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透题目,“章法”必现
2018-07-05袁亚波
袁亚波
2017学年宁波市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统测卷的古诗词赏析题,要求同学们“从章法角度赏析本诗”。对“章法”这个词,很多同学感到陌生。出题老师当然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降低了难度,在题目里对“章法”作出了解释:“写诗作文都要講究谋篇布局,内容安排。”希望同学们即使看不懂“章法”一词,也能越过这个坎,继续答题。但还是有不少同学,对“谋篇布局,内容安排”也是一知半解,或者说被“从章法角度赏析”这一提问弄得六神无主,完全乱了“章法”。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守 岁①
苏 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②。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注】 ①嘉祐七年(1062年)冬末,苏轼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馈岁》《别岁》《守岁》三诗以寄子由。②挝:敲打。
20. 写诗作文都要讲究谋篇布局,内容安排,即所谓“章法”。试从章法角度赏析本诗。(6分)
何为“章法”?题目的解释是“谋篇布局,内容安排”,也就是文章的内容及其结构编排。说得更明白些,就是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以及从结构上看,这些内容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写的。一般来说,诗歌结构上的方法,主要就是“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以小见大”“照应”“抑扬”这几种。
由于章法包含内容和方法,所以答题时,首先要对诗歌内容进行分层梳理。理清每一层次“写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写”也就不难理解了。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结构必然是从全篇出发分析的,不要纠结于具体某一句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守岁》一诗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前六句为第一层次,设喻开头,以蛇喻岁,前四句写岁已将近,后二句写虽欲尽力挽回,但徒劳无益。从题目与后文来看,作者明明要写守岁,却先写岁守不住、不必守,这是欲扬先抑的方法。
中间六句为第二层次,着力渲染,正面详写守岁的情景。
最后四句为第三层次,卒章显志,写守岁有理,应该爱惜将逝的时光,并与第一层次“岁守不住,不必守岁”的内容形成对照。
对于赏析题来说,点明方法与具体分析两者缺一不可。所以答题时,要将“写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写”两点综合起来分析,只有结合内容分析全篇结构,才是赏析。
【参考答案】
本诗题为“守岁”,却从反面入题,以“赴壑蛇”为喻,写岁将尽,守不住,也不必守,这是欲擒故纵、欲扬先抑。(2分)
中间六句是正面写守岁时的情景,“强”字突出儿童守岁的特点,“晨鸡”两句写守岁时的心理,“坐久”两句则逼真再现成人守岁的情景,引人共鸣。(2分)
末四句与第一层次的欲扬先抑相对照,表明守岁有理。“努力”两句是点睛之笔,既正面交代应守岁到除夕尽头,又与子由共勉,珍惜年华,在积极奋发中收束全诗。(2分)
错解1 全诗先写消极守岁,后积极鼓励守岁。呈“6—6—4”句式,结构有序。内容层次有序。
错解2 全诗分为三个层次,分别反映作者由不认同守岁到认同的心态转变,层次清晰。前六句至后六句,是由情及景,后六句到末四句,由景及情,虚实结合,情景结合,有利于叙事抒情,更好地反映全诗主旨。
【分析】 这两位同学都看懂了诗歌开头和结尾所写内容相反,形成正反对照,但不明白“章法”是何物,因此答题全凭感觉编造。
错解1说结构“呈6—6—4句式”,是编造术语,说“内容层次有序”,空洞无意义。错解2说的“虚实结合”“情景结合”,是具体词句的表现手法,不属于全篇的结构方法,这是拿自己最熟悉的手法来张冠李戴。
因为知道开头和结尾的对照,两个答案最后都得1分。
错解3 前六句借蛇来比喻岁,阐明“岁守不住,不必守”。中间六句详细描写“守岁的场景”。最后四句总结全诗,年复一年,劝珍惜当下,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错解4 ①开头比喻,将年比作蛇蜕皮去鳞,冬眠,守不住也不必守。②中间拟人,写出人不愿鸡打鸣,希望守住年的心愿。③最后直抒胸臆,和子由共勉要珍惜当下,更加努力。
【分析】 这两位同学都知道章法就是指文章的内容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都对诗歌内容进行了分层次的分析,但在结构技巧的理解上出现问题。
错解3不明白章法还包括结构编排方法,所以,回答只重内容,未点明结构上的方法。错解4则把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当作结构上的方法了。这暴露出同学们对诗歌结构方法的生疏。
由于两个答案都对内容进行了分层次分析,最后可得3分。
错解5 本诗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开头写不用守岁,也不必守岁;中间又写熬夜守岁,恐时间蹉跎;结尾又反转,说要珍惜年华、珍惜当下,必须守岁。
【分析】 这个答案只点出了欲扬先抑这一个方法,虽然分析到位,但是只能得一半分数3分。同学们要知道,既然作为一个大题来考,一般不会只涉及一种方法。
同学们的回答中,也有比较完善的答案。比如下面这个回答,技法与内容分析结合,分条作答,条理清晰,值得大家学习。
①欲扬先抑:用“蛇赴壑”的比喻感叹年岁难留,守不住也不必守,但结尾却又写珍惜年华,努力尽今夕。②中间部分从正面详细描写守岁的场景:小孩不愿睡,相守到天明,人不愿鸡打鸣,人们努力守岁。③卒章显志:“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写出珍惜年华,珍惜当下。④开头和结尾形成前后对照。
其实,赏析题并不可怕,毕竟考查重点还是那些: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只是提问形式变化而已。明了這一点,做赏析题就不会觉得无从下笔了。
古诗阅读题的答题速度如何提升?每次看到古诗就头疼,看不懂,答题速度也很慢。
古代诗歌阅读题是语文考试中的一个难点,想要提高答题速度,消除文言文和诗歌语言精练后带来的阅读障碍是摆在同学们眼前的首要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训练来破解。
第一,熟记题材类型,把握情感走向。
后人将古诗按照题材进行了划分,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八类: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爱情闺怨诗、政治讽喻诗。每种题材的诗歌,其内容和情感会有不同程度的相似。在考试前,要熟记各种题材以及其中的典型诗歌;在考场上,遇到同类诗歌时,要会触类旁通。
第二,利用所给信息,了解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对诗人的创作或多或少会产生影响,我们常说“知人论世”,也许不是百分百准确,但也能推导出一些关键信息。除了诗歌文本外,诗歌的题目、作者、时代、注解都是我们探究创作背景的着力点。2008年到2017年这10年的浙江语文高考卷中,共出现过8次注解,而且每次都提供了关键信息。如2010年《定林》一诗的注解提到作者罢官后常去定林寺休息;2016年《北来人二首》一诗的注解提到了年号“宣和”,而宣和年间签订了“城下之盟”,紧接着发生了“靖康之耻”,北宋灭亡。这些背景信息毫无疑问对我们深入地理解诗歌是有帮助的。
第三,抓住重点意象,摸准情感脉搏。
意象是凝聚情感的物象,找准典型物象,有助于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如2014年高考卷《溪行逢雨与柳中庸》一诗中“日落”“暮雨”“一声猿”所表现出的愁绪,都在参考答案中有所体现,所以熟悉经典意象很有必要。
第四,大量阅读诗歌,形成整体感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果时间允许,同学们在高一时就可以开始进行诗歌的积累,可以选取中华书局出版的《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作为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