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湘鄂川黔苏区革命文化建设

2018-07-04徐祝申

世纪桥 2018年3期
关键词:革命文化苏区

徐祝申

【摘 要】湘鄂川黔苏区是中国共产党早起的一个重要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苏区的文化宣传工作,唤起了苏区人民的觉悟,鼓舞了苏区人民的革命意志,在创建和发展苏区的斗争中,发挥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湘鄂川黔;苏区;革命文化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04-0000-02

一、 湘鄂川黔苏区的建立

湘鄂川黔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四省边界地区创建的一个重要革命根据地。其区域以湖南的大庸、永顺、龙山、桑植为中心,包括湖南的保靖、慈利,湖北的宣恩、成丰,四川的酉阳、秀山,贵州的沿河、印江、德江、松桃等县的部分地区。其游击区则达到沅陵、桃源、常德、石门、临澧、澧县、津市、松滋、鹤峰、采凤、利川、恩施、黔江、石柱、彭水、思南等县。从1933年底算起,苏区的建立历时两年多。

1933年12月19日,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湖北省咸丰大村会议上提出了“创建湘鄂西新苏区“的口号。随后,贺龙、夏曦、关向应率红三军转战湘鄂川边,于1934年5月由川东进入黔东,成立湘鄂川黔革命军事委员会,接着开辟了黔东特区。10月下旬,红三军与任弼时、肖克、王震率领西征入黔的红六军团在印江县木黄胜利会师。红二、红六军团在任弼时、贺龙、肖克、关向应、王震等指挥下,开创了湘鄂川黔苏区。苏区军民在中共湘鄂川黔省委,省军区和省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了土地革命,恢复和发展了党团组织,迅速地发展了革命武装,进行了政权建设,财政经济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夺取了反“围剿”斗争的重大胜利,有力地牵制了大量的敌人,完成了配合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的任务。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奉中央命令主力撤出湘鄂川黔苏区,开始长征。1936年2月,建立川滇黔革命委员会,湘鄂川黔苏区历史时期结束。

二、湘鄂川黔苏区革命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湘鄂川黔苏区创建正处在中国革命极端困难的岁月。军事形势和党内“左”倾错误思想严重。[1] 在这种艰难的务件下,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和湘鄂川黔省委在深入批判党内“左”倾错误思想的同时,不断加强了对革命文化工作的领导。

(一)明确了革命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

1934年8月,中央分局在讨论党中央5月6日来信和六屆五中全会决议时,第一次提出革命文化工作的任务指出:“文化教育工作必须开始,这对于苏维埃的政治影响和训练工农群众的干部有莫大的意义。”[2] “党应在广大群众当中,把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瓜分中国战争和国民党投降帝国主义,出卖民族利益,进攻苏区红军的每个事实,进行广泛宣传,揭破国民党和各反革命派别一切改良欺骗政策。同时应通俗的解释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各种法令、训令、宣言、苏区建设和红军胜利,特别是党的主张,来提高群众对帝国主义和地主、资产阶级国民党的仇恨,加深群众的阶级教育。”[2]

(二)建立了各级文化宣传单位

1934年6月10日,中央分局在贵州沿河县枫香溪(现属德江县)召开会议,决定恢复红三军中党团组织与政治机关,成立湘鄂川黔边革命军事委员会宣传队,派干部专员做地方工作。会后,红三军和各师组建了宣传队,配备三、四百名干部深入苏区,做文化宣传工作,并开办了红军大学(亦名干部大队)。从此,“开始了群众工作和苏维埃运动的积极转变”。[2] 同时决定建立党校,创办党报,举办各种训练班,加强军队的政治工作,加紧宣传鼓动。红军部队,军、师建立了政治部,内设宣传部、地方工作部。团和地方游击队设政治处。部队团以上有宣传队,连有宣传员。并通过雇农工会、农民协会和妇女、青年、赤少队等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

(三)加强了对革命文化工作的具体指导

省委、省军区、省革命委员会每部署一项中心工作,如反“围剿”斗争、土改、扩大红军运动、年关斗争等,都同时部署革命文化工作。1934年12月l6日省委在《分田工作大纲》中要求:“要在乡村屋场中广泛的宣传分配的意义与苏维埃的土地法、没收分配土地暂行条例和怎样分析阶级”。[3] 省委、省军区政治部1934年12月22日在《关于游击队中党的工作的指示》中要求,“立即开始上政治课”、“列宁室工作(如识字运动、墙报、文化娱乐工作)必须立即建立起来。”为了广泛地动员苏区军民参加反“围剿”斗争和扩大红军队伍。省委及主要领导同志多次在报告、指示中,要求各地除召开各种会议进行宣传外,“县、区一级应组织战争动员的宣传队,根据省委关于战争动员的宣传宣言标语,到各乡各村各屋坊中去。做广泛的宣传鼓动工作”。[2] 要“利用发传单、写标语、演新剧、唱歌曲,来扩大红军突击运动的宣传”。[2] 省委、省军区、省革命委员会的这些指示、决定,指明了文化工作的任务与方法,极大地推动了苏区革命文化工作的开展。

