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地农民的媒介呈现研究

2018-07-04何秋红黄召婷

西部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失地农民市民化

何秋红 黄召婷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使得失地农民數量急剧增长,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已日益成为社会焦点问题。本文以2000—2017年《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建设报》关于失地农民的新闻报道为样本,从报道数量、体裁、主题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媒介报道中失地农民议题的关注度与“三农”政策以及征地政策存在一定相关性;报道体裁的多元化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媒体对失地农民议题的深度探索与反思;农民“市民化”内涵有失于简单。

关键词:失地农民;市民化;媒介呈现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8)04-0060-03

本世纪以来,逐步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得一个数量巨大的失地农民群体在被征地后成为“新市民”。这一乡城迁移群体在各项生活要素还未协调的情况下进城,面临诸多社会风险,“失地农民”与“农民工”“村落终结”已被列为这个时代的新三农问题。[1]

在我国以往的民间语言和大众媒体上,失地农民更多以“城中村”“拆二代”等负面形象被呈现给城市社群,这些形象容易与转型期中国贫富差距扩大的社会现实、普遍焦虑的社会心态产生共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矛盾。在此背景下探讨主流媒介是否能够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报道失地农民的真实情形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关系到城市居民对失地农民这一新市民群体的理解、接受与认同。

本文选取了《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建设报》作为研究的样本来源。《人民日报》作为权威性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其立场不会轻易被经济利益所左右,理应以更平衡的视角报道失地农民群体。而在涉农类报纸较少、农民较难发声的现实情境里,《农民日报》专注于报道“三农”议题。《中国建设报》作为全国性行业报,是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唯一的综合性日报,一定程度能够反映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现状与未来走向。本文以2000—2017年三份报纸上关于失地农民的新闻报道为样本,从报道数量、体裁、主题三个维度进行系统、定量分析,考察媒介在建构失地农民议题时的特点以及报道中隐含的权力关系。

一、报道数量对比:报道量少而较为稳定VS报道量大且波动大

单纯从数量上看:《人民日报》上共有188篇失地农民报道,《农民日报》上报道数为221篇,而《中国建设报》上仅有64篇。不难发现,长期聚焦于“三农”议题的《人民日报》和《农民日报》对失地农民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我们统计了三份报纸每年的失地农民报道数量后发现(见图一),三份报纸在两个时间段上对失地农民的关注度呈现出了某种一致性。首先,三份报纸在2000—2002年失地农民报道数量较少,均在0到2篇之间,而2003年《人民日报》和《农民日报》的报道数量突然分别增至16篇和20篇,并且此后五年的报道数平均值是所有时间段中最大的,《中国建设报》上失地农民报道的数量少且变化较为平稳,但不难发现在2003-2010年间的报道量也呈上升趋势。其次,2008年到2010年三年间,《人民日报》和《农民日报》对失地农民的报道数量均有所回落,其中《人民日报》在2011年至2014年报道数量再次上升,出现频率最高的是16篇,此后两年又减少为6篇至8篇,总体来看三份报纸对失地农民议题的关注度近年来又呈下降趋势。

我们认为以上的变化趋势与国家政策的调整有紧密关联——国家自2003年开始,将农民工问题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农民工中的失地群体也成为一系列通知与文件的庇护对象。此外,2004—2008年中央又连续五年下发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这段时间是“三农”政策议程的高峰期,与此相对应,这一时间段内媒介对失地农民的关注度也空前提高。2010年以后,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入,体现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开始进入政策议程,媒体对农民失地问题的报道数渐趋平稳。整体来说,三份报纸的媒介议程与宏观政策议程大体保持同步,其中《人民日报》作为主流政治话语最为重要的窗口之一,相较于《农民日报》和《中国建设报》,其失地农民报道反映同时期政府态度和政策导向的倾向表现得更显著。

二、失地农民报道的体裁对比:消息为主VS体裁多元

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在呈现失地农民问题时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本研究将失地农民报道体裁分为消息、通讯、深度报道、评论以及专题五类。

表一显示,《人民日报》和《农民日报》在对失地农民问题进行报道时都十分重视消息体裁的运用——《人民日报》上失地农民报道三成(31.4%)是以消息的形式向外发布的,《农民日报》上占比一半(52.9%)的失地农民报道的体裁是消息。消息体裁一般容量较小,只交代基本事实要素,无法兼顾复杂的新闻背景,以消息为体裁对失地农民进行的报道多是对当前全国各地征地情形的报道,模式化的叙事方式可能会妨碍公众对某一问题的深层认知。总体来看,除了《农民日报》较为倚重消息体裁,《人民日报》和《中国建设报》在对失地农民进行报道时所使用的体裁是较为多元的——通讯、评论、专题和深度报道都是常见的新闻报道体裁,都符合新闻作品的内在规定性,例如满足新闻价值、时效性、客观性等要求,它们常用以对城镇化、失地农民议题加以解释,例如《拆迁后一夜暴富是福是祸?》(《人民日报》,2012年7月15日,第5版)、《揠苗助长式的城镇化贻害无穷》(《中国建设报》,2005年4月15日,第4版),一定程度上呼吁着城市化的目的应该是让大多数人生活更美好,而不是致使农民福利状况恶化的缘由,反映了主流媒体对城市化以及农民失地问题的探索与反思。

