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角透视农村中学生校园暴力的原因分析
2018-07-04李丽
李丽
【内容摘要】近年来,校园暴力行为屡屡出现,尤其是在经过网络的传播后,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学校本应是学生安心生活和学习的地点,但是却频频发生学生之间的攻击习性行为,学生暴力事件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育秩序。本文从心理学的视角,透视农村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的特点和形成的原因,只有找到这些原因,才能促进安全和谐校园环境的建设,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心理学 中学生 校园暴力 原因
目前,校园暴力事件普遍存在,而且层出不穷,学生的暴力行为是在学生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与校纪校规相违背,不符合年龄层次的道德准则,对他人造成侵害的一种攻击性和对抗性的行为,严重影响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远离暴力,构建和谐校园是学校工作中的重点,从心理学视角,透视农村中学生校园暴力的原因,对于预防校园暴力现象有很大帮助。
一、中学生暴力行为的概述
中学生暴力行为是在校园背景下,在校园内外发生的,学生之间造成心理或身体伤害的攻击性行为,暴力行为的发生通常是不可预测的,一般因为琐事引起。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传播,经常会出现校园暴力行为的视频,暴力行为令人发指,而且暴力行为以农村与外地学生居多,初中是高发阶段,这阶段的学生年龄在13岁左右,正是逆反心理强的时期,校园暴力给青少年造成远远不止身体上的伤害,更重要的是青少年心理上的影响,如果不加以控制,会造成青少年的心里扭曲。
二、引发中学暴力行为的原因
1.青少年发展的矛盾性
青春期是个体发育最明显的阶段,无论在生理、心理还是社会性方面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在生理上,身体外形会发生巨大改变,脑神经系统结构和技能也逐渐发育成熟,因此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能力发展迅速。除此之外,随着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出现,青少年的性功能逐渐成熟,对性有了冲动,性激素的分泌也打破了原来心理和生理系统的平衡,因此,这一阶段的学生情绪很不稳定,容易冲动,很可能发生暴力和犯罪行为①。除此之外,青春期还是个体发展的危机期,这一时期的学生会面临很多压力、矛盾和危机,尤其是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心理成熟落后于生理成熟,在青少年生理快速成熟但是心理半成熟的狀态下,心理活动会产生种种矛盾,一方面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另一方面又渴望得到理解和支持,长此以往内心的矛盾无处释放的时候,就很可能通过暴力行为来表达。
2.学生的挫折感所致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当人受到挫折的时候,很容易引发攻击性的行为。挫折感是指打断个体达到目标或者个体行为受到阻碍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紧张状态,这种挫折经历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暴力行为。经研究表明,在校园暴力事件中,凡是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大多受到过挫折,或者是学习方面、或者是家庭方面、或者是同学方面,因此他们通过暴力这种攻击性行为,满足自身的自尊心②。除此之外,在我国新一代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在家庭成长环境中以自我为中心,过分的关注自己而忽视他人的感受,一旦在校园中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核心地位不受关注时,就会感受到很大的挫折,所以会通过攻击性行为来确立自己的核心地位,并不认为对别人施加暴力是可耻的,而把这种行为当作自我满足和自我成就的方式。
3.学生的模仿行为
另一个导致学生暴力行为的主要因素就是学生的模仿,模仿是个体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受到他人的影响,做出相同或相似的行为,这种模仿行为在青少年身上尤其突出。研究表明,校园暴力行为的产生于家庭暴力有着直接的关系,遭受过幕府打骂的学生,发生施暴行为的概率明显高于无暴力经历的学生,除此之外,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青少年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现象很普遍,但是网络环境比较复杂,很多网络信息、网络游戏中都充斥着暴力、凶杀等情节,处在青春期阶段的中学生很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和模仿这种行为,形成暴力倾向。
4.学生的人格因素
人格是人们内心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对人的思想、情感、行为等都有着重要影响。气质和性格是人格的两种特性,不同的气质类型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胆汁质的气质类型通常脾气较为暴躁、很难自我控制,这种气质的青少年多为施暴者;抑郁质的气质类型通常性格内向、胆小孤僻,这种气质的青少年是受欺侮的角色③。在遇到一些琐事上的矛盾的时候,性格暴躁的学生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再加上在青春期特有的逆反心理,所以通常选择用暴力来解决问题,而受到欺侮的学生由于胆小懦弱、本身又非常自卑,在遭受校园暴力的时候不敢反抗、也不敢向老师和家长反映,更加重了这种行为。
结束语
总而言之,校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校园暴力行为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所以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找到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原因,有针对性的避免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从而给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校园成长环境。
【注释】
① 孙悦. 从心理学视角透视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原因[J]. 卷宗,2015,5(12):178.
② 辛永林. 中学校园暴力的心理成因机制探析[J]. 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2):10-11.
③ 朱俊. 初中生校园暴力行为及其心理干预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2016.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