之魅力。那眉心一点朱砂痣,是你放不下的眷恋;那拿起刀枪剑棍的英勇,是你为国杀敌的豪情;那一张张花白的小丑脸,是讥讽贪官污吏的内心独白。一张戏,一座台,唱遍的是天下苍生,言不尽的是千年艺术传统。它不像流行音乐,韵律十足;它不像西方歌剧,夸张十足;它不像古典音乐,醇香浓厚。它像一个千面镜,有血有肉,有故事还有酒。正所谓“不疯魔不成活”,程蝶衣便是这样因戏而疯魔。这便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时至今日它仍在创新,接受时代熏陶,放出既古老又现代的光。

这里是中国。

如果你没到过中国,相信你也听说过誉满全球的中华美食。中国人爱吃,并且吃出了文化。我不会忘记看汪曾祺先生文章时舌尖上的感受,玉林米线、黄焖鸡、金华火腿、高邮鸭蛋以及最普通的黄油烙饼。中国人讲究吃,一道菜的背后可能有着几百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你吃油焖大虾,我可能和三五知己边吃小龙虾边畅谈人生;你吃法式鹅肝,我可用最平常的食材做出一道你永生难忘的蛋炒饭;你吃昂贵的鱼子酱,我可能尝到秘制多年的雷山鱼酱。一部《舌尖上的中国》或许让你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烹饪的核心,它不只关乎食材、手法,更是我放盐时想起你最近生病而少放一点的平常心;让你欲罢不能的不是厨艺技巧,而是生活中的点滴感悟。中国人吃的是菜,更是人生。

这里是中国。

有你想不到的惊喜,有你未曾见到的奇观,有你放不下的平常心。

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弹戏牡丹,一点茉莉香。

这里是中国,我们欢迎你。 ③语言表达整齐匀称,富节奏感。

④关键词二:京剧

⑤语言表达整齐匀称,形象优美。

⑥关键词三:中华美食

⑦注意到了东西饮食的对比。

⑧《舌尖上的中国》素材新,巧妙点明美食与人生的关系。

⑨总结全文。

名师简介

李玉山,曾获天津市第四届“双优课”一等奖,现任职于天津市河西区教科所。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等报刊发表教学论文70多篇,另有学习指导文章200余篇、散文随笔近400篇发表,总计100余万字。

对这篇习作值得学习借鉴之处,我在旁批中做了比较具体的点评。按照高考作文阅卷评分细则,这篇习作应该能够进入一类(或者一类下),但绝对得不了满分。问题出在哪里呢?

细心的同学可能注意到了,我在旁批中肯定的基本上是该习作在形式、素材、表达等方面的优点,关于文章内容,尤其是思维的清晰合理及思想的深刻独到,旁批中基本没有涉及。下面我就此做详细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试题,要求从所提供的12个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以“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里面显性及隐含的信息如下。

第一,是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且是作者“所认识的中国”。一般情况下,这个(或这些)外国青年对中国的了解应该是比较表面、比较模糊、比较肤浅的,就像大多数中国青年对美、英、法、德等国家的了解一样。所以介绍的时候,就要避免机械地重复报纸或书本上的话,避免机械地背书,要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自己“所认识的中国”以自己的言说方式向外国青年做具体的、独特的、生动的介绍,但前提是,作者必须对我们的中国有“自己的认识”。如何才能有“自己的认识”,这取决于平时的积累与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讲,考场上写作的成功,其实功夫是花在平时的。

第二,介绍内容的选择。一篇800字的文章,不可能把中国介绍得面面俱到,“面面俱到”的结果只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所以应该选择自己认识最深刻、理解最具体的一个或几个方面,从最恰当的角度切入,才可能让外国青年对中国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了解。选择关键词(两个或三个)的标准是什么,试题的提示是这些关键词之间要有 “有机的关联”。何为“有机的关联”?按通行的说法就是“事物诸要素或者事物之间按照一定的秩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系统或者新的整体”。就这道作文题的写作而言,选择的关键词在展示作者“所认识的中国”方面,应该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或者是某一特点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呈现,或者具有历史传承的关系,或者具有一定的对比性。试题所提供的12个关键词,大部分含有多种意味,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比如长城,可以解读出中国符号、文化遗产、爱国情怀、好汉精神、劳动智慧、封闭隔绝等意味;中华美食,可以解读出中国名片、文化传承、技艺绝活、思乡滋味、联通内外等意味;移动支付,可以解读出科技进步、信用提升、生活便捷、时尚追求、金融安全等意味。习作中选择哪几个关键词,一定要找到这几个关键词之间的联结点,以此为内在红线构思行文,才能写出结构严谨、内容具体、有思维张力的文字。

