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货车制造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实践
2018-07-04魏志军刘祖权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安全环保技术部黑龙江齐齐哈尔600黑龙江光正职业卫生检测评价有限公司评价室黑龙江哈尔滨50040
魏志军,陈 东,刘祖权(.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 安全环保技术部,黑龙江 齐齐哈尔 600;.黑龙江光正职业卫生检测评价有限公司 评价室,黑龙江 哈尔滨 50040)
为全面提升铁路货车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实现工艺技术和产品系列的升级换代,适应我国铁路货车提速、重载的发展要求,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实施了重载快捷铁路货车制造工艺技术水平提升技术改造项目。为确保项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保护企业职工的身体健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了有针对性的职业病预防控制措施,通过现状调查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职业病防护措施等,对该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1 职业卫生现状调查分析
1.1 生产工艺流程
铁路货车一般由车体、转向架、车钩缓冲装置、制动装置等组成,生产制造以钢材、焊材、油漆等为原辅材料,其中油漆由树脂(成膜物)、颜料、助剂、溶剂组成,常用油漆主要有醇酸厚桨底面漆、乙烯磷化底漆、环氧云铁底漆、环氧玻璃鳞片面漆等,制造工艺涉及铸造、锻造和焊接、喷涂、机械加工等,整个生产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1.2 工作制度与劳动定员
该项目中冲压车间437人,货车分厂1 153人,锻工车间392人,铸钢分厂882人。该项目针对原有生产工序进行技术改造,所需人员自行调配解决,不新增定员;管理人员采取白班工作制度,每班工作时间为8 h。本项目作业人员主要采用一班工作制,由于工作量的需求,个别岗位采用二班制。
1.3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分布
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和分析,该项目铸造单元、锻造单元、冲压单元、组装单元部分工序进行了技术改造,涉及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有化学有害因素和物理因素,其中化学有害因素主要包括:矽尘、其他粉尘、电焊烟尘、锰及其无机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甲苯、溶剂汽油等;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噪声、高温等,接触方式主要为定岗、巡检,并且根据岗位作业特点采用轮班作业方式、设置操作监控室等减少职业危害因素接触时间,详情如表1所示。
图1 铁路货车生产制造工艺流程图
表1 建设项目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及接触程度
注:油漆中不含苯、二甲苯,且喷涂作业过程中未检测出苯、二甲苯。
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
2.1 化学有害因素检测
对该项目生产现场作业工人接触的二氧化锰、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甲苯、溶剂汽油浓度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各岗位工人接触的化学有害因素浓度均符合GBZ/T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1]化学物质容许浓度标准要求,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
2.2 粉尘检测
对该项目铸造、组装等单元中的各主要作业场所工人接触的矽尘、其他粉尘、电焊烟尘浓度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各作业场所工人接触的粉尘浓度符合GBZ/T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1]中粉尘容许浓度标准要求,检测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建设项目工人接触粉尘浓度检测结果
注:矽尘(Z)为总尘,矽尘(H)为呼尘;经检测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在37.9%~40.5%之间。
2.3 噪声检测
在噪声检测过程中,对铸造、锻造、冲压等单元主要噪声作业岗位工人接触的噪声强度进行了测试,检测结果显示冲压单元中除锈操作岗位接触噪声强度超标,其余操作岗位接触噪声强度均符合GBZ/T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2]中噪声标准要求。检测结果如表4所示。
2.4 高温检测
在8月份对该项目中铸造、锻造单元中作业工人接触的高温进行了测试和计算,检测结果表明,作业工人接触的高温测试结果符合GBZ/T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2]中高温标准要求。检测结果如表5所示。
3 职业病防护措施
3.1 防尘措施
该项目防尘措施采取以机械除尘为主、自然通风为辅的通风除尘方式。对铸造单元冶炼工序产生的烟尘,采用移动式侧吸+顶吸的烟尘捕集方式,配备先进的布袋式除尘器;对造型工序研究设计出双联移动自硬砂造型生产线,提高工作效率,并在产生粉尘的关键工位配备高效的捕集除尘装置,另外未进入集尘罩的粉尘通过屋顶通风器通风换气;对落砂工序设置隔离作业区域,振动落砂过程产生的粉尘采取湿法除尘技术,解决以往干法除尘导致布袋粘结的问题;对斗提机、储砂斗、砂破碎、砂焙烧、砂冷却等设备的粉尘进行捕集,配备旋风、布袋两级除尘设备,加大改善现场作业环境[3]。对冲压单元产尘生产环节配备旋风滤筒一体化除尘系统。对组装单元的电焊烟尘采取用静电除尘专机进行治理,并辅以电动天窗改造换气通风。该项目共计配备除尘设施30台(套)。
表4 工人接触噪声强度检测结果
表5 工人接触的高温检测结果
3.2 防毒措施
针对板材预处理生产线采用封闭式自动喷漆方式,人员在喷漆室外监控,避免人员接触毒物;对整车喷涂设置封闭式喷漆室,采用上送下吸和一定空载风速层的合理集气系统,使喷漆室内实现层流送风,风速保持0.4~0.6 m/s,并配备了苯系物浓度检测、报警装置;针对焊接工序产生的电焊烟尘除了设置静电除尘专机外,在屋面设置电动启闭式横向自然通风器或电动采光排烟天窗。
3.3 防噪声措施
本项目从噪声源头治理、隔声、吸声、减振等方面对噪声进行控制。对产生较大噪声的设备均设置了控制室,减少了噪声对人体的伤害。现场根据设备类型所产生噪声的特性,采用不同的控制手段,切合实际提高工艺过程自动化水平,在高噪声场所不设固定岗位,作业人员采取控制室监控和远距离操作,只进行巡回检查,减少作业人员接触时间,同时要求巡检工人配备防噪声耳塞等个体防护用品,以减轻噪声对工人的影响;针对板材预处理岗位噪声超标情况,通过减少操作人员在噪声源的停留时间、作业时佩戴防噪声耳塞,降低噪声对员工的职业危害。
3.4 防高温措施
对于各高温辐射区,如加热炉等采取局部送风降温等措施降低热辐射强度,并设置隔热板,用于改善操作环境;针对冶炼控制室等,为满足工艺设备对环境温湿度的要求,设有空调设施;并配发防热辐射的面具、防护服等。
3.5 个体劳动防护用品
