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文献述评2013—2017

2018-07-04孟文楚曹学娜

世纪桥 2018年4期
关键词:历史演变文献综述中国梦

孟文楚 曹学娜

【摘 要】十八大以来,“中国梦”一词正式进入官方词汇,迅速走红,并在2013年的两会上成为热议的话题。2012年11月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興,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随后他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讲话中9次提及“中国梦”,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1]

【关键词】中国梦;历史演变;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04-0092-04

一、对于中国梦内涵的研究

“中国梦”的研究,国内学者早有涉猎。关于“中国梦”的涵义,最为普遍性的观点就是“中国梦”即中国人的现代化之梦。其最深刻的内涵和要求,就是我们要在21世纪上半叶,在与当代社会各种文明的交汇之中,在不断弘扬民族精神和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实现中国现代化。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说中国梦就是要用文明的理念、文明的方式、文明的形象去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

(一)以其本身意义为角度的研究

中国梦的主旨即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反映了“中国梦”的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体现了这条道路的理想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中国梦”的社会属性:社会主义性质。“中国梦”体现了这一属性的价值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反映了“中国梦”的实现主体:公民的德性和品格。“中国梦”体现了实践主体的精神共识。[2]

“中国梦”的本身意义就是指强调民族复兴,民族复兴所需要的则是强大的国家实力及人民的同心协力,即让国家更加强盛、人民更加幸福、中华民族对世界做出更大贡献。[3]中国梦的全称也可以说是国家富强之梦、是民族复兴之梦,是人民幸福之梦,是社会和谐之梦。[4]对于此领域的研究有学者罗聘、邓秀林、周德新等。

尚定军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其实现路径研究”从中国梦的历史渊源、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实现路径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梦。他认为,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发展的实践中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科学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有力号召。[5]马健永在文章“论中国梦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中提出,中国梦的理论体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两者之间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6]

中国梦不只是中国人民本身的梦,其内涵在国际上也意义深远。持此观点的学者有俞正樑、辛鸣等。辛鸣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深刻的内涵,实现中国梦不仅能让国家稳定强盛,对国家公民来说,也给了人民一个稳定的环境,使人民更加幸福。另外,中国作为众多国家之一,中华民族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做出的贡献更是功不可没。俞正樑认为,中国梦是世界梦的重要部分,解决好中国自身的问题,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中国梦对世界梦的实现路径有着重要启示。中国梦的复兴梦想,展示了中国从落后走向先进的文明进步,同时又展示了中国对现有路径的超越;中国梦是世界梦的希望之光,中国的梦想和发展中国家的梦想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7]中国梦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二)以其历史演变为角度的研究

从1840年至今,不少仁人志士将民族复兴、强国强民作为宗旨,为中国崛起而奋斗,如梁启超、谭嗣同等。早期的中国梦表现形式是改良现有体制,逐渐向西方学习,期望“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种种方式,经历了数十年的实践,仍没有达到救亡图存的理想目标。直到百日维新的失败,国人才意识到,改良已无法将中国从旧有体制中解救出来,亦无法使清政府认识到其自身的迂腐。于是,爱国人士纷纷站出来,由之前的“改良派”转变为“革命派”,最后演变成推翻旧制度的革命。有学者将“中国梦”以历史的脉络为研究视角,通过中国梦的概念由来、深刻内涵追溯了中国梦的形成过程,描述了中国梦的理论依据。如王秋山、梁丽萍、张洪萍、吴雯等。

王秋山在论文“‘中国梦的理论渊源与内涵研究”中,认为中国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抗争史密不可分。张洪萍、吴雯撰写的“略论中国人追求中国梦的三个阶段——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角度切入”一文,从中国近代史的角度,论述了中国人追求中国梦主要通过三个阶段。从不同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为救国寻找出路,到中国工人阶级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再到改革开放之后,如何通过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逐步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高婷婷的文章“‘中国梦的历史变迁与前景”中指出,如果没有中国近代一百一十年的变迁,如今也无法为中国梦奠定了历史基调。其从近代、现代到当代的时代步伐,论述了中国梦在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成就及实现中国梦具有的可行性。[8]李靖撰写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相互影响的意义”中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扎根于大部分人民群众的思想中,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根深蒂固的思想基础,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资源,并将其应用在未来的承载与创造中。[9]

另外,中国梦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完美结合,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曲折发展。李旭华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历史进程,都是围绕如何实现中国梦这个总体目标而展开的。中国梦使马克思主义找到与中国大众结合的“切入点”,从而更好的实现当代中国主流意识中的大众化。

