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荐读人说

2018-07-05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发言稿手绢饭碗

“手绢”一词在文中多次出现。文章开头,“手绢”是传递“我”与母亲亲情的媒介,是物化的象征。后来,“手绢”变成“我”的“办公室”,是作者对个人精神信仰和尊严的一种守护,此时的“手绢”成为一个精神化的符号。最终,“你带手绢了吗”由个体化的关爱延伸成为对人类精神内核的诘问,使这句看似普通的问询更加耐人寻味。

苏宇玥同学认为“手绢”是温暖的陪伴,这种陪伴是精神深处的一种固守,也是之后作者能够坚守自我的有力支撑。这是一种较为感性的解读方式。

丁雨馨同学说:“‘我顽强,只为保住饭碗。”这部分与我的理解不同。因为“大人物”是以让“我”当线人为威胁,而“我”不同意,才会失去工作。在这里,工作不只是“我”的饭碗,更是尊严与精神上的一种坚守,是对恶势力的一种抵抗。

宋喆同学提出“手绢是‘人被异化过程中能够抓住的救赎”,这一点,我非常认同。有时候,我們被某种力量胁迫、排挤,其实就是一个“被异化”的过程,而支撑你坚守的那个点,是一种精神内在的不屈服,更是一种自我的救赎。

赫塔·米勒是一位感受力特别强的作家,她像女巫一样,总能打通事物之间的隐秘联系,正如张雯琪同学所说的,“以‘手绢为线索串联,赋予平凡的事物以非凡的意义”。我想这也是我非常欣赏米勒的一个原因。

朱闽烨同学解析得非常深刻。结合作者本人的生活背景,我认为这样的理解是非常准确的。而作者本人一再强调“你带手绢了吗”,除了思索“个体是否秉持对世界、对其他生命的普遍性关怀”之外,也是对公正、平等、尊重的一种渴求。

其实,同一篇作品在不同人心里会有不同的折射,看到同学们对“手绢”的种种理解之后,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我节选的只是米勒这篇发言稿的开始部分,后面还有更多关于“手绢”的故事及其引发的思考,同学们可以找来全文读一读,探寻“手绢”更丰富的意义,感受作者独有的发散式思维及其遣词造句的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发言稿手绢饭碗
今天拿出手绢,我们来谈离别
我来做侦探
“小康社会”主题班会发言稿作文导写
丢手绢
就业“饭碗”端得更稳了
端牢国人饭碗 保障粮食安全
陶在我们生活中——“瓷饭碗”
竞选作文辅导员发言稿
手绢
确定选题,渲染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