严格按国家标准为员工配备个体防护用品,选用防护效果更好的产品,如给接触粉尘和毒物人员配备KN95防尘口罩和过滤元件为A型的防毒面具等;同时针对不同生产单元、不同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浓度、不同劳动强度等因素,制定岗位个体防护用品发放标准,按时给员工发放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并要求员工按规定佩戴,切实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
3.6 建立应急救援
冲压、组装单元分别建立了《中毒与窒息生产安全事故现场处置方案》,铸造单元建立了《中毒、中暑、窒息事故现场处置方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评估,有效提高了应急指挥能力和救援能力。在可能发生泄漏的作业场所设置苯系物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并设立了门禁制度。同时,为存在急性职业病危害风险的单位及区域配备急救箱,包括酒精消毒片、速冷冰袋、藿香正气水、防晕贴、口对口呼吸面膜、急救毯在内的20余种急救用品。
3.7 职业健康监护
对本项目中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人员进行了岗前、在岗职业健康检查,于2016年、2017年分期分批对本项目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人员共606人在齐齐哈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等进行了岗前、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发现粉尘类职业禁忌证2人,并进行了调离。
4 结论与改进建议
4.1 结论
依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的规定,本项目属于“二、制造业、(二十四)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定性为职业病危害较重的建设项目[4]。但由于本项目确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中矽尘、一氧化碳、二氧化氮、锰及其化合物为《高毒物品目录》中的物质,因此将本项目定性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
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项目针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设置了相应的职业病防护措施,通过对生产现场的职业卫生学检测发现个别岗位噪声有超标现象,针对噪声超标点配备了降噪值为32 dB的耳塞,对项目中相应作业岗位配备了个体防护用品,保护作业人员身体健康,同时定期对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有效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各职业病危害因素总体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4.2 改进方向
本项目作业现场存在噪声超标的作业岗位,且存在较多产生噪声的操作岗位,今后企业需加强新设备更换、新工艺应用,从设备减振、隔声、消声等方面入手,减轻或消除噪声职业危害[5]。在作业现场危害因素检测过程中,以冲压单元板材预处理除锈产生的噪声强度最高,由于其工艺原因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因而应尤其注意个体防护用品如耳塞的发放、配备;尽量缩短作业人员的工作时间,最大限度的减少噪声对作业人员健康的影响;按体检频次要求及时开展职业健康体检,发现职业禁忌及时调离、疑似及时定诊并调离。
本项目中组装单元涉及焊接作业较多,接触电焊烟尘、锰及其无机化合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人员较多,且焊接作业多为手工焊,今后企业应采用先进焊接技术、焊接材料,配备先进适用的机械手自动焊,减少作业人员接害时间;采用以局部通风除尘为主,点源治理为辅的焊接烟尘治理方式;根据不同作业岗位、劳动强度,制定科学合理的个体防护用品发放频次标准,提升个人防护意识,减轻焊接对作业人员的职业危害。
本项目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较为理想,但是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仍不可忽视。尤其是部分岗位涉及高温、噪声、粉尘、毒物等多种职业病危害,即便是低浓度、低强度水平,其产生的协同效应也可能对员工造成潜在的健康危害[6],企业应进一步加强粉尘、噪声等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共存的重点岗位的防护措施,监督员工个体防护用品的佩戴,双管齐下以降低职业场所职业危害风险[7]。
5 结束语
为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健康危害,企业今后应严格落实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制度,在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阶段充分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按照职业病防治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要求,进行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优化工艺方案;施工过程中进行过程监督,确保严格落实设计方案、施工标准要求,严把验收关口;提高企业的职业病综合防治水平,有效预防职业病发生,保护员工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T 2.2—2007[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1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T 2.2—2007[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6.
[3] 陈东,王耀华,戴文利.铁路货车制造企业尘毒危害防治[J].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2018,8(1):53-55.
[4]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EB/OL].(2012-06-04)[2018-03-17].http://www.chinasafety.gov.cn/jgzn/zjnsjg/zyaqjkjgs/wjsh_506/201206/t20120604_150687.shtml.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工业企业卫生设计标准:GBZ 1—2010[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9.
[6] 马效东,杨子娟,侯丽明,等.职业病危害因素联合作用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2013,29(8):900-902.
[7] 李鸿,田智,雷勇,等.2016年重庆市某区汽车维修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J].职业与健康,2018,34(2):154-15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