二、对于中国梦在现实社会中的指导作用研究

“中国梦”,即小康社会的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提高国民幸福指数的基础上,早日实现民族团结互助、国家繁荣富强的发展目标,反映中国人的理想、展现华夏儿女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中国梦在教育事业、科技领域中的指导作用意义深远。

(一)在教育领域的指导作用

中国梦作为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结合,明确地指引当代人民的价值观,使人们为了实现我国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现今,青年人作为我国发展的新鲜血液,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相当重要。大学生作为青年人的主体,必须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使大学生成为助推中国梦实现的强大动力。

徐柏才、崔龙燕撰写的“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一文认为,“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深刻认识“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努力把握“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认真探索“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10]持相同观点的还有骆郁廷、史姗姗、余福海等。余福海在文章“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书写精彩人生——学习习近平青年成才观”中指出,青年一代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应作为中坚力量,应全面贯彻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未来社会中起到领航作用。[11]

另外,学者吕欢在“‘中国梦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引导途径研究”一文中,针对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展开研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建议。如:政府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为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提供保障;高校应当加大思想引导力度,将“中国梦”定位为大学生就业观指导教育的基础;提高对家庭因素的重视程度以及大学生对自身就业观的调整等。[12]

(二)在科技领域的指导作用

与近代相比,如今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主要依靠的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综合实力提升的关键核心是培养人才与发展科学技术。改革开放后,尤其是最近几年,中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中国梦在科技领域中担当着思想指导的作用,使科学技术始终向着复兴中华的目标进展。

苏鹏阳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实现‘中国梦的科技支撑”从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关于近代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相对滞缓的提问为切入点,分析在我国传统科技发展进程中突出的特点、主要问题及其产生根源,并简要梳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领域在新政策指引下取得的重大变化和新发展。[13]

王瑞华在“中国梦的现代性:逻辑、特征与启示”一文中,认为中国梦作为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念的最新出場,对于新形势下的现代化运动带来了十分重要的科学引领作用与战略启示意义。[14]

(三)在外交领域的指导作用

中国从改革开放后,与世界各国经济贸易互动频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更是与世界其他国家保持着友好的贸易合作关系。中国在外交领域始终奉行着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尤其是在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伟大构想之后。“中国梦”在外交领域中起着思想指导的作用。

刘德林认为,“中国梦外交”的战略格局主要体现为稳固传统盟友、改善中美关系、夯实周边友谊;发展智慧主要体现为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创新发展、共享发展;生存智慧主要体现为利他利己、和谐共生,举重若轻、化繁为简,底线思维、坚守原则。[15]文泽的文章“‘一带一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交汇桥梁”中指出, “一带一路”将中国梦与世界梦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相关国家人民筑梦的战略纽带。创造战略机遇的中国智慧。

同时,中国的外交面临着各种挑战,需要创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这就要求中国需要从不同的路径增加外交特色、丰富外交经验、创新外交理论,逐步完善中国外交理论体系。[16]以中国梦作为指导,使得中国作为“新型大国”,其外交思想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强烈影响。

三、对于如何实现中国梦目标的研究

“中国梦”以及“中国梦”的实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非常重视的一个内容,学术界从多个角度对于如何实现中国梦发表了诸多成果,对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做了详细阐述,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实现中国梦的首要条件是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建立完善的法治环境;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必须坚持走改革开放道路;必须坚持以中国精神为支撑;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必须依靠个人脚踏实地、真抓实干。[17]持此观点的学者有张明、周梁山等。

有学者从国家的角度阐述了如何实现中国梦:想要实现中国梦,必须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18]如冯留建、王炳林等。

从经济的角度出发,有朱吉玉等。朱吉玉在文章“实现‘中国梦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对策研究”一文中认为,“中国梦”的发展需要提高经济实力,最关键的是要破解保增长、促稳定、求发展三大难题,以扩大内需保增长、以和谐发展促稳定、以深化改革求发展,从而确保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继续书写新的传奇。[19]

从人民的角度出发,如邹佰峰、张衡的文章“新形势下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实现”,认为实现人民幸福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强。[20]持相似观点的还有赖雯,其在学位论文“中国梦的价值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研究”中指出,中国梦的实现最终还是要落实在人民群众身上。通过对人民群众的实地走访来了解群众对中国梦的认识程度,以及中国梦的价值目标的实现进程,对中国梦实现进程的反馈和量化研究,从而根据人民群众的需求不断调整中国梦的实现路径。通过对中国梦的量化分析,更准确地分析中国梦的科学性。[21]

另外,中国梦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实践也是必要的。温新荣认为,中国梦在边疆民族地区落地生根是中国梦理论本身丰富发展的理论呼唤,是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实践诉求,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需要。[22]

