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国家安全话语体系
2018-07-04谢秀婷
施 旭 谢秀婷
一、话语、话语体系的界定与含义
近十年来,国家安全研究领域对于话语的关注在不断增加,一方面是由于非传统安全研究对话语的介入,[1][2][3]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各国对于话语在国家安全方面的作用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4][5][6][7][8][9]以中国的国家安全话语现象为例,国际学术期刊出现不少分析中国哪些领导人或组织在发声、他们说了什么、如何说的、甚至用什么语调、利用了哪些平台、有何种意图,等等。其中,中国的国防白皮书就是研究的焦点之一。[10][11]
然而,总体来说,国家安全话语是国家安全研究的薄弱环节。就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来看,以“national security(国家安全)”为主题的,有9474篇论文,而以“national security discourse”或“communication”为主题的,分别为413篇和415篇(两者在内容上应该基本重叠)。而在国内,情况更加严重:中国知网里以“国家安全”为主题的有19708篇文章,而以“国家安全话语”或“国家安全分析”为主题的论文数分别为3篇和6篇。可以想象,关于国家安全话语体系的研究情况就更糟。
但是,更严重的问题在于“话语体系”术语的使用上:学界(且不论政界、媒体界)对于“话语体系”的概念、界定、用法不一、不清、不周、不全、不细,如同“话语权”的问题一样。[12]一些学者将话语体系当作对事物的语言表述体系,认为它具有构建事实改变世界的功能;另一些学者将其看作对于事物的认识或观念体系,认为它具有规约言行的作用;还有一些学者注意到它的权力性,将其作为权力控制体系,认为它具有限制人的自由的力量。例如: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和表征方式的话语体系……是主体通过系统的语言符号并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来表达和建构的结构完整、内容完备的言语体系。[13]话语体系可以理解为术语、意义和言说方式三个要素及其联系样式。[14]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是受思想理论体系制约的。[15]我们可以从四个层次把握“话语体系”这一概念,即事实层次、逻辑层次、价值层次和表达层次。[16]话语体系是某一领域的思想理论、文化和知识的系统化叙述……从当代我国话语体系发展路径看,其内容要素是由话语主题,即说什么;话语主体,即谁和谁对话、言说;话语载体,即怎么说等三个部分构成。[17]话语体系概念的内涵包括话语内容的生成机制、发布主体、发布平台、客体、内容、发布形式,外延则包括话语构建的目标、竞争力、竞争对象。其中,话语内容是整个话语体系的核心要素,而整个体系的效能则是将话语转换为话语权力的关键。[18]
本文考察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国家安全话语体系”。让我们首先厘清什么是“话语”和“话语体系”。跳出话语即文本、会话的概念,破除话语和语境分裂的观念,我们提出一个全面、综合、辩证的话语定义:一定历史、文化关系下,个体或群体运用语言及其他符号,通过特定交际渠道所进行的交际活动。从中可以看出,话语是由听说主体、言行意旨、媒介渠道、目的效果、历史关系、文化关系等多元要素交织而成的社交实践现象;其中,话语要素之间又有复杂的联系(主体身份与言行意旨相互渗透、相互定义)。话语贯穿、支撑、实现人类社会生活:几乎一切社会实践都可以看作社交实践,即话语。不难看出,话语既是“客观/物质”的(如主体、媒介、经济社会条件),同时又是“主观/精神”的(如说听认识、理解、评价)。
话语最为重要的特质是“文化性”:人类不同族群的话语之间存在着交际多样性和权力互动性。一方面,中西话语之间有各不相同的观念、价值、认知、认同、表达和理解方式、交际媒介和渠道、社会经济条件、文化传统;而另一方面,两者在相互作用、竞争、渗透、合作的过程中更体现着非公平性、非公正性、非合理性。而这种话语的文化性,恰恰是西方学者经常忽视或隐去的。
以特定文化定义的话语,如东方话语、亚洲话语、中国话语等等,之所以能够生成,能被理解、被接受、被传承,能推动社会,改变世界,不是单靠言辞的运用,人物的参与,或媒介的操控,便可以实现的。其成功皆在于具备或满足了一定的条件:第一,成功的话语,须具备全面合理的“交际体制”,即交际的主体(双方)、工具、场合等要素必须形成有效的系统;第二,成功的话语,须具备全面合理的“交际方略”,即交际的方针、策略、概念、规范、认识必须形成有效的系统。能使特定话语群体有效解决特定领域问题的交际体制和交际方略的综合系统,我们称之为“话语体系”。话语体系是一个整体,同时包含“主观条件”(如主体的目标、观念、价值、原则、策略)和“客观条件”(如主体的参与、语言、媒介、场合),因此它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话语体系是特定群体话语实践能力的核心,这种核心能力的大小是相对的。不难理解,话语体系是话语文化性的典型、核心反映。同样地,话语体系也反映或折射特定的历史和现实。
