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有效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效率
2018-07-05胡欣
胡欣
有效教学就是在合乎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根据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按照合理的构想设置教学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训练,在单位时间内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所谓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导下,遵循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尽可能多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发展,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减负增效”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进行初步的探究。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心理学家詹姆士也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强三到四倍。因此在课堂上充分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积极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课题入手,开端引趣,上課一开始以趣导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导入,开始设疑,把课堂教学当作是一项探索活动,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因此,要提高课堂实效必须重视开端的趣味性。
2.巧妙切入,唤醒情趣,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不可平均用力。教师必须做到“任他千瓢水,我只取一瓢”。即抓住课文的重点,牵动一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深度,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效果?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课堂教学的深度应略高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这样使学生感到新颖有“味”。切实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首先,摸清班情。教师要了解全班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知识基础,还要掌握个别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记忆、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目中有人,心中有数。
其次,要胸中有纲、腹中有书。与此同时分析众多知识其内在联系的规律性,以一定的方式结合成知识链,易于学生理解、记忆、掌握。使学生学有所获,获有所思、思有所为、为有所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复述课文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有效性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无论学习阅读还是写作都应紧紧围绕教材,但现今的教学状况往往是教师在研究教材、理解教材后再将其中的精髓传授给学生后,绝大多数并未被学生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而复述不是消极地、被动地背课文,也不是简单地介绍课文大意。它是按照一定的要求、一定的形式把课文的精神实质、作者的爱憎、人物的形象生动地浮现出来,它要求学生在记忆在基础上用自己的口对课文内容进行综合提炼,清楚流畅地说出来。因此,要复述得好,首先需要记忆,要记住一些重要的词语,记住文章的结构层次和它的具体内容,这就迫使学生必须一字一句地看,口诵心记地读,这样,有利于纠正那种读书一掠而过的不良学风,树立扎扎实实的学风。
复述课文是以课文为基本依据的,理解课文中的字、词、句就成了起码的要求。字、词、句读不通,课文就读不懂,更谈不上复述了,而且由于当众讲述这一特殊要求,害怕出丑的心理也会驱使学生自觉去掌握生字的读音,正确理解词的含义。同时学生为复述时生动、流畅,就必须注意用词准确、语句通顺,并能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因而复述课文就要求学生对字、词、句、修辞等语文知识不能只停留在理解上,还必须能正确地运用;不仅能运用新学的语文知识,还必须调动以往所学的语文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复述课文使学生在课堂上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更有效。
四、宽严相济的课堂氛围是提高效率的前提
根据注意力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我们可以把注意力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任何意志努力就能实现的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自学而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在工作或学习中,如果只凭无意注意去完成,就会显得杂乱无章,一遇困难或干扰,注意力就会分散,使工作不能顺利进行下去。相反,如果只凭有意注意去完成,也会感到难于持久,因为长时间紧张的意志努力容易使人精神疲倦而注意力松懈。那么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注意力集中的保证,而良好的学习环境来自于老师的责任感。我只要发现不守纪律的现象,坚决制止。不然受影响的不只它一个,会是几个,还可能波及整堂课,甚至养成不良风气影响其它课的正常学习。平时注意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相互管理的能力。除了对不良现象严肃批评外,关键在于不给调皮学生留有捣乱机会。当遇到要有违反纪录的现象产生时,一般采用回答问题的方式把不良的现象消灭在萌芽之中。纪律是严明的,但是课堂气氛是活跃宽松的,鼓励大胆思考判断表达独自见解,课上发言积极,在热烈的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上师生平等,鼓励学生向老师质疑,保护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造热情,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学习,为他们设置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课堂上及时表扬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学生。来启发引导学生,会学习,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当学生提出的问题超越了学习范围,暂留课下思考讨论,再利用自习时间分析讨论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对于作业问题,学生是处于被动状态下不得不完成。为了让他变被动为主动的,愿意去做的一件事情,往往采取让学生自己确定今天应该完成那些作业。这样使学生产生一种责任感,带着愉快的心情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若遇到易混淆的知识时,利用平等的语言去交流信息。如:“你看我的想法对吗?”这种语言的运用可激活学生的探讨兴趣,学生很想与老师辩论一番。这种交流是平等的,多向的,全方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