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慎终

2018-07-05刁越

求学·素材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良药点睛平常心

刁越

古之“五慎”,强调自律,更强调知行合一,它于我们至今仍有启示意义。然而,人仍会有不清醒之时,我们便要取精华之精,强调慎终。

(从材料所给的“五慎”切入,然后通過转折拎出“慎终”,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是会写考场作文的表现。考场作文重在防宿构,考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从材料入手展开论题,省时高效。)

古训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善始善终之难,便主要难在这“终”字上。因此,无论做什么事,越到最后,越应谨慎对待,如此,方能成功。

(引用《诗经》中的语句,然后扣住“终”来解说“慎”的理据,言简意赅。)

若诸君问为何?生活经验与历史教训便可给予答案。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自己做事时,越接近成功,越易心生得意,事情常会因焦躁而毁于一旦。再看历史:陈胜吴广前期篝火狐鸣、置书鱼腹,举上万农民军队高喊“大楚兴,陈胜王”,势如破竹,却在还未完全成功时便已称王,称王后更是骄奢淫乱,不理朝政。单就这一方面,失败已是必然。几千年后,惊人的悲剧又在太平天国中壮烈而可笑地上演。若不明慎终,谁知我们会不会重蹈覆辙?

(过渡句巧妙,俏皮里含着为文者与读文者的善意交流,这叫有“读者意识”。事例举用,有古有今,充实丰富。事例叙述简洁生动,颇具冲击力,而事例分析,也是准确中肯,令人信服。)

古训强调的知行合一,便要我们在明知为何后,学习如何做才能慎终。

(这叫修辞段。这样过渡,行文的结构安排就显得起伏有致了。)

首先,做事快要成功时,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而人们无法保持平常心的原因,多半是想得太多。这便需要我们学习林语堂先生的“常想一二,不思八九”,即专注于一二自己正在做的事,不去胡乱想八九担心或享受的事。这样便能潜心做事,最大限度地避免遗憾。由此想起叶圣陶先生潜心结尾,婉拒采访之事,如一剂良药直击末期膨胀的人们。

(好的论述必然会在“为何”后面紧跟“怎么办”。前面论述了“慎终”的原因,这里用“首先”明示“怎么办”的第一要旨“平常心”,并且用林语堂、叶圣陶来举证,这就给读者清晰地指出了可以效仿的典范,这样的“怎么办”就是实效的,而不是空洞的。)

平常心后更要谨慎做事,争取更好。东晋画家顾恺之作《洛神赋图》时,其他均已作毕,只差点睛。而他为最后的点睛苦吟数日,迟迟不肯落笔。在所有人都在催他时,他却丝毫不削谨慎之心,终在日思夜想中灵感乍现,成就“点睛绝笔”。

(再说谨慎,意在渲染强调。)

反观现代青年,能坚持到后期的已是很少,而做事做到最后依然保质保量的更是寥寥。大多数人是三分钟热度,设一大计划,三两天后便“重操旧业”,极少数人好不容易坚持到最后,内心感动于自己的努力,拍照晒图,得亲朋好评后,便沉浸在这“未终的喜悦中”,早已忘记真正令自己自豪的是什么,结果依然是放弃,这种更令人叹惋。

(行文至此,作者用青年人的行为作为反例来正反论述,说明作者的写作目的是清晰的。这就是“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来写应试文。大家想想看,我们分析古人今人的行为目的何在?是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实际就是指导我们考生自己的生活实践啊。所以,这里反思自己生存的群体——青年人的问题,就是反思自我。这是具有很强的哲学意识的写作理念,值得提倡。)

慎终是“五慎”之精,是社会的一剂良药,只有坚持一颗平常心,谨慎做事,才能体会到其精髓,走向成功。

猜你喜欢

良药点睛平常心
好习惯是良药
平常心心常平
神医的良药
名师点睛(9)
让人物“动”起来
画“狮”点睛
“轴对称”复习点睛
给女儿的考前须知
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