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从“赶考”到“答卷”
2018-07-04陈睿张福运
陈睿 张福运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从毛泽东的“进京赶考”到习近平的“赶考远未结束”和“我们都是答卷人”,表明共产党人一直在进行着“赶考精神”的接力。随着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的变化,“赶考”的主题不断更新,“赶考”能力逐步增强,但“赶考”中谦虚谨慎的态度和人民作为考官的地位始终未改变。在“变”与“不变”之间,一以贯之的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感。
关键词:不忘初心;共产党人;“赶考”;“答卷”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8)06-0032-05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奔赴北平时,毛泽东提出“进京赶考”的重要命题,强调“我们绝不能当李自成,要考个好成绩”,并和周恩来风趣地说“进京赶考”精神不好怎么行[1]。2013年习近平在河北西柏坡考察时强调,“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正在征程中。‘考试仍在继续,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2]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再一次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3]。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中共面临的难题一个接一个,“考试”没有停止,“考题”也越来越难。但是无论环境多么复杂,形势多么严峻,共产党人始终秉持“赶考精神”,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考验,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以期为人民呈上满意的“答卷”。
一、“赶考”:共产党人的初心之路
1.“赶考”精神的形成。“赶考”精神的形成,源于毛泽东对以下问题的深入思考。一是“陈嘉庚之问”。1940年陈嘉庚等爱国华侨冲破国民党当局重重阻碍来到延安,看到了共产党人的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以及与民众同甘共苦的作风后,认为延安才是中国的希望所在[4]。但他同时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延安地瘠人贫,不如重庆物资财富,共产党即使想搞腐败,也没有条件。如果将来抗战胜利,打下富庶之地,共产党能否将现在这种气象传袭下去?”[5]陈嘉庚的疑问带给毛泽东深深的思索。二是郭沫若对李自成失败教训的探讨。1944年郭沫若在《新华日报》上发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对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从胜利到迅速败亡的历史教训进行深刻分析和总结。他认为,李自成进京42天就迅速败退,是由于胜利后军队滋生了骄傲自满情绪与享乐主义。毛泽东对该文高度重视,要求印成单行本,在整风运动中让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以致有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警告。三是同黄炎培的“窑洞对话”。1945年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延安的窑洞里,与毛泽东展开了关于“历史周期率”的讨论。黄炎培指出,中国历史的更替一直存在“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循环,并提出中国共产党如何能够跳出这一“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坚定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6]。
随着革命形势日渐明朗,党的工作重心开始由农村转向城市,从革命转向全面执政之后的国家建设。同时,在革命即将胜利的时刻,“加官进爵”“封妻荫子”的封建残余思想开始有抬头之势;在一片赞誉声中和各种糖衣炮弹面前,一些意志薄弱者出现腐化堕落的危险。在这种新的局势下,毛泽东正式向全党提出了“赶考”问题,形成了具有危机感、时代感、使命感的“赶考精神”,其中蕴含着不忘初心的理想追求、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精髓。
2.“赶考”中的自信。毛泽东的“进京赶考”命题主要有三层意蕴:一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功,能否在国家建设时期取得同样的成就?二是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能否在执政后传承与光大?三是执政后的中国共产党,能否避免李自成的悲剧,真正跳出历史周期率?为此,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辛。”[7]1438此时,毛泽东已经高瞻远瞩地预见到“赶考”之路不会一帆风顺,必须坚定理想和信念,使广大党员干部不迷失、不掉队、不动摇;必须注重作风建设,让干部与人民融为一体;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与精髓,为“赶考”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赶考”之路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共产党人的群众之路。党在“赶考”途中不断前进,是依靠不断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疾苦和需求,动员群众共同应对的结果。“每一根据地,组织几万党政军的劳动力和几十万人民的劳动力(取按家计划、变工队、运输队、互助社、合作社等形式,在自愿和等价的原则下,把劳动力和半劳动力组织起来)以从事生产……并重新宣布拥政爱民公约,自己开检讨会,召集居民开联欢会(当地党政军参加),有损群众利益者,实行赔偿、道歉。”[8]912-913党与群众打成一片,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建议,从而取得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与之相反,在国统区,国民党实行独裁专制,横征暴敛,置民众利益不顾,“而这个统治集团所代表的利益是中国大地主、大银行家、大买办阶层的利益……压迫农民,压迫工人,压迫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8]1045-1046,造成民生凋敝,民怨沸腾,与抗日根据地军民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形成鲜明的对比。其实“赶考”之路就是民心之路,对人民的态度和利益取向使国共双方的民心所向立见高下。延安成为革命者心中“圣地”,大批有志之士和爱国人士奔赴延安寻求救国真理。在广大根据地,出现“爹妈送子女、妻送夫君参军上前线的感人场面”。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由于革命時期党与群众的关系继续得到弘扬,各项建设得以顺利推进,开启新中国的新篇章。正如毛泽东所言:“中国的革命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7]1467
二、“答卷”:新时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
2013年7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在河北调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2]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七一”讲话中再次强调:“60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同时,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今天,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9]这表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赶考”仍在接力;面对新的挑战和问题,共产党人继续发扬“赶考精神”,奋力书写新时代的“答卷”。
1.新时代的“考题”。十八大以来,党内外、国内外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改革的攻坚阶段,“考题”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与国际交往的“考题”越来越复杂。我国综合国力虽然大大增强,国际影响力也显著提升,但是西方国家对我们的偏见与围堵没有根本改变,而且方式更加多样、手段更加隐蔽,西方输出的“颜色革命”在我们周边国家与地区时有上演。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虽有所缓和,但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却有抬头之势,贸易摩擦不断。如何在维护国家安全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这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国内的考题在不断更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现阶段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政治方面,“四个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政治生态还需要持续净化,全面从严治党还需要进一步巩固落实,基层选举进一步规范,严防黑恶势力的渗透和干涉;同时民众对政府简政放权、向服务型政府全面转型的渴求,对官员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的诉求,也亟需解决。经济方面,改革进入攻坚克难阶段,各种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暴露,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需要新举措,区域间、行业间平衡发展急需有新突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如何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借鉴吸收外来文化统一起来,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新思维和新方略。社会方面,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还面临着不少难题。生态保护方面,人民群众对蓝天白云的渴望,对清洁水资源的期盼,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呼吁,对长期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带来的严重威胁的担忧,亟待解决。
