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物语
2018-07-03
天上掉下“战略配售”
文 邢海洋
战略配售基金(即俗称的独角兽基金)发行宣传如火如荼,售卖却未“日光”。巨大的虹吸效应下A股危如累卵,投资者也云里雾里。独角兽基金究竟能否给投资者带来久违的收益?
战略配售是个新字眼,富士康新股发行的时候才突然冒出。有别于此前的新股发行,工业富联,俗称富士康,它的三种配售方案中有20%的新股属于网上配售,俗称“打新”,另有50%为网下配售,由2000多家机构分食,剩下的30%由20家机构战略配售。所谓战略投资,具体要求是50%的股份持有时间需达到12个月,其余50%则是18个月后才能解禁。对于战略配售的欢迎者而言,战略配售为独角兽上市杀出了一条“血路”,为A股吸引来了新鲜血液。殊不知,18个月后战略投资者就能把新股悉数出售,何来新鲜血液?市场中无非又冒出了一批稳赚不赔的特权阶层,对中小散户,“韭菜们”只有更绝望的份儿。
战略配售基金出现了,散户们也有权利申购,岂不是鲤鱼跃龙门,终于能与“战略配售”大佬们同坐一桌?但须知,经过精心安排,富士康和宁德时代这样纯发新股的独角兽已经绝尘而去,剩下的恐怕都是BATJ等以CDR形式回归的企业。那么,CDR能给投资者带来“打新”般的收益吗?
近年来A股中的新股上市,一直沿用的是23倍市盈率的潜规则。尽管华大基因和药明康德在国际产业界地位颇高,但它们在A股上市也不会有更高的估值。而这些自视甚高的企业之所以甘愿接受A股的“流血上市”,要么是在海外市场遭受了“不公正”的估值,要么是A股“虽低开但高走”,有利可图。A股投资者通过“摇号”与公司原始股东利益共沾,“肥水”仍留在二级市场,这也是近两年市场比较稳定的关键。战略配售投资者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一由企业和投资者建立起来的平衡,表面上是给新股上市引入了活水,解了资金抽血的燃眉之急,实质上却是引狼入室,打开了资金流出二级市场的口子,怎不令投资者紧张。
海外中概股以CDR的形式回歸,海外股市有价,回归怎么可能接受23倍的潜规则。以CDR第一股小米为例,招股说明书上,小米2017年经营利润为122.1亿元,经调整经营净利润为53.6亿元,归属母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39.5亿元。若按照23倍市盈率的潜规则,小米的市盈应该在1000亿元人民币上下,但现实中小米希望的却是千亿美元的估值。这中间巨大的新股“红利”,小米肯于让与A股“打新”者吗?显然不会。相信最可能的发行价格是CDR与新发港股同价。而小米之后的BATJ又当如何?须知这些互联网的巨无霸们凭借在中国市场的领先地位,在海外市场的估值均达到了四五十倍的市盈率,即使是百度这样增长率放缓的企业,市盈率也高于23倍。这些并不缺乏资金和融资渠道的巨无霸们,即使管理者肯为A股投资者发“红包”,其现有股东也未必同意。
能进入战略配售的独角兽,市值均需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A股中新股通常几个亿甚至几十亿的融资额独角兽们看不上,至少得百亿级别。可如此大的盘子,A股里机构、大、中、散所有级别的投资者集结起来,也难以高价接住。再加上沪港通、深港通乃至未来越来越连通的国际化投资渠道,相信独角兽CDR在A股中的定位很难飞升。最可能的参照是A股与H股的关系,同样的股票,A股比H股多出20%到30%。若如此,战略配售所获想必有限。并且,A股之所以价高于H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A股含有“打新”的福利。可CDR非股票,应该无此特权。
好在战略配售基金将以LOF形式存在,半年之后就可在二级市场交易。届时CDR发行的价格和市场交易价格都出来了,先期没有参与的基民,还可谋定后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