话语体系之于话语具有决定性功能,它支撑、指导、形塑、规约话语过程,因此也影响其结果。它典型地体现在话语过程的社会组织、价值原则、观念系统、权力关系、设备技术,以及它们之间的网络链接关系之中。作为话语实践的“神经系统/软件”和“骨骼系统/硬件”的集合,话语体系可以让话语(具体实践)充满活力。
需注意,话语不仅是“软实力”(如表达力、传播力、公信力、说服力、吸引力、感召力),也可以成为“硬实力”——在它成功地改变世界时就是“硬实力”的体现。[8][19][20]这种话语观,既符合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辩证观,又与现代西方学者福柯、布迪厄的话语历史观、海姆斯的民俗交际观殊途同归。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任何话语体系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话语体系形成张力关系,比如中国话语体系与美国话语体系、中国话语体系与东方话语体系、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与政治话语体系。因为有内生的主体性,内在分支的互动,以及与外部话语体系的互动,话语体系总是呈复杂、开放、变化的状态。话语的文化异质性、竞争性形成人类话语多元体系的统一体。
那么,人类文化(多元、竞争)话语将如何发展下去?在中华宇宙观里,世界是以“阴阳”两极的循环互动而达到平衡统一的。受此启发,笔者认为,全球人类文化话语也可以用此思路去理解:“和而不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然,全球人类话语并不是毫无目标地反复轮回,而是在每一次的循环中达到更高更文明的层次。照此理念,虽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霸权话语目前占据上风,但是“历史”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在全球化、权力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下,以中国为典型的非西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更加符合人类安全利益的“共护和平”倡议,建设“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推动着全球人类话语体系的发展与变革,相信这种更加公正、合理、符合人类公共利益的新话语将汇聚成人类主流话语体系。
二、国家安全话语体系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话语,话语体系,与国家安全有什么关系?“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拥有的智慧。当然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这句古训,其效应还取决于话语的诸多方面的条件。上文的话语(体系)概念表述已经表明了这一点。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72届联大会议上叫嚣要“彻底毁灭北朝鲜”,这种言语不仅对别国造成威胁,制造国际不安,其本身也成为一种国际暴力行为。类似地,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2017年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将俄罗斯和中国列为美国的“竞争者”。这不仅制造了国际紧张,且由于总统报告的政策权威性,又将导致中美、俄美之间,乃至国际社会的不安。这些国际影响当然不是那几句话或几十页文稿就能造成的。
话语,可以指涉、界定、定义、描述、宣称、解释、评价、利用、指导国家安全((战争、和平)状况、能力、感受、行为),也可以制造、维系、加强、转化、削弱、毁坏国家安全((战争、和平)状况、能力、感受、行为),还可以谋划、制定、传达、执行安全战略和策略,如此等等。反过来看也一样,国家安全((和平、战争)状况、能力、感受、行为),不仅仅需要交际传播的物质条件(如社会组织、语言表达、信息工具),而且也需要概念、情感、知识、价值、规则等交际传播的精神要素。个人或团体直接或间接谈论国家安全的交际活动,我们称为“国家安全话语”。国家颁布“国家安全战略纲要”,国防部网站发表维护国家安全的声明,智库提供国家安全信息,学者讨论国家安全问题,外国媒体就国家安全问题作出反应等等,都是国家安全话语的事例。这里,我们没有分裂“主观安全”“客观安全”“话语安全”;相反,我们使用整体、综合的“安全话语”概念,以囊括整个“安全实践”。换言之,在我们眼里,人们围绕着安全问题,会不断地描绘、解释、讨论、争辩、筹划下去;一切安全实践,都被化解在“安全话语”之中。
而话语体系是特定领域话语的物质和精神的系统构架(交际体制+交际方略),具有互构现实、规约行为、形塑社会的功能。国家安全话语(体系)“软实力”是国家安全实践的重要方面,可以阐释、指导、构成、强化、维系、监察、调节国家安全保障工作。反之,国家安全话语若不成体系,则必然危害国家安全。那么,一个国家的国家安全话语体系的具体性质和状况,决定着这个国家安全的保障和建设本身,因此在国家安全实践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我们称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的话语体系,为“国家安全话语体系”;换言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维护国家安全的话语为“有话语体系”,反之,为“话语体系缺失”。
