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
2018-07-04易冬冬
易冬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还指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事实上,关于社会建设的顶层设计,我们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
政府要强化社会管理职能(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
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2002年党的十六大);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2004年);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2012年党的十八大);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明确国家治理的现代化(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治理格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提出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
从这一历史脉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会治理的顶层设计逐渐清晰、完善,走向了自觉与成熟。
十九大报告中的亮点和新意突出,总结起来有个关键的表述,那就是“共建共享共治”。社会的建设和治理并不只是党和政府的责任,而是社會上一切组织、团体和公众的共同的责任。
以笔者的调研经验,广东中山的社会治理模式值得重视。简而言之,这种模式就是以“公益创投带动社会治理”。中山每年举办一届“博爱100”的公益创投活动,政府出一定的资金,由驻扎于“博爱100”的社会组织进一步发动社会上的各种组织、团体,包括企业、公司,提出自己的项目申请。然后由专家进行项目的评比,从中选出那些真正能致力于解决社会治理的难题和热点的项目,给与资助,而项目负责主体由此可以撬动更多的社会和公众力量来参与。“公益去除公害”是他们的口号。几年下来,他们通过发动和培育各种社会组织,调动全民参与。
寓治理于公益,寓治理于社会,寓治理于文化,将是未来中国社会治理的一大特色。
责任编辑:张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