当前国内外复杂的局势和人民群众对党的要求,成为新时代的“考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为破解“考试难题”向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秉持“赶考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以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实践破题,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线,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目标,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正在全力以赴地抒写人民满意的“答卷”。
2.新时代的“答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指日可待。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20世纪末实现“小康社会”,十六大报告提出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九大报告把现在到2020年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小康社会的“路线图”越来越清晰,内涵也越来越丰富。
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平均增速超过7%,国内生产总值稳步增长,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与第一的差距在缩小。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城镇化率达到57%,8000多万农业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速。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医保异地报销和大病统筹变为现实,健康中国的目标初步实现。最严格的生态保护、补偿和修复制度初步建立,天蓝、地绿、水清的環境逐步呈现,不断满足人民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2016年,“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开展活动184万次,服务群众5.79亿人次,比2012年分别增长52%、32%”[10]。随着大数据、“互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等的不断涌现,民众的精神生活得到极大丰富。总之,社会改革的红利不断释放,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全面深化改革成绩斐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已逐渐成为全民共识,“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改革就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改革已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注重“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们未来一段时间的改革描绘了新蓝图。新时代改革积极回应人民呼声,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养老金并轨稳步推进,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以人为本,讲求内涵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一批特色小镇因地制宜获得差异化发展;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一批“僵尸企业”得到有效处置,资源得到整合和优化,市场竞争更公平公正;农村工作方式实现创新,如电商+农业,乡村旅游,驻村第一书记等措施,使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将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党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使“庸官”“懒政怠政者”和“太平官”无立锥之地,使一大批敢干事、肯干事、干实事心中真正装满人民的干部得到重任。总之,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分解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列出的336项重要改革举措,大多数已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全面依法治国凸显成效。“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十八大以来,法治精神得到彰显,全面依法治国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法制建设逐渐完善。一是有法必依的状况明显改观。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完善,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方式逐渐养成,“人治”让位于法治,“官本位”思想得到显著改善。二是严格执法得到有效落实。首问负责制和终身负责制的实施,破除各种人情世故的约束,使熟人社会让位于陌生人社会,规则至上,用一个标准、一把尺子统一衡量成为常态。违法乱纪者无论是什么人、无论发生多长时间和无论亲疏一律追究到底,敢于“亮剑”,彰显法治的威严。三是全社会的守法、用法和护法意识增强。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落实,十八大以来一批冤假错案及时得到纠正和追责,一批害群之马得到惩治。党用“自揭家丑”行动维护了法律的权威,旗帜鲜明地反对特权思想和徇私枉法行为,使遵法和守法成为全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全面从严治党深入人心。执政党自身建设与政权稳固和发展息息相关,反之则危及政权稳定。十八大以来,党从“打铁必须自身硬”立场,阐释党的建设与政权巩固的关系。习近平强调,必须不断从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五位一体”上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党章意识,加强党纪党规教育,建立健全党内法规,“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不被滥用,惩善扬恶之剑永不蒙尘”,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举措,狠抓建章立制,立“明规矩”、破“潜规则”,中央出台或修订的党内法规超过50部,使全面从严治党由重点治标向标本兼治转变。“共立案查处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人,纪律处分厅局级干部8900余人,处分县处级干部6.3万多人。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共处分基层党员干部27.8万人,共追回外逃人员3453人。”[11]随着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深入进行,人民群众对党的满意度逐渐攀升,“十八大之前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满意度是75%,2013年是81%,2014年是88.4%,2015年是91.5%,2016年是92.9%”[12],逐年提升。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切实构建管党治党的层层落实工作机制,真正“让规章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党内的政治生态就一定会山清水秀起来”[13]。
三、从“赶考”到“答卷”中的“变”与“不变”
1.“赶考精神”未变。共产党人永远要谦虚谨慎,永远怀着敬畏心态,不因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更不会躺在功劳簿上一劳永逸、无视和逃避所面临的难题,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虚心求教,与时俱进学习马列主义,随时代的发展而积极学习治国理政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本领。从毛泽东到习近平所反复强调的“本领恐慌”,就是党的领导人对“赶考”敬畏心态的真实表达。而随着社会发展党所面临的问题更复杂,无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設中,到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既面临国外的挑战和威胁,也面临国内各种矛盾冲突和重大风险考验,党也在不断克服自身的问题。因此忧患意识一直伴随着党的成长,使党常保建党初期的奋发进取之精神,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如磐石”之志,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对困难的“战略藐视”和“战术重视”的阔达之态,对胜利的谦虚谨慎之平常心。因此“站在群众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同身受,把自己摆进去感受,就能更好地理解老百姓满不满意、高不高兴”[14],才能真实感受“赶考”的心情,担负起“赶考”的使命。
