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生活,美德育
2018-07-04殷若利
殷若利
“生活即教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践行“生活德育”的理念,丰富教学内容的认知环境,用爱心感动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积极情绪丰富情感体验,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学生的道德观念。下面在教学实践中,浅谈几点体会。
一、调动积极情绪,丰富情感体验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和情感体验,使学生获得内心体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学习《我和小伙伴》这一主题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如何与同学友好相处,我让学生课前搜集班上与同学友好相处的典型事例,再查找生活中、电视上、课外书中一些友好相处的人或物,上课伊始,我让学生选择印象最深的内容自由发言,还清楚地记得,佳妮同学说:“我看了老师推荐给我们看的《夏洛的网》这本书,我被书中那只蜘蛛和小猪的深厚感情打动了,我从来不知道动物之间也有这样深厚的友谊。难道我们人类还不如动物?”燕语同学说:“我从《少儿百科全书》中知道了犀牛和犀牛鸟是非常友好的朋友,犀牛鸟把藏在犀牛皮肤皱褶里的恶虫当作美食。”丽丽同学说:“我们班雪玲同学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她从不与同学斤斤计较,平时遇到同学之间有什么矛盾就主动帮同学化解。”……在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发言像打开闸门的水,一发不可收拾。我顺水推舟,鼓励平时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的同学说出真心话,认识自己的不足,在交流中调动积极情绪,丰富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二、用爱心感动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教育的灵魂是爱,爱是学生成功的源动力。教师要爱学生,用心爱他们。我深信用心浇花花更艳。我总是告诫自己:我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我的学生。生命只有一次不能重来,童年不能重来。我要善待每个学生。记得刚上班的时候我们班里有几个学生特别淘气,课上总是莫名其妙地弄出点事。班里有个学生,每次叫到他时,他们都会哄堂大笑,但有一件事改变了他们的态度。有一次放学路上我见他们围在一起不回家,上前一看原来是一名学生的车链子掉了,我主动要求帮他们修,一个学生不屑地说,老师你弄不了。我说让我试试,最后我把链子挂上了。学生们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在以后的课上,他们再也不闹了,而且学习也踏实了很多。
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极强,但自我控制差,不能自我管理,可又不愿受家长、老师的束缚,总想独立。因此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主动与学生沟通是是架起师生良好关系的桥梁。我们要舍得时间陪学生,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观察他们的言行,了解他们的喜好。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原谅他们的错误,放大他们的优点,分享他们的快乐。批评要注意场合、不失分寸。
列宁说过:“没有情感,人也就没有了追求”。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情感因素,把学生吸引到自己的身边。古语道“亲其師则信其道”说的就是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长期的教学中,我意识到:如果教师的态度亲切和蔼,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就会如沐春风,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三、资源整合做好“课后延伸”大文章
陶行知先生认为:“幼年人不是孤立的,他是环境当中的一个人,学校的教育任务就在于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还需要通过各种活动加以巩固,深化。”
德育不仅仅在课堂上,它还蕴藏在学生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所以我注重利用教科书联系实际,就地取材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教学《在学校工作的人们》的“学校离不开他们”环节时,我在引导学生感恩老师的基础上提出:学校是一个大家庭,不仅任课老师在为我们辛苦的工作着,校长、主任、校工他们也都辛勤的为我们服务,课下请同学们当一回小记者,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工作,并且做一份采访报告(采访时注意范围要广,要有礼貌)。在学生了解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后,我及时引导学生体会他们工作的辛劳,感受他们尽职尽责在为学生的成长中作出的贡献,这样再培养学生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对别人付出的劳动要懂得感恩就轻松多了。
课后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要营造学生活动的大环境,形成教育的强磁场,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大课堂,亲身实践,发展道德能力。
1.课后活动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让学校、家庭形成合力,拧成一股绳,不至于培养出学校、家庭的“两面人”。如学完《温暖的家》这一单元后,我及时设计了一张“家校联系卡”,我填上学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现,让家长一起关注孩子在家的表现,用星级表示孩子的表现情况,每周发一次,及时反馈、跟踪。
2.课后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如,学习了《说说我们生活的社区》后,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生活的小区或街道公用设施的使用情况,组成调查小组,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发出倡议,做好宣传,向居委会主任提出小建议等,培养学生的一种责任感和公德心。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实践证明,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去经历,用心去感悟,内化道德认识,激发了学生的生命活力和学习潜能,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杨寨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