以这两个标准衡量《一横长城长,一点茉莉香》,问题就出来了。尽管作者意识到了交流的对象是“外国青年”,但文中所介绍的中国仍然只是“大众化的中国”,绝对不像有的点评者所言——“很好地介绍了自己‘所认识的中国”。比如,关于长城“让中国人充满精气神,这才有今日我中华复兴的壮丽征程;它让中国人有永不服输的斗志,这才有那千年未曾断绝的灿烂中华文明”的表述,关于京剧“那眉心一点朱砂痣,是你放不下的眷恋;那拿起刀枪剑棍的英勇,是你为国杀敌的豪情;那一张张花白的小丑脸,是讥讽贪官污吏的内心独白”的描述,尽管或者大气磅礴,或者形象生动,但基本上仍是公众话语的重复或换言表述。该文所选的“长城”“京剧”“中华美食”这三个关键词,有点评者说它们的共同点是都“与中国文化精髓”有关联,这样的点评是错误的、不负责任的,会对读者产生误导。“中国文化”是个内涵和外延都很大的概念,如果要以“中国文化”为切入点,在行文时必须具体指出某关键词代表哪方面的“中国文化”,明确解析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具体意义,以及几个关键词之间内在的“有机关联”,否则的话,习作就只是在一个大盘子里放上若干“无有机关联”的水果,结构及内在的思路是松散的。《一横长城长,一点茉莉香》就是这样的一个果盘。从“中国文化”这一角度切入,长城代表的“中国文化”是什么,京剧代表的“中国文化”是什么,美食代表的“中国文化”又是什么,这三者有无内在的关联?这些问题清楚了,才可能避免“拼盘式习作”的出现。不过说实话,我是看不出《一横长城长,一点茉莉香》的作者有清醒的以“中国文化精髓”构思全篇的意图的,因为文中连“中国文化”的字眼儿都没有出现,某些点评者的点评太过于“善解人意”或“为作者讳”了。

该文还存在一些细节问题。比如标题中的“一点茉莉香”到底指什么,是京剧还是美食?化用歌词做文章的题目,前提是要恰当,否则只能有损文章的品质。比如第一段“红脸张飞”,是明显的常识错误。比如“这里是中国”在文章中三次独立成段出现,尽管客观上有强调主题、标清眉目的作用,但也确如某些点评者所言,实在太突兀、太机械、太程式化了。

丝路驼铃 驶向和平

广东一考生

漠北之雪带来朔方的问候,江南的风吹来南方的祝福,这是我站立的黄土,这是我自信的中国。此刻,这个高速发展加速快进的中国,在驼铃的轻响中,在高铁的轰鸣中,载着无数国人的荣光和梦想,驶向和平与远方。依我所认识的中国,让我为她赋上21世纪的关键词——“一带一路”、高铁奔驰!

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英国“脱欧”昭示着全球旧秩序的岌岌可危,特朗普的新政则拉开了新时代不确定性的帷幕。而就在此时,远古的丝绸之路上再次响起清脆的驼铃。中国携手沿线伙伴,为干旱的大漠汇入一缕缕甘泉,各国积水成渊,汇聚成一条和平与发展之河,为热浪侵蚀的沙漠送去清凉。“一带一路”,是中国21世纪战略中的重要一步,我们背负着“复兴中华”这一沉重却坚定的理想,在国家棋局上走出“新丝路”这至关重要的一子,这体现了中国作为有责任有担当大国的和平崛起,更是对“永不扩张”诺言的庄严履行。“一带一路”,惠及的不仅仅是中国,更多发展中国家从中获益。发展本国。兼顾他国,这是我所认识的中国。 ①题目明确文章的主旨。

