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位蒙古族学者
2018-07-05王立民
王立民
“四匹神骏,一挂制胜的战车;四位学者,一部精神的历史。”这是我研读包广林先生的报告文学集《二十世纪中国蒙古族学者——李四光 梁漱溟 萧乾 艾思奇》(下简称《学者》)后产生的一句心语。
包广林先生,蒙古族,年逾古稀,学者作家,目光如炬,仁者风范。包广林先生为了表现“四位学者”,他多次进京采访传主的亲人、知情人,收集资料,钩沉历史。他在写作之前阅读量之大、阅读面之广,是不难想象的。他深入四位学者精神世界的过程,就是文化和思想游历与攀援的过程;打通历史与现实的历程,就是思想提炼与升华的历程。这期间,作家仿佛“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胸中激荡着历史风云,笔下集结着千典万籍,他的目光愈加深邃广袤,他的文思更加豪迈雄健。12年,他以活到老學到老的虚怀若谷壮写大学者,边采边读,边读边学,这时,学者作家包广林犹如仰山铸铜,临海煮盐,药王炼丹。
《学者》一面世,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并荣获“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文学奖”。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给《学者》写的颁奖词是:
作品以时代的眼光,充盈的感情,生动的文笔,再现了地质学家李四光、人文学者梁漱溟、杰出作家萧乾和哲学家艾思奇光彩奕奕的形象。呈现了他们在各自领域所达到的峰巅,对国家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作品告诉读者,他们不仅是蒙古族引以为傲的典范,也是全国人民的学习榜样。这部作品的传播,有助于增强各民族公共记忆的构建,提升文化自信,促进团结与进步。
这客观而准确的评价,对包广林先生可谓实至名归。
一条“红线”爱国主义精神是沉雄激越的主旋律
《学者》写了四位蒙古族学者,每位学者的传记独立成篇。我一改以往的读书习惯,从后往前读,越读越精彩。作者在后记中写道:
贯穿本书的一条红线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蒙古族的民族精神。四位传主的爱国情怀不仅凝聚在他们的著作里,而且体现在他们的行动中。他们均有机会定居海外,享受优裕的生活,可他们依然留在祖国,在清贫和斗争的环境里报效父母之邦。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这正是他们爱国主义精神的思想基础。
包广林先生还开宗明义地说:
重写他们的人生道路,弘扬其恭勤学习的精神,使我们蒙古族青少年以他们为楷则,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修身养性,刻苦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功立业,这便是我写此书馨香祷祝的旨归。
四位蒙古族学者,都见证了新中国在苦难中诞生、在贫困中建设。他们在迷茫中寻路和求索、在战火中历练和成长、在斗争中坚持并捍卫真理。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和民族勇于奉献的精神弥散在书中的章章节节,为读者树立了标杆。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民族文学研究所原副所长扎拉嘎在《二十世纪中国蒙古族学者》序言中所说的那样:“他们在各自领域显示出执着自己学术见解的坚韧精神,他们是20世纪中国不同领域的杰出人物,他们都有爱国主义情怀和崇高品德。”是的,《学者》这部书贯穿一条爱国主义精神的红线。
颗颗“珍珠”真实而独特的细节熠熠生辉
“细节的真实”是报告文学写作的基本要素。包广林先生在报告文学创作过程中,特别注重发挥细节的作用,细节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始终把握“细节的真实”的创作原则:不编造,不缩小,不夸大,不虚美,不隐恶。《学者》描写了一个个逼真的细节,使四位爱国学者形象立体化,真正让读者感受到他们是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历史生活中的人,而不是神。通过一个个可靠的细节,让读者了解了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及名人轶事。包广林先生在细节描写上匠心独运,力求新颖鲜活,以表现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逼真的细节是文章的眼睛,无声地讲述历史的真相,自然流淌着深沉的爱国之情。真实独特的细节,刻画了爱国学者弘毅的品格,是《学者》这部英雄交响曲最动人的音符。
包广林先生大处着眼、小处落墨,他很善于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进行人物细节描写,个性化地表现典型人物。对梁簌溟先生的神态描写:“梁先生待人彬彬有礼。每逢客至,他都起立相迎,让座倒茶。客人告辞时,他必送至门外,鞠躬送别。与别人交谈时,总是挺直腰板立坐,从不跷腿歪身。”传神写出一代大儒“行为世范”的性格特征。对梁簌溟先生的语言描写:“我什么时候都比较认真,认认真真地看,认认真真地学,认认真真地讲自己的话,讲真话,不讲假话。”读之,一代诤臣独立文化人格让读者肃然起敬,因为,“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学者》通过精准的人物细节描写,“中国的脊梁”的形象呼之欲出,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文学细节的挖掘与运用,最能体现作家的文学功力,最能增强报告文学的感染力。包广林先生善于用缜密的手法表现文学细节,在《学者》一书中,感人肺腑、沁人心脾的细节俯首皆是,细节让故事真实可感,细节令人物血肉丰满。真实而独特的细节,塑造了“中国的脊梁”的个性品格和熠熠生辉的英雄形象。因此整部作品自然流畅,于质朴、简洁的语言中有一种催人泪下、摄人心魂的情感力量。
审美价值以文化人氤氲文学新气象
《学者》以爱国主义精神为红线,串连起颗颗细节的“珍珠”,带给我们艺术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学者》最可贵之处,就是饱含人文情怀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独具的良知。这四位学者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在国外定居的机会,而且机会不止一次,能享受到安逸富庶的生活以及优越的学术环境。但是,他们不为其所诱惑,不忘初心,不忘自己是华夏儿女、是炎黄子孙。新中国的建立,祖国一天天富强起来,靠的是共产党人的浴血奋战,靠的是无数革命者的前赴后继,同样也靠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和高贵的品质——这一点,无疑是作家包广林在结构此书时的初心,多处渗透于作品里。
作者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认真研究这四位蒙古族学者不平凡的一生,尤其是所经历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以此作为报告文学的结构框架。在著作中,能继承良史传统,做到客观公正,不为贤者讳。包广林先生古典文学造诣颇深,引经据典得心应手,古为今用左右逢源,《学者》一书多处精彩地呈现出不分行的诗,放大作品的文学性,书写人文情怀,彰显民族精神。
综上所述,包广林先生是一位追求意义的严肃作家,秉承中国知识分子家国情怀的精神血脉。《学者》一书具有鲜明而强烈的审美价值,凸显了新时代文学的庄严使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一部《学者》人物传记,就像一条历史的长河,涌动着深沉激越的家国情怀;又似一座英雄的群雕,镌刻着厚德弘毅的精神巨人。《学者》恪守报告文学真实性第一原则,将主人公波澜壮阔的人生与新中国前途命运密切地结合起来。四位爱国学者不论何时何地何种考验,都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永葆初心,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他们刚毅、勇敢、智慧、大无畏,在时间的长河里永远是最美的浪花。
(作者系吉林松原日报记者,报告文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