总而言之,话语(体系)于国家安全,是内在的、辩证的关系;完善的国家安全话语体系,是国家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软实力”,同时也是硬实力体现,尤其是在实践中发挥效力的时候。
三、中国国家安全话语的研究体系及信息库构架
根据上文话语、话语体系、国家安全话语体系概念的论述,又基于中国国家安全话语体系的现实考虑,可以想象,中国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庞大、纷繁、复杂的现象。这意味着,要探索、发掘、描述、理清、分析、解释、评价、预测此体系,将是一项极为繁琐而艰巨的工程。
为研究和建设中国国家安全话语体系,必须拥有一个相应的实施体系。它应该包括不同要素相互结合的组织系统。我们认为,它应该由人才库、思想库、信息库、数据库、(国内/国际)传播平台系统组合。笔者将从顶层、中层、下层三个层次有选择地展示其内容,以使读者从中想象一个整体的研究体系可能如何建设。
在顶层,研究体系以人才库为主体,与其他四个环节联结形成研究网络,如图1所示。人才库培育综合和技术人员;思想库生产理论、方法、新知;信息库搜集、整编、存储信息;数据库提供和研发处理信息库信息的工具;传播平台以新媒体形式展示中国国家安全的性质和特点,促进国家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研究体系的总体目标应该是为国家和社会能够客观、全面、系统、准确、细致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国家安全话语实践,最终让我们的国家有力地把握和有效地使用该体系,并推动其顺利建设和发展;同时,通过相关研究成果展示,帮助国际社会正确地理解中国,促进国际安全的共建共享。这里,信息处理方法应该坚持两个原则:①所有信息采取半封闭形式,以此实现国内国外有别、一般和具体信息有别;②搜集、编辑、分析、(有条件)提供公开、官方和非官方的安全话语材料。
接着,我们从话语体系的概念出发,结合我国国家安全话语实情(基于有限的公开信息资料),勾画中层的信息库框架——这是研究体系中最为基础而重要的一环——见图2。其目的是为在未来的实证研究中,研究者得以完整充分地搜集、整编、查询、利用中国国家安全话语的信息资料。
如同中国国家安全话语体系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和再现,信息库也一样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构建。由于篇幅原因,在第三层我们仅呈现其中最直观的视角,即管理体制——见图3。就是说,相关信息根据管理体制进行分类。
图1 中国国家安全话语研究体系
图2 中国国家安全话语体系信息库
图3 国家安全管理体制
四、中国国家安全话语体系的研究问题
关于中国国家安全话语体系,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广很多,既有学术方面的,又有实践方面的。第一,要厘清国家安全话语体系的一般性问题,涉及概念、内容、形式、历史、实践、特点、功能、规律等,以夯实中国理论建设和实践指导的基础;第二,要从本土(历史、现实、未来)视角考察具体中国问题,包括中国国家安全话语体系的概念内涵、范畴构成、历史演变、当代经验、未来发展,以切实把握中国体系的实质特征;第三,要采取跨文化视角审视中国体系和世界体系,牵涉中国体系与相关国家体系的结构关系、交往实践等,以期在掌握国际大局的情况下深刻认识和有效发展中国体系。
(一)一般问题
首先应该弄清国家安全话语体系的基本问题,其历史起源与流变、当代形式与内容、本质特性与特征等等。这些可以包括:
1.国家安全话语的形成、内涵、历史及发展规律如何?
2.国家安全话语体系的多样性如何?国家安全话语体系有哪些类别(国家型、国际型),与联合国宪章中的“国家安全”有何差异和关联?
3.国家安全话语中,安全理念的形成、发展及规律如何?
4.当代国家安全话语里,有哪些范畴(如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人的安全)?
5.国家安全话语体系可以从哪些视角分析(内容领域、管理职能、历史脉络、民间学术、主体结构、传播模式)?国家安全话语主体可以从哪些视角分析(管理、研究、社会、历史),内部各有怎样的结构关系?国家安全话语有哪些传播形式、工具、手段和渠道?
6.国家安全话语体系在国家安全体系、国家治理体系、国际关系维系中占有什么样位置(有什么作用)?
(二)中国问题
这里要认清国家安全话语体系在中国的特殊形式:国家安全话语体系在中国形成的历史过程、当下的表现形式、典型事例中的具体运用、文化特质特征等等。具体问题可以包括:
1.当代中国国家安全话语体系,作为交际体制和交际方略的综合系统,有什么样的基本内容和形式?有何特点?在实践中效力如何?应该如何建设?有哪些主体?相互关系如何?基本方针如何?具体策略如何?有哪些具体重要实践活动?有哪些媒介、渠道、平台传播交流国家安全?体系发挥的效能如何?
2.中国话语里“国家安全”概念的起源与发展如何?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国家安全观有怎样的关系?“国家安全”还与哪些其他内容相关?