三、失地农民报道的主题对比:宏观上探讨城镇化建设VS微观上聚焦失地农民权益保障议题

新闻报道的主题往往能够体现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关注重点。我们在对样本进行梳理后,将失地农民报道的主题分为城镇建设与政策举措、权益受损与保障、市民生活、房地产市场开发。

以城镇建设与政策举措为主题的新闻报道侧重于介绍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境况,能够从宏观上呈现全国各地城镇化模式和发展水平,以及失地农民问题的相关政策背景;以权益受损与保障为主题的新闻报道聚焦失地农民的补偿款、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教育培训等生存权益问题;以市民生活为主题的报道关注失地农民农转非后成为新市民的日常生活,相比其他几类主题的报道,更具备软新闻描摹生活细节的特征;市场开发主题下的新闻侧重于报道房地产市场经营、土地资源开发,例如以“城中村”为盈利空间的商业活动。

由表二可以发现,《人民日報》和《农民日报》对失地农民议题的关注首先都聚焦于农民失地后的权益问题,《人民日报》上此类报道数占比43.6%,《农民日报》上绝大多数失地农民报道都与此相关,占比高达63.8%。除此之外,《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以及《中国建设报》也十分注重从宏观上探讨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和政府举措,此类报道中失地农民群体的媒介形象往往被呈现为一个“幸福”与“安康”的群体,而政府是给予呵护和幸福的主体。时下的媒介社会中,大众传媒能够有力地定义和组织事实,而日常的新闻报道就是实现社会建构的主要方式。在新型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牵涉到众多群体利益的社会大背景下,《人民日报》等极具权威性的主流媒介对失地补偿政策、城镇化举措进行正面宣传,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政府各项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推行提供一定的舆论支持,消解城市化红利分享时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

失地农民在权益受损与保障方面的困境历来是失地农民的关键性议题。学者研究表明,失地农民权益的严重缺失以及市民化困境源于失地农民群体所遭遇的社会排斥。这种排斥一方面根源于户籍制度、社会阶层、社会文化方面的不合理社会结构,同时也源于失地农民自身较低的人力资本水平和社会资本存量[2]。根据议程设置理论,新闻媒介能够通过选择某些议题予以突出报道从而控制议程。对于较为复杂、牵涉到各方利益博弈的征地话题,媒介不应止于对征地中失地农民面临的社会排斥现象进行报道,更应进一步挖掘并呈现失地农民困境的深层次原因,使得社会公众能够对失地农民这一争议性问题进行充分、准确地认知,进一步在实践中才可能对失地补偿模式做出正确的抉择,以此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与可持续发展。

由此,考察报道中对失地农民权益问题的关注维度将具有重要的社会实践意义——我们将所有报道中提及的失地补偿模式细分为征地补偿款、就创业扶持、纳入社会保障制度内、住房安置、对失地农民群体城市认同以及文化适应困境的人文关怀、未交待六类。对三份报纸的样本进行梳理后,可以发现媒介对失地农民权益问题的探讨维度具有明显的共同点。由表三可知,《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和《中国建设报》上绝大部分的失地农民报道关注的都是征地补偿方式中的补偿款和就业创业问题,可见报道中对失地农民物质层面的补偿与保障是安置这一群体时首要考虑的层面,而农民“上楼”后的心理调试和文化教育问题占比较低,报纸对农民失地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市民化后的心理状态、文教问题仍缺少关注。

总体来说,媒介较为关注失地农民最为迫切的经济问题,即失地农民的物质与生存保障问题、关注不同政策对失地农民的生存性安排;但从社会、文化层面对农民城市性的养成、农村文明向城市文明跨越的动态过程、农村居民向城市市民进行持续性角色转变的教育培训等人文关怀问题的关注较少。[3]考虑到市民化绝不仅仅是农民群体向城市集结的空间或物质转变过程,它要求职业、住房、社会交往、价值观念等城市性的全面养成,可以说,失地农民报道所呈现的农民市民化内涵有失于简单,不利于城市社群更为全面地感知和了解失地农民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社会排斥现象,不利于消解现实中的城乡二元结构。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报道中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朱炳祥.中国农村现代化路径省思——兼评徐杰舜、贺雪峰的“新乡土中国”概念[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2]周毕芬.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失地农民权益问题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5(4).

[3]沈关宝,李耀锋.网络中的蜕变:失地农民的社会网络与市民化关系探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作者简介:何秋红,女,南通大学文学院讲师,新闻学博士;

黄召婷,女,南通大学文学院本科生。

(责任编辑:薛耀晗)

猜你喜欢

失地农民市民化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当前经济形势下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方向研究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大英县人社局多举措促进失地农民就业
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成功探索及启示——以湖北省为例
失地农民在土地征收中的救济失范及司法回应——以司法权的适度介入为视角
“回流式”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机制及其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