②开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明确本文的关键词是“一带一路”与“高铁”。

③在国际大背景下谈“一带一路”——有责任有担当大国的和平崛起战略与庄严承诺,突出“我所认识的中国”。

“一带一路”是中国战略,而高铁则是承载“一带一路”计划的载体。中国高铁,是“中国创造”技术“走出去”的世界名片。极高的速度、可靠的安全性、尖端的高新技术,都彰显了中国不再受困于“国际流水线”的决心,以及为国攀登“微笑曲线”上游的斗志。“一带一路”的基本办法是通过扶持周边及沿线国家,大力兴办基础设施来促进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而高铁正是兴办基础设施的不二之选!于是,一条条钢铁巨龙在非洲、亚洲的版图中飞驰,在新丝路上行驶……这一条条高铁,带动的不仅是各国经济的飞跃,更是各国文化的交流、政治的互信。一根根铁轨,让远在天边的人们握手拥抱,一个个“子弹头”列车,划过黎明的曙光,为沿线的人们带来新的机遇。新丝路上飞驰的高铁、华夏版图内交错的铁轨,是我所认识的中国。

我所认识的中国,是拥有千年文明的华夏古国,而这个古老的国家,正躬逢属于她的大时代。这是她艰难转型的困难时期,却也是她高速发展的飞跃时期。我所认识的中国,由每一个国民个体所构成,我们为高铁经过的每一段路程而骄傲,为新丝路上每一次中国担当而倍感荣光。这是自信的中国,这是我所认识的中国。 ④明确“一带一路”与“高铁”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

⑤对“有机联系”做具体阐释,再次突出“我所认识的中国”。

⑥總结全篇,为“自信的中国”倍感骄傲。

该文的语言表达总体上比较平实、自然,也比较大气,说实话不如《一横长城长,一点茉莉香》优美、生动,但该文最值得大家学习借鉴的两点,恰恰是《一横长城长,一点茉莉香》的短板。该文笔下的中国,是经过作者思考后自己“所认识的中国”;文章阐述具体,娓娓道来,没有空话与口号;所选的两个关键词“一带一路”与“高铁”被“崛起、承诺与自信”这根线串联成一体,其内在的“关联”是紧密的,当然更是“有机”的。思维含量、思想深度,永远是优秀习作最亮丽、最耀眼的标签。

二、“升格”练习求实效,渐入佳境得其宜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但考场写作具有“一次成形”的特点,写完后不允许(事实上也不可能)做大的修改。如何提高“一次成形”的质量,保证考场习作精品、优等品的高产出率?答案只有一个,即在平时的备考训练中要舍得投入时间与精力,力求“升格”训练的实效与高效。

“升格”就是通过修改加工使习作从内容到表达等方面产生“脱胎换骨”的变化。一篇一类下的习作通过修改能“升格”到一类上,一篇二类中的习作通过修改能“升格”到一类中。实在、具体、有效的习作修改过程,是认识提高、思想深化、分析理解能力上升的过程,是表现手法不断丰富,语言表达走向精准、形象的过程。

根据上面的分析,大家再看《谈语文素养的提高》,问题是不是很明显呢?

下面以一篇习作为例,和同学们谈谈如何进行习作的“升格”练习。

谈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考生

何谓语文?

语文,语文,即“语”和“文”。朋友的倾诉是“语”,亲人的叮咛是“语”,爱人的关怀是“语”;一首《行路难》是“文”,一封家书是“文”,一块墓碑,也是“文”。止不住的思念,藏不住的感情,道而成语,落笔成文。

认识语文,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要前提,而恰当的方法更能使提高语文素养事半功倍,不至于像盲人般摸索,一无所获。提高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缺一不可,其中社会生活实践尤其重要,原因在于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 ①开篇设问,简洁利落。

②“语文素养”是关键词,这一段只解释了“语文”,对“语文素养”没有涉及,概念诠释不到位。

③注意到了试题中“比较三种途径”的写作要求。

语文素养的提升需要课堂的有效教学。在课堂上,我们“听”“说”“读” “写”,感受语文的魅力,受它影响,渐渐地我们的语文素养得以提高,鉴赏和表达的能力也水涨船高。在千古名篇之前我们会赞叹它辞藻之美、胸襟之阔,而不是人云亦云却不知所云;在临洞庭,俯泰山之际,奋笔书怀,写尽人间山河,而不是如同猿猴般上蹿下跳,怒号嘶吼。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无疑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一条捷径。