3.新中国话语中“国家安全”概念的演变和规律如何?如何建构、使用的?近现代史上(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中国是如何建构、传播的?
4.新世纪以来,中国官方、学界、民间是如何交流、传播国家安全的?在国家安全话语中(如关于“一带一路”安全问题),中国如何对待其他国家(如何构建国际关系)?中国学界(智库)是如何理解、阐释、评价国家安全(包括“总体国家安全观”)问题的?中国社会(媒体、民间)是如何看待的?
(三)拓展问题
中国国家安全话语体系是开放、发展的,因而不能孤立、静止地看。相关的问题应该涉及中国体系与相关国际体系的(异同、互动)关系、中国体系在全球体系中的位置与作用、中国体系未来如何建设发展等等。具体问题可以包括:
1.国家安全问题上,美国/相关国的官方、民间话语是如何谈论中国的?
2.在中国领土、主权、经济等问题上,美国官方、民间话语是如何定义、利用“国家安全”的?
3.美国国家安全话语体系有怎样的历史脉络?
4.美国国家安全话语体系有怎样的形式和内容?
5.美国国家安全话语体系中,国家安全观与国家战略、国防战略、军事战略关系如何?
6.美国国家安全话语体系中,国家安全利益有何历史变化,有何规律?
7.美国国家安全话语体系中,国家安全观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美国持这样的国家安全观),有何潜在国际后果?
8.历史、文化在美国国家安全话语体系中起了什么作用?
9.语言使用,在构建美国国家安全(利益、风险)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前者如何构建后者的)?
10.美国是如何构建国家安全与世界的关系的(美国是如何构建自己在国际安全领域的地位和身份的)?
11.在国家安全问题上,美国官方、民间话语是如何对待非盟友国家的?为什么?有何后果?
12.美国学界是如何解读、评价美国国家安全观的,有何批评声音?
13.中美国家安全话语体系的异同如何?中美之间国家安全观有何异同(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利益的表述上,中美之间有何异同,为什么?
14.什么是合理公正的国家安全话语体系?
15.中国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安全话语体系?如何建设?目前的困难在哪里?有何优势资源?
五、结 语
国家安全话语体系,是国家安全研究的薄弱环节,既没有明晰全面的观念,更没有系统的研究。本文提出,国家安全话语((体系)研究),是国家安全(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国家安全保障有重要作用;新时代、新秩序、新形势下,必须建设一个完善的中国国家安全话语体系。为此目标,文章勾画中国国家安全话语研究体系,特别描绘了信息库建设构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国家安全话语体系的一般、具体和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Buzan,B.,Weever,O.& de Wilde,J.(1998).Security:Anewframeworkforanalysis.Boulder:Lynne Rienner.
[2]刘永涛.话语作为(不)安全实践:语言、理论和“邪恶轴心”世界[J].经济与政治,2008(5).
[3]余潇枫,谢贵平.“选择性”再建构:安全化理论的新拓展[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9).
[4]Shi-xu.(2015).China’s national defence in global security discourse:A cultural-rhetorical approach to military scholarship.ThirdWorldQuarterly,36(11):2044-2058.
[5]Stritzel,H.(2007).Towards a theory of securitization:Copenhagen and beyond.EuropeanJournalofInternationalRelations,13(3):357-383.
[6]艾喜荣.话语操控与安全化: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国际安全研究,2017(3).
[7]黄忠.论十八大后中国国际政治话语体系的建构[J].社会科学,2017(8).
[8]施旭,郭海婷.学术话语与国家安全——西方安全研究是如何制造“中国威胁论”的[J].学术界,2017(5).
[9]魏志江.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共享安全”的理论渊源[J].国际安全研究,2014(3).
[10]Zhang,J.(2012).China’s defense white papers:A critical appraisal.JournalofContemporaryChina,21(77).
[11]施旭.国防话语的较量——中美军事战略的文化话语研究[J].外语研究,2016(1).
[12]陈汝东.论国家话语体系的建构[J].江淮论坛,2015(2).
[13]郭湛,桑明旭.话语体系的本质属性、发展趋势与内在张力——兼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立场和原则[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3).
[14]邱柏生.试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话语体系支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
[15]杨鲜兰.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难点与对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2).
[16]唐海江,陈佳丽.话语体系:概念解析与中国命题之反思[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7).
[17]李明.突发事件治理话语体系变迁与建构[J].中国行政管理,2017(8).
[18]杨晨曦.建构中国的国际话语体系:方向与路径[J].科教文汇,2016(36).
[19]Shi-xu.(2014).Chinesediscoursestudies.Basingstoke,England:Palgrave Macmillan.
[20]施旭.文化话语研究:探索中国的理论、方法与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