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例谈
2018-07-03胡仟镜
胡仟镜
[摘 要]“少教多学”简而言之就是教师教的少一些,学生学的多一些。在古诗词教学中,采取少教多学的教学方法,既可以避免教师分析过多,又能防止学生学得过浅,不利于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刻理解。教师应不断优化古诗词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创编故事、穿越时空、适度辩论、趣味发现,从而真正让学生读懂古诗词,爱上古诗词。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少教多学;优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3-0077-02
在传统的教学中,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教师大多是采取死记硬背、逐字逐句讲解的方式,把好好的一篇古诗词分析得支离破碎。自从新课标实施以来,这种现象有了很大转变,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大都转移到了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上。这样教学固然没错,但是,一味地读,不求甚解地读又好像少了点什么。笔者认为,“少教多学”是应对目前古诗词教学困境的有效方法之一。那么,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实现“少教多学”呢?
一、创编故事,丰富诗词内容
古诗词具有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等特点。在古诗中,常常会留有一些“空白”之处,这就为读者留下了大量想象的空间。在古诗詞教学中,教师如能结合诗人所处的生活年代、诗词的创作背景,鼓励学生进行创编,就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提升教学质量。
如人教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所做,表达了作者独在异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虽然不能完全理解诗意,但是对诗中所流露的思乡之情还是有一定的感受与体会的,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更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针对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我带着他们一起编故事。首先,我以讲故事的形式开头,交代了诗人的创作背景:“唐朝的时候,有一位大诗人叫王维,他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他才17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在他们那儿的九月九日有登高的习俗……”在“九九重阳节”的这一天,我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接着讲述,有学生接着说道:“他想到了自己家乡的兄弟们都在登高,而只有自己一个人在陌生的异乡,他好想念家乡的亲人啊!想到自己的亲人、朋友们佩戴着茱萸,而只有自己不能与他们一起登高,此时此刻,诗人王维的思乡之情更加迫切了。”就这样,师生同讲,很快走进了诗歌的深处。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根据诗词的特点,在学生对诗词基本内容初步把握的基础上,我和他们共同结合诗句的意思进行故事创编。这样教学,有效改变了传统翻译古诗的弊端,可以使学生感到既新鲜,又有趣。
二、穿越时空,再现诗词情境
古诗词是古人创作的,有着古人的言语习惯。由于存在着时间与空间上的差异,学生很难与诗词内容产生共鸣,也很难激发起学习兴趣。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应忽视这种“距离感”,而应结合恰当的学习契机,引领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以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使其穿越时空,与诗人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与交流。
如人教版《回乡偶书》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晚年的作品,他告老还乡那年已经86岁了。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我主要采取了演一演的教学方式。我扮演两鬓斑白的诗人,学生扮演村里的孩童,在村口玩耍嬉戏。我故意模仿老人的样子往前走,这时候过来一群孩子,有的问:“老爷爷,你是谁呀?来我们村里干什么呢?”我模仿着老人的样子回答:“我就是这个村子里的,我要回自己的家。”听了“老爷爷”的话,立马有“孩童”反驳道:“骗人,你是我们村子里的,我怎么没有见过你呢?”在这惟妙惟肖的表演中,学生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老爷爷和小孩子对话的场景之中。这样教学,还原了诗文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教的少了,学生领悟的多了,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在古诗词教学中,“对话”既可以是学生与诗人、诗中人物的对话,也可以是诗人与诗中人物的对话,还可以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当教师以情境再现的方式把诗词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学生的感知更深刻了,学习效果也更显著了。
三、适度辩论,体会诗词韵味
基于“少教多学”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并不是说教师要给学生多少学习的时间,还应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能够有所突破,这样的“多学”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得以落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古诗词的“空白”处,设置不同的观点或结构,组织学生讨论,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词的韵味。
如人教版《嫦娥》这首诗,就诗词内容而言,是一首咏嫦娥的诗。但实际上个人看法不一,有人以为是歌咏和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描写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因此,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为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诗词的意蕴,我让学生就诗歌的后两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展开辩论:“传说中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食了王母娘娘送给后羿的长生不老药,飞奔到天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那么嫦娥到底是后悔还是不悔呢?”有学生认为嫦娥后悔了,一个人在天宫很孤独、寂寞;有学生说能够长生不老是她的愿望,她不会后悔……在辩论中,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意蕴丰富的情绪被学生真正发掘了出来,给学生带来了深深的感触。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根据诗词的特点,我设计了一个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辩论兴趣的话题,从而使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显得紧张精彩而又热闹万分。就这样,在对古诗词的学习品味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展,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也更加高涨。
四、趣味发现,领悟诗词技巧
古诗词是语言艺术的高度结晶,其中蕴含着一定的表达技巧,尤其是一些千古名句在这一点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整体的视角展开,也可以从具体的语句表达入手,引领学生赏析、品读、感悟,使学生从中习得表达技巧,真正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如人教版《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赞美了西湖的美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作为这首诗的名句,诗人在创作的时候用了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西湖的神韵。为了使学生感受到诗人的表达特色,在教学的时候,我问学生:“‘西子指的是谁?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与品味,学生发现诗人之所以用西子来比喻西湖,不仅仅在于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之美,以及西湖与西施的共同特点,西湖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都很美,西施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是美丽的,还在于西子比西施读起来更为顺口一些。如此教学,学生明白了诗人在创作时的独具匠心,真正理解了古诗的韵味。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根据古诗词的特点,我主要抓住诗中的名句引领学生比较赏析。如此教学,不仅使学生读懂了诗词内容,而且使学生对作者独特的语言表达艺术有了更进一步的感悟与体会,真正把“少教多学”的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综上所述,在古诗词教学中,离开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那么教师的“少教”就只不过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动,“多学”也只是盲目地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古诗词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创设出新型的“少教多学”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过程显得更加圆满!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