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栖霞“放管服”改革取得新成效
2018-07-04邢正军
邢正军
“放管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南京市栖霞区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放管服”改革,通过推出“不见面审批(服务)”、全科政务、综合行政执法等创新举措,为企业松绑、为群众解绊、为市场腾位,积极营造优质营商环境,有效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17年,栖霞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7万余家,其中新增企业首次突破1万家,同比增长近80%;22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利润同比增长30%以上;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增幅均保持全市前列;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等指标位居苏南五市39个区县前十位;环境保护、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等工作连续多年排名全市第一。
“不见面”,让行政审批更高效
以前,不少企业反映,找政府跑项目审批普遍存在时间长、盖章多、中介多、收费多、材料多的“一长四多”问题。企业拿到施工许可证,至少需要22个流程、66道审批、274个工作日;项目审批一般需要盖90多个章、缴50多笔费、找20多个中介、提交300多件材料,花费1年以上时间。有人形容是“穿衬衫去申报、穿棉衣才有答复”。这些“审批”“许可”构成了束缚企业活力的“套娃结构”,如果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不仅会严重影响项目建设进度,还会阻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此,我们转变思想认识,破除思想藩篱,打破原有“重审批轻监管”“以批代管”的传统观念,倒逼部门降低审批门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去年4月,栖霞上线了“商事登记不见面审批”系统,发出了全国第一份“不见面审批”营业执照。不仅如此,全区90%以上的许可服务事项同步实现“不见面审批(服务)”,办理时限从过去的以“天”计算到现在的以“分钟”计算,即办事项实现“立等可取”。今年以来,我们坚持用项目建设“提速”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完善升级系统,让数据多跑路,让科技来把关,让群众少跑腿,年初推出“不见面审批(服务)”系统2.0版,不见面办照、窗口刷脸办照、大厅自助办照、街道就近办照、银行联合办照“五位一体”,60%新设企业通过“不见面审批(服务)”办理,最快15分钟就可以拿到营业执照,入选省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目前,我们正在进一步梳理“不见面审批(服务)”事项,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按照规范化、标准化要求,利用政务大数据功能,建立申报材料共享机制,通过前台受理与后台审批(服务)连通互动,切实做到“程序简无可简、时限压无可压”,以深化改革助推高质量发展。
“一队伍”,让政府监管更有力
在很多地方,行政监管效能还不足,对基层大量的轻微、萌芽违法违规行为,街道无执法权“看得见管不着”、部门有执法权“管得着看不见”的现象已经困扰了很多年。以栖霞区为例,地域面积近400平方公里,东西狭长相距40多公里,各部门执法力量面对如此宽广的区域,总感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近年来,我们解放思想,打破部门、条块的界限,将“行政检查权”与“行政处罚权”相分离,把区级相关执法力量和1313项“行政检查权”全部赋权街道,在不增加人员编制的基础上组建街道综合执法大队。实施综合执法后,由于一線执法人员和巡查的频次增加了,90%以上违法违规行为得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以往违章搭建、噪音扰民、环境脏乱差等“痛点”“难点”问题迎刃而解。如今,栖霞的营商环境好了,每月各类创业创新主体呈现爆发式增长,对综合执法管理的要求就提高了,难度也增加了。目前,我们正在不断提升综合执法队伍的全科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对刚进驻栖霞的创业创新主体,执法大队必须在3个工作日内对企业上门服务、现场检查;对一些投诉举报多、有严重违法记录的企业,执法大队“多看几眼、多查几次”,情节严重的依法予以限制或关停,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失信惩戒机制,为栖霞高质量发展营造良性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
“一窗口”,让政务服务更便民
传统的政务服务中心受行政体制结构影响,各行政审批职能部门的审批程序繁琐、条块分割等局面根深蒂固,“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比较突出。为了让老百姓享受到真正的便民服务,我们在程序上减“门”撤“窗”,在环节上“裁弯取直”,用制度终结办事难。2013年,栖霞在全省率先试点推行“全科政务”服务模式,实现了老百姓“进一扇门、办所有事”全科模式的转变。在栖霞的任何一个政务服务中心,每名社工都能熟知130项事项办理业务的要件和流程,实现了一个窗口、一台电脑、一名“全科社工”就能受理进驻区街服务中心的所有业务,窗口办事效能同比提高120%,90%以上办件时间得以节约。目前,“少跑路、不烦心,轻装上阵搞投资”,打破制约企业发展的“套娃结构”,是投资者的普遍心声。这让我们深深感到,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既要做好权力的“减法”,更要做好服务的“加法”。我们继续发扬“店小二”精神,做好“园丁式”服务,为市场主体添活力,为人民群众增便利。在服务效能提升方面,学习借鉴“一网通办”模式,建立完善多规合一、多评合一、多图联审等工作机制,向高度集成化方向努力,让群众、企业“不跑腿、办成事”,真正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在服务项目建设方面,全面实行容缺受理,只要项目具备开工条件,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预发施工许可证,允许配套材料“后面补上”,让项目建设既省时又省心。
“一张网”,让社会治理更精细
在栖霞,最大的民生红利就是环境的变化。“十二五”期间,我们利用网格化有效解决了城市脏乱差的问题,建立了城市管理长效化、标准化、网格化制度,城市治理考核实现了从全市垫底到近五年保持全市第一名的脱胎换骨。经过多年的运行,网格化逐步拓展,从网格化向“网格化+”转变,将辖区内人、物、地、组织等全部纳入,有效推动了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协作、互动互补。为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的需要,我们创新推出了“掌上社区”,依托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移动互联网平台进行在线治理社区事务,实现社区服务“24小时不打烊”。平台已经吸纳了近10万常住人口,去年协调化解矛盾5000多条,在全市民生幸福建设群众满意度测评中,我区社区(村)服务管理满意度得分全市第一。当前,新老矛盾交织,社会问题的多发性更为凸显,社会治理面临更大挑战。政府单打独斗已不适应社会问题复杂化的趋势,只有更加注重开放共治,推行“三化融合”模式,才能有效破解社会治理难题。如今,“掌上社区”已经升级为“掌上云社区”,明确“放管服”改革侧重于服务经济产业发展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掌上云社区”重点聚焦一线民生与群众生活冷暖,两者互为补充、形成呼应,促进社会治理良性互动。同时,在“掌上云社区”中集成融入“不见面审批(服务)”等改革成果,接入智能化回复便民服务事项等功能,通过分析群众反馈,及时评估改革成效,倒逼流程优化、效能提升。
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关头勇者胜。我们将继续解放思想,把“放管服”改革作为栖霞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大胆试、大胆闯,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让改革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栖霞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王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