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最强大脑”,就能成才吗
2018-07-04龚丹韵方佳琦
文龚丹韵 方佳琦
青山说:看《最强大脑》的选手解题时,网友的弹幕总是感叹:“题目像天书”“智商受到暴击” ……然而并不是所有天才都会百分之百成才。
聪明的人究竟什么样?科普综艺《最强大脑》第五季找来100个学霸,通过各种项目的比拼,把何为聪明展现在大众面前……那么,普通人究竟离“天才”有多远?
当100名学霸按照排名站上舞台,大部分观众是蒙的。这100人究竟是怎么选拔出来的?凭什么他们就是聪明人?仔细观察,其中不乏高考状元、清华北大学霸。但也有普通高校学生,甚至未成年的初中生。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刘嘉是节目幕后的科学团队负责人。他参与了节目全部的项目科学评估,也为甄别这100名“天才”制定了一套测试题。选拔之初,刘嘉把测试题分为几类,如矩阵推理、类比推理、空间能力、创造力等。这100名学霸就是靠这套题目选拔出来的。
然而,再科学严谨的量化测试,也未必能代表一切。当100个“天才”集体比拼数字华容道、层叠消融等项目时,有人因过于紧张,手指颤抖,按错提交按钮;有人方寸大乱,发挥失常。于是,大家不得不产生这样一个困惑:什么是天才?能力排名强弱的意义在哪里呢?
关于什么是天才,观念一直在演变。总结而言,有两个有趣的发现:第一,智商高的人,平均而言成就确实更高。第二,聪明人未必拥有更好的未来。
“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来自智力作用。”刘嘉说,“还有80%来自非智力方面,比如创造力、领导力、抗压能力、情绪稳定性、有成就动机等。”然而,在统一的应试教育体系下,我们先天更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很少人有准确的自我认知。
脑王杨易不仅在节目中一路赢到底,每当队友失误,杨易就是力挽狂澜的那根“定海神针”。网友评价他的表现为“智商和情商双高”。但杨易坦言:“我从小就有点自卑。”他说自己文理成绩均不突出,义务教育阶段全靠努力。至于被称赞“情绪稳定、情商极高”,杨易回答:“我就当比赛是一个游戏,没太在乎输赢。”不过,这个道理选手都懂,可知易行难。杨易这样想,就真能这样做。这就是出色的情绪控制能力。
杨易对自己的判断,还有一个偏差。最初,他认为自己的思维强项是空间能力,然而节目组的人对他说:“你空间能力一般,着重做推理项目比较好。”杨易起初不信,可随着项目一个个比下来,他切身感受到“空间能力”高手们远远比他强,推理能力才是他的优势。
几乎每一位选手都表示,参加节目后,变得更自信了。刘嘉用试题选拔出的“天才”表现有目共睹,但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心理预期往往形成反差。14岁的杨英豪被誉为“黑马”,本以为这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天才儿童”,但杨英豪说自己并没有这种自觉和认知。
杨英豪班上学霸云集,他的成绩维持在年级前50名。他是《最强大脑》的铁粉,主动报名参加了海选,在他看来,班上的学霸们只是没去参加考试罢了,不然可能成绩比他更好,“我觉得自己不算厉害”。在南京面试时,杨英豪第一次看迷宫花了一个半小时,十分不适应拆分成上下两层的迷宫,但是第二次看迷宫题时,15分钟就得出了答案。这也佐证了刘嘉对天才的判断:他们学东西就是比别人快,悟性高。
参加节目给予他的不仅仅是自信心,更大的收获在于,和一群不同经历、阅历、年龄的人在一起,开拓了眼界和思维,视野开阔后,他觉得自己“性格放开了点、胆子变大了点”。他甚至自己总结说:“每个人擅长的地方不一样,我感觉自己在计算机上有一点点天赋。”如今,和父母商量后,他主动退出了奥数班,因为“不是真心喜欢奥数”,现在每周都去上计算机课,越上越喜欢,成为程序员、创立一家微软那样的公司是他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