2.人民中心地位不变。毛泽东在对湖南衡山县调查总结中强调,“这些干部、农民、秀才、狱吏、商人和钱粮师爷,就是我的可敬爱的先生,我给他们当学生是必须恭敬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的……没有放下臭架子,敢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8]790在新时代仍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习近平强调:“在人民前面,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15]27作为“学生”必然要参加各种考试。党视自己为“考生”,那么自然而然广大人民群众就是“考官”。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为人民服务是其根本价值取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8]790在革命中共产党和国民党对待人民利益维护与否和官民之间关系的亲疏,使人民切身体会到共产党是真正代表老百姓的。陈毅曾感慨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小车见证人心的背向。在新时代,习近平仍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15]5。无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和平年代,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评判标准永不改变。要牵住群众利益这个“牛鼻子”,“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切切实实把群众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反映在群众的评价中,在于“最终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保障”,要“让人们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因此,“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 [15]27
3.考题在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为了“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16]。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此抛头颅洒热血,推翻压在人民头顶的“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站起来”。新中国成立后中共由革命型政党向执政型政党转变,在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凝聚各方力量、集聚各种资源全力建设一个新中国,建构自己的国民经济系统和工业体系,解决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温饱问题,逐渐使人民过上小康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深层次矛盾和体制弊端还需要进一步理顺,社会各主体的活力还需要进一步激发,生态环境整治亟待建立长效机制,民生工程与正确政绩观还需进一步厘清。在发展转型中还存在“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这就是我们党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总考题。新时代“考题”的主旨是使国家和人民“强起来”,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总之,我们的考题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虽然考题在不断地更新,但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精神旗帜永不褪色,一切服务于人民的考试大纲没有变,执政为民的考试科目没有变化,以法治为准则的考场规则也没变,以人民是否满意为根本的评分标准亦未变,变化只是赋予时代特色的题型及题目。
4.“赶考”能力在提升。“赶考”的背后其实质是考察党的执政能力。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面对异常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异常凶狠的敌人,我们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敌我力量的对比,到农村中去做调查、建立党组织、动员农民。这时,党局部执政的基础在农村,如何调动广大贫苦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支持和拥护党的方针政策,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党如何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组织方式、宣传形式和现身说法,争取群众、积聚力量与群众建立血肉感情,是开展工作的一种基本功。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建设中,在外部封锁和内部积弱积贫的条件下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党由革命时期注重军事指挥能力向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方面转变和拓展,对党来说亦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职能逐步得以转变,宏观调控的本领和对外交往的能力显著提升。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在世界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建设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前所未有的要求。为此,不但要继续巩固和提升原有的执政能力,更要掌握新时代“八种本领”,以应对各种复杂矛盾,勇于战胜赶考路途上的各种困难,牢牢把握“赶考”途中的主动权。历史的车轮向前行驶,“赶考”的主题也会紧跟变换,我们党的执政能力也相应随之转变和提升。执政能力变化是相对的,贯穿其中的主线是一以贯之地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的思想。为此,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把全面领导、总揽全局的领导核心建设好、维护好。因此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既是党的初心所在,也是党的使命所系,更是“赶考”征程中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武器。
参考文献:
[1] 曹根记.论毛泽东的“进京赶考”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5).
[2] 习近平.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N].人民日报,2013-07-14(2).
[3] 习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01-06(01).
[4] 程瑞山.考出好成绩:写在建党九十周年之际[J].党政论坛,2011(7).
[5] 李英.思考五年得出的结论[J].福建党史月刊,2004(2).
[6] 黄炎培.八十年来[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148-149.
[7] 毛澤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
[10]周玮.坚定文化自信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EB/OL].(2017-10-4) [2017-10-4]. 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04/c_1121762508.htm.
[11]杨晓渡.十八大以来立案审查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及其他中管干部440人[EB/OL]. (2017-10-19). [2017-10-19].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19/c414536-29596644.html.
[12]吴玉良.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满意度达92.9%[EB/OL]. (2017-1-9) [2017-1-9]. 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35861/35980/zy35984/Document/1539044/153904.
[13]孟祥夫,姜洁.扎紧制度笼子铁规发力生威[N].人民日报,2017-03-11(10).
[14]王香平.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J].红旗文稿,2014(6).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责任编辑:闫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