语文素养的提升也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书是心灵的另一扇窗户,作者是深邃的诗人,或是热血高涨的愤青,又或是睿智的老者,都行。走进他们的世界,领略他们的情怀,让他们的思想感染你,感受语文的无穷韵味。这将会是一个人终身受用的财富。它能开阔人的眼界,沉淀人的思想,壮大人的心胸。而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眼界,需要思想,需要心胸。

人的一生可以没有课堂,可以没有课外阅读,可人不能不生活。社会生活实践是语文素养提升的三条途径的核心,举足轻重,不可或缺。语文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从因事象形产生文字起,语文便融入生活之中。或是“子墨子曰”,或是“太史公曰”,它把先贤伟人的言行记录下来,供我们后辈敬仰、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无数人的无数实践,语文不再仅仅是记事的工具,而是上升成了一门艺术。高山飞瀑,洞庭明月,化作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章;壮志忠心,乡思愁绪,成为绝妙诗歌百世流传。语文就应用于生活,或许遭受困难挫折时候感慨一声“行路难,行路难”,又或许春风得意之时笑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都是来源于生活的语文,充满语文的生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语文素养怎么可能不提高?

若要提高语文素养,三条途径都至关重要,而其最终的归宿与最大的受益绝对是社会生活实践无疑。 ④ “临洞庭,俯泰山”不属于“课堂有效教学”的范畴。

⑤这一段谈课外阅读,在全篇中属于写得较好的文字。

⑥何谓“社会生活实践”?作者的认识有偏差,所举文字产生、历史文献、言志抒情等,都不是“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

⑦结尾只是简单重复前文的观点,过于平淡。

2016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试题,要求考生对材料所提供的语文素养提升的三种途径进行比较,并阐述自己的看法与理由。要进行比较,标准就必须统一,方能就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这三种途径对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性或作用做个排序,并阐明理由。从这一角度看《谈语文素养的提高》一文,应该说还是符合试题的基本要求的。

这篇习作的问题出在哪儿了呢?发现问题的前提是,必須对作文试题的明示及隐含信息有清晰而具体的解读。“语文素养”的内涵与外延很大很宽,一篇800字的文章只能就其中的某一具体的方面来展开,才可能把问题说清谈透。传统的提法,语文能力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个意义上的“语文素养”,当然就是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素养。现在有个词很热,即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不同的“语文素养”,其提升的主要途径是有所不同的。比如文本精读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只能是课堂有效教学,即通过课堂上教师的科学指导与有效训练,学生才能掌握方法并合理转化,课外大量阅读及社会生活实践只起到辅助或巩固的作用,属于“非主要途径”。再如“说”(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的提升,主要途径只能是社会生活实践,课堂上及课外阅读所获得的相关知识与方法是基础,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练,绝对是不行的。

作者对“语文素养”没有清晰具体的定义,这是很致命的缺陷;由于概念理解的模糊,后文对三种途径与语文素养提升关系的展开大多数情况下是游离的,甚至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其实,习作第2段对“语文”的解释比较具体,由此解释进一步延伸,很自然地就能得出“语文素养就是准确恰当地表达认识、传达情意的素养”的判断。这个问题清楚了,三种途径与语文素养的关系就具体化为“三种途径与表达认识、传达情意素养提升”的关系问题,行文时自然就会把重点放在三种途径对“表达认识、传达情意素养提升”所起作用的阐释,以及哪种途径起“主要作用”或是“主要途径”上。

《谈语文素养的提高》一文中,对课外阅读这一途径的解析是紧紧围绕其与“表达认识、传达情意素养提升”的关系来展开的,课堂有效教学、社会生活实践两条途径的分析基本上是让人一头雾水,不知作者要表达什么。究其根由,除了“语文素养”这一概念的模糊朦胧外,作者对“课堂有效教学”“社会生活实践”两个概念的理解不准确、不清晰也是很关键的原因。看起来,写好作文,对“概念”做准确、具体的诠释,是必须引起大家高度注意的、很重要的问题!

同学们可以试着修改一下《谈语文素养的提高》的有关段落(包括题目),然后与下面的改后稿进行对照,看看是否能“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