四、中外对比研究及影响

近年来,学界对于“中国梦”与“美国梦”的研究热度逐渐上升,二者具有明显的差异。王淑华、季秋轩认为,“中国梦”更注重集体主义价值观,把个人与“中国梦”紧密结合在一起,倡导以集体利益出发,对国家做出更大贡献。“美国梦”则崇尚个人奋斗,这与西方文化中的个人英雄主义传统有关。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廖彦富、廖胜刚。在文章“中国梦与美国梦的五个差异”中指出,由于中国梦与美国梦的由来差异、社会状况差异、制度差异、实践差异、特征差异,中国梦与美国梦在本质上存在区别。他认为,中国梦是个人梦、民族梦、国家梦,既是个体的又是整体的,最终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 而美国梦则是成功梦、发财梦、个人梦,是个体的、虚幻的。[23]

孙岳在文章“从‘大历史到‘中国梦:全球思想史的遐思”中指出,从大历史来看,中国传统思想中有许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同国家与文化和平共处的构想。而“中国梦”的提出,是在演绎“知”“爱”“律”“序”的一段故事。从全球思想史的角度看,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立在科学之上的西方社会反映了不同的思维角度与文化传统,在全球化的角度下,追求多元且和谐的世界而共同奋斗。而这种多样化中存在的辩证统一,正是全球思想史践行的原则和目标。[24]

孙紹勇、陈锡喜在“反思、转换、优化:传统文化对中国梦国际传播的话语调适”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梦在国际上的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梦国际传播有着合作共赢、造福人类的国际价值和世界意义。[25]

综上所述,“中国梦”在近年内研究热度逐年增加,学术界对于“中国梦”的内涵、意义、指导思想、实现途径及中外比较等方面都做了一定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较全面的研究成果,为后辈的学术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然而,此前的研究中也存在少许不足,如无法运用实际数据及案例针对某一方面提出改进措施,缺乏创新意识及问题意识等。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期待更多国内外学者能从多方面的角度深入探究“中国梦”,更好地为实现“中国梦”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3-03-17.http://www.dayoo.com.

[2]祝福恩,谢璐妍.“三个倡导”助推“中国梦”[N].光明 日报.2013-03-02.

[3]辛鸣.“中国梦”:内涵·路径·保障[J].前进论坛, 2013,(1).

[4]邓秀林,周德新.论中国梦的本质、内涵与实现途径 [J].郑州师范教育,2013,(4).

[5]尚定军.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 安徽工业大学,2014.

[6]马健永.论中国梦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J].理论观 察,2017,(4).

[7]俞正樑.中国梦的三重国际内涵[J].国际展望,2013, (5).

[8]高婷婷.“中国梦”的历史变迁与前景[J].哈尔滨学院 学报,2017,(7).

[9]李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相互影响的意义[J].文 学教育,2017,(5).

[10]徐柏才,崔龙燕.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若干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1).

[11]余福海.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书写精彩人 生———学习习近平青年成才观[J].高校辅导员学 刊,2017,(4).

[12]吕欢.“中国梦”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引导 途径研究[J].特区经济,2017,(2).

[13]苏鹏阳.论实现“中国梦”的科技支撑[D].河南大 学,2015.

[14]王瑞华.中国梦的现代性:逻辑、特征与启示[J].深 圳大学学报,2017,(1).

[15]刘德林.“中国梦外交”的格局与智慧——基于习 近平外交思想的探讨[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7,(1).

[16]姜芸.中国梦视角下的中国外交理论创新[J].石家 庄学院学报,2016,(2).

[17]周梁山.“中国梦”及其实现路径探究[D].河北经贸 大学,2015.

[18]冯留建,王炳林.实现中国梦需要提升文化软实力 [J].理论探讨,2014,(5).

[19]朱吉玉.实现“中国梦”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对策 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6).

[20]邹佰峰,张衡.新形势下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实现 [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26).

[21]赖雯.中国梦的价值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研究[D].四 川师范大学,2016.

[22]温新荣.中国梦在边疆民族地区实践的必要性探 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7,(1).

[23]廖彦富,廖胜刚.中国梦与美国梦的五个差异[J].重 庆邮电大学学报,2016,(1).

[24]孙岳.从“大历史”到“中国梦”:全球思想史的遐思 [J].史学理论研究,2015,(2).

[25]孙绍勇,陈锡喜.反思、转换、优化:传统文化对中 国梦国际传播的话语调适[J].求索,2016,(5).

[责任编辑:秦 超]

猜你喜欢

历史演变文献综述中国梦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形态的历史演变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Scratch教学研究综述 
从范例复制到自由表达:对我国幼儿园美术教育观的历史演变考察与现实反思
中共中央秘书长和秘书工作部门的历史演变(上)
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理念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