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丰富的学生活动,实施有效的文言诗文教学
2018-07-05李云双
李云双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传统的阅读教学以分析讲解为主,教学方法单一,课堂缺少充分的学生活动,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针对这一课堂阅读教学的弊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语文课堂上,学生应该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来达到掌握语文规律的目的。所以我们应该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以便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学生活动;诗歌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2-010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2.065
一、诗歌教学,教师创设情境,开展具有审美特性的学生活动
选入教材的阅读文本一般都包含审美的特性的,诗歌的这一特性尤其明显。但是我们在具体的研读或者分析文本的时候,忽视了这一特性,进行的学生活动死板、无趣,学生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得到的审美愉悦特别有限,在这样的状况下,学生可能对于阅读文本的兴趣大大地降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诗歌教学也极缺乏审美性的活动的开展。由此看来,学生活动缺少审美特性,学生课堂活動的目的也就不能够更好地达到。当然开展具有审美特性的学生活动,对于教师也提出了要求。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注意教材的审美特性,开展审美教学。
开展审美教学也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在这里提供一个开展语文审美教学的教学模式,那就是创设情境开展审美教学。情境教学充分利用形象,将教学内容和情景高度融合,为学生创设美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下面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片段课例为例进行分析。(括号中的为本人补充)。
师:古代的作品很多,但是流传下来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什么样的作品会让人记住呢?看看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出示张晓风的《不朽的失眠》。
师:感受主人公在特定环境下的心境。(可以同时出示图片和音乐)
师:这首诗之所以千古流传,是这样一首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的作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也是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是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一直壮志未酬,居无定所,困顿潦倒。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小令的画面。(同时出示《天净沙·秋思》中意象的图片)
生:略(这需要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的时间。在此基础上学生讨论,发言。这里开展的是丰富的学生活动。)
师归纳:昏鸦归巢反映出游子的漂泊。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简陋清贫,却有亲人的天伦之乐。寒风中,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反衬出有家不得归的凄苦。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这首小令富有明快的节奏感,淋漓痛快的酣畅美。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写出了无助的生存境遇。
这一个小片段,就是教师创设情境,使得学生有了一定的审美体验。在接触了直接的语文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活动。
这首《天净沙·秋思》全篇只有二十八个字,可是却是不朽的名作,是 “秋思之祖”。那如何让学生体会作者通过简单平凡的意象所表现的意境以及自己的深沉的情感呢?仅凭诗歌中的五句话,是难以做到的。所以这首诗需要老师创设情境,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想象的活动,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这都是通过创设意境,学生获得的审美活动,最终实现了我们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文言文教学要注重“读”与“品”的活动
现行的文言文教学不容乐观,新课程理念下,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弄清”的“八字真经”,还是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中,重文言词句解释,逐句逐字地进行翻译,对诗文本身的研读可以说几乎为零。完整的课堂结构被打乱,一节课老师讲到哪里就是哪里,课上的学生活动更是少得可怜。在文言文占教材比例这么大的情况下,学生只能机械地学习文言文,导致了学生们学习兴趣缺乏。怎样才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文言文学习效率,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呢?这些都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文言文教学要十分注重“读”与“品”的学习活动。
“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很大的。从古到今,都很重视“读”的教学。朱熹把诵读当作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他强调读得准,读得遍数多:“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读”这一文言文教学环节,已经得到了认可,但是现在教师基本的对于这一教学手段的运用,形式还是比较单一的。“读”不足以完全理解文言文的内涵,伴随着“读”的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就是“品”。这一环节在文言文教学中被忽视,教师一味地重视字词的翻译,忽视了文本本身内涵。文言文是古人情感的载体,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在字里行间得到淋漓尽致的演绎。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品析文中精美词句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品味中,有自己的联想,有自己的感悟。所以,我们要重视“品”这一教学环节。“品”可以说是“读”的升华和内化。“读”“品”结合的学习活动有利于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有效性。
总之,在文言诗文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的“读”和一些名句的“品析”的学习活动。在进行的多次朗读活动中,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自主分析出了课文的层次,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参考文献:
[1] 程宏.感受体验 自主合作——初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浅谈[J].甘肃教育,2006(3).
[2] 韦锦忠.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尝试教学法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0(5).
[3] 庄国盛.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探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9).
[4] 吉玉慧.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方法探讨[J].语文学刊,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