三、湘鄂川黔苏区革命文化建设的主要形式

(一)印刷文告、传单

为了宣传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红军的性质与任务,部队每到一地,即张贴布告、宣言,如《中国工农红军的任务与纪律》、《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司令部布告》《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没收和分配土地的条例》《中共湘鄂川黔省委为粉碎敌人新的进攻保卫新的苏区宣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湘鄂川黔分会布告》等,阐明共产党和红军的路线、政策、规定;编印散发《贫农团》《乡苏维埃》《工农自卫队的任务厦章程》等小册子,宣传革命政权组织厦各种群众组织的性质、任务。

(二)刷写标语、绘制宣传图画

这是根据地最广泛、最普及、最重要的一种文化活动形式,标语浅显通俗、言简意明,直截了当地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政策,书写的内容根据当时当地斗争的实际需要,有很强的针对性、鼓动性和号召力,且书写场地广阔,简便易行,故为根据地军民广泛采用。红军每到一地,即在城镇乡寨、要道通衢的墙上、门板上、石岩上,刷写革命标语沿河县邮电局长在给其上司的报告中惊呼:“共产党对于宣传工作.尤其注意,标语之多,满街满衢,门窗户壁,书无隙地,”[4] 现在湘鄂川黔边界各地仍保存有大批革命标语,如贵州石阡县天主堂南楼、德江县枫香溪会议会址,四川省酉阳县香田坝、南腰界街道等处,当年就书写有大量的革命标语,现在每处仍保存十几处或几十处之多。除标语之外,红军还在一些地方绘制了一些漫画、组字画。四川省还收集到一张当年红军给群众的字条,原文是:“老板我们吃了你半坛咸菜,几根大葱,烧了几根柴,共补你黄豆六升,红七师机炮连一排留”。[5] 这张字条当年贴在农民家的门上,群众看后,深受感动,这种字条,也发挥了极大的宣传教育作用。

(三)展开各种文艺活动

红军每到一地,总是深入城镇村寨屋场、墟场,开展宣传活动;苏区开展的文艺活动形式,主要是歌曲、曲艺、戏剧、民间歌谣、传说故事等。当时,红三军、红六军团分别从洪湖苏区和中央苏区带来一批红军歌曲,如《广州暴动歌》《工农兵联合起来》《红军纪律歌》《当兵就要当红军》《发展苏维埃》《门口挂盏灯》等。同时,为适应革命斗争的开展,创作了一大批民歌和用地方小调演唱的歌曲,最为流行的有《送郎当红军》《打土豪,分田地》《少共之歌》《妇女歌》《妇士放足歌》等。苏区的文艺工作者还利用花鼓戏、柳子戏、三棒鼓、莲花闹、敲碟子、打莲湘、道情、渔鼓、高跷、龙灯、采船等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游艺形式,及各种韵文、小调,配上新唱词,热情歌颂共产党、苏维埃和红军,歌唱革命斗争的胜利,讴歌工农翻身的幸福。[6]这些文艺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活泼、通俗易懂,军民们自编自演,许多节目老幼皆会,具有强烈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四)发动和组织群众参加文化活动

红军每到一地,都非常重视发动、组织当地工会、妇女、青年、赤少队和当地群众参加文化宣传活动,培养了大批文化宣传积极分子,涌现了一些颇有影响、颇有名气的宣传团队。沿河县“枫香溪红色姊妹团”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个团是红军宣传队1934年6月在枫香溪开办识字班后逐步组织起来的。红军宣传队从每个识字班抽调一些思想比较进步,革命热情高的女同志做宣传、优抚、慰问、组织学习等工作,后随革命斗争的发展和识字班学员觉悟的提高,这支妇女宣传队伍很快由三人发展到近十人,正式成立“枫香溪红色姊妹团”,团员最多时达三十余名。他们走村串寨,利用各种集会进行文艺宣傳演出。在短短的五个月里,演出四十多场,演出的节目有歌曲、花灯、舞蹈、戏剧、金钱竿、快板等教十种,有的节目还是他们自己编写的,在黔东特区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宣传鼓动作用。

湘鄂川黔苏区的革命文化活动,中心突出,广泛深入,形式多样,充分反映了苏区军民乐观的情绪和亲如一家的深厚感情,表达了广大军民革命的豪情、胜利的欢乐和胜的信念。革命文化活动所及,“人心归附,如水下倾”。[2]由此可见,革命文化活动,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战斗力。湘鄂川黔苏区的文化宣传工作,唤起了苏区人民的觉悟,鼓舞了苏区人民的革命意志,在创建和发展苏区的斗争中,发挥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叶春等:文化建设与苏区文化传统[M].银川:宁夏人 民出版杜,1999.

[2]湘鄂川黔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M].北京:中国书 籍出版杜,1995.

[3]湖南省财政厅.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对政经 济史料摘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255一 256.

[4]杨会清:苏区标语宣传的历史脉络[N].党史文苑(纪 实版),2010,(2)

[5]张杰:一张用门神保护下来的字条[N].党史纵览, 2006,(8)

[6]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

[责任编辑:褚永慧]

猜你喜欢

革命文化苏区
第五届全国原苏区振兴高峰论坛举行
广东5年新增210亿元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
在全省老促会会长座谈会上 的致辞(摘录)
新时期我国革命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红色革命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策略分析
迎头痛击
全线出击,积极进攻
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化基本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