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德国曾安置上千万难民
2018-07-05候涛
候涛
持续不断的难民潮已经引发德国执政联盟的严重内部危机。其实德国并非首次面临严重难民问题,在二战结束后,德国一度出现过难民潮,最终依靠“德国经济奇迹”成功解决了那场危机。
二战末期,随着德军在战场上的节节败退,纳粹宣传机器极力夸大苏军对德意志人的报复,很多原本生活在中东欧地区的德意志人纷纷离开家园,蜂拥逃向德国本土。到1945年5月纳粹德国彻底垮台时,一场史无前例的难民危机更是紧接着席卷欧洲。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荷兰、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等国出于对纳粹的仇恨,以及实现总体上的非日耳曼化目标,纷纷驱逐和遣返德意志人。根据统计,在1945年-1950年,总计有超过1200万德意志人遭到驱逐,其中绝大部分作为难民来到德国的西方占领区,也就是后来的西德。
上千万的德意志难民失去世代居住的家园,辛勤劳动所得财产遭所在国没收,他们只能推着小车,翻山越岭来到德国本土。难民们艰难穿越数千公里抵达德国后发现,德国本土也不是什么温暖安全的避风港,这是一个被战争摧毁的国度,遍地都是残垣断壁,社会经济处于一片混乱之中。难民们首先遇到的是住房短缺问题,战争期间盟军的大轰炸摧毁了几百万栋房屋,直至1949年西德领导人阿登纳还在会议上抱怨“战争破坏加上难民大量涌入造成的房荒问题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
战后初期,为解决住房问题,德国境内遍布难民营,甚至连战时的战俘营也被用来安置难民。除了住房,难民的吃饭也成了一个大问题。经过长途跋涉,很多难民到达德国时几乎身无分文。1948年初饥荒最严重,难民得到的食品配给远远低于吃饱肚子的标准。当时的媒体称,不少难民因吃不饱穿不暖出现严重的精神问题,他们跟在外国军人身后捡扔掉的烟头,为食物而主动献身给外国人的女孩也不少。
更糟糕的是,德国本地人同难民在住房、食品和就业等方面冲突不断,难民危机日趋恶化。仅在1945年就有超过4.5万名难民通过书面形式,向西方占领当局反映他们与当地人的紧张关系与冲突。到1950年初,西德失业人口达到200万人,其中难民失业人数是本地人的3倍,难民对此更是怨声载道。
1949年5月,西德选出首任总理阿登纳。他上台后非常重视难民问题,专门组建了联邦难民事务部。9月,阿登纳在同西方三国高级专员会谈时提出,难民问题不仅是德国的问题,也是世界性问题,希望其他国家能伸出援手。难民在西德各州的分布很不均衡,原英占区难民数量最多,原美占区次之,原法占区难民数量最少,为减轻一些州过重的负担,西德政府首先将难民比较平均地安置到各个州。
西德政府很快意识到,解决难民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发展经济,政府提出了“增长、增长还是增长”的振兴经济口号。靠着美国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以及西德自身的工业基础与阿登纳政府的正确决策,从1952年起西德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繁荣时期,史称“德国经济奇迹”。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上千万德意志难民正好填补这个空缺。从1952年起,随着经济复兴,难民们很快找到工作,西德国内实现近乎充分就业。在年均GDP增长率达到将近8%的背景下,西德政府对住房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单单1956年-1961年就投入600多亿马克,到上世纪50年代末,难民住房问题基本得到解决。1952年8月4日,西德颁布一项旨在缓解难民财政状况的法案,给予难民部分补偿和宽松信贷。经济快速发展使西德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与1950年相比,1960年西德工资购买力增长73%。英国记者特伦斯·普里蒂在60年代初写道:“今天德国上班族过着舒适的生活,他们一般都有钱买电视机、周末远足和观看足球比赛。”
另一方面,西德政府努力使难民融入德国社会。值得注意的是,当年难民大都是德意志人,在文化和传统方面更容易融合。在“同化政策”下,与原住民同文同种的上千万难民,作为德意志同胞较自然地融入到新环境中,1960年已基本被纳入西德的经济生活。就这样,到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长期困扰德国的难民问题终于因“德国经济奇迹”而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