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鲁王》的文学财富
2018-07-03余未人
文/余未人
◎ 东郎黄老金95 岁时的照片
苗族史诗《亚鲁王》自2009年崭露头角以来,学者们从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艺术学的各种视角,对亚鲁王文化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但唯一的遗憾,是鲜见有人对其文学性进行研究。
在我看来,如果一门显学,研究者众,就不太需要自己前去凑趣了;而当一项研究处境清寂的时候,却更是需要有人关注的。
(一)
想象力是文学的生命力,没有想象的文字只是文件、文章,不是文学。而民间文学作品,从来都富有海阔天空的想象。《亚鲁王》就是充分展开了奇幻美妙的文学想象力的作品。在《亚鲁王》的“创世纪”部分,人是怎么造出来的呢?天地是怎么造的呢?这是饱读诗书的汉族文人怎么也想象不出来的。
◎2012 年2 月,人民大会堂的发布会,右一为余未人
在人类之远祖董冬穹之前,已经有十几位远祖造过人,但都以失败告终。最精彩的一次,董冬穹之父觥斗曦造人。觥斗曦也是创造力无穷的人。他的一大成就,是他不只造物,而且造出了人。造人与造物,可不是同一水平线上的事。觥斗曦造出的是一种另类的人。他们个子很矮,比现在最矮的人还要矮,就像一个个侏儒。他们不会生育繁衍,但特别聪明,力拔山兮气盖世。觥斗曦在这些矮人的头上造了角,他又在矮人的脚板上造了脚趾头。矮人眼睛不是横卧在额头下面,而是竖立的,那模样很是怪诞。觥斗曦对自己创立的国度做了约定:一个人要慢慢长,从小长到九十岁,九十岁在今人看来已是的耄耋老人,但在觥斗曦的国度,九十岁才是青年;那么,什么年纪是老年?要活到九百岁才是老年。人们活着就不会死,死了也不能再活。那年代还要让人充分发挥想象,各种劳作实现了“自动化”。薅刀自己会薅地,锄头自己能挖土,相当于现代的微耕机。柴火自己来到家,泉水自己流进家,就如同今天的传送带、自来水,煮饭烧菜都是自动的,如同今天的电饭煲、电热锅。
《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在谈创作时,曾郑重声明,他的“魔幻”是有现实根据的。生活在远古年代的觥斗曦富有美妙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并非凭空的胡思乱想,同样是有现实依据的,他当年的想象如今都变成了现实啊。
大灾大难出英雄。就在这样的大灾岁月,一个重要人物诞生了,那就是觥斗曦之子董冬穹。父亲觥斗曦嘱咐儿子董冬穹离开世居的勒咚,到辽阔的另一个空间去造天地。他造的山坡土丘稳稳地屹立于大地上。董冬穹成功了!
但他两次造出的人后来都变了,变成一个个叫做“惑”与“眉”的精灵。这时,真正的人类还没有诞生,但一个个空间里已经充斥了种种“惑”与“眉”。这不由得让人心生畏惧。所以远古的人类相信精灵,他们笃信万物有灵。
董冬穹非常苦闷,他左思右想不得法,他想到了高居于勒咚的智者、自己的先辈耶偌和耶宛。据说,这二位是能为人间测算吉、凶、祸、福的神灵。董冬穹直奔勒咚而去。他见到了诺和耶宛,他对耶偌和耶宛诉说着自己的苦恼。耶偌和耶宛听了很表同情,也就直言相告:“你真要造人,就得寻个情侣,娶她为妻,而不是用铁呀,泥巴呀,地胶呀,木头呀……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怎么能造出活生生的人来呢?”董冬穹听后犹如醍醐灌顶,心里一下子敞亮了。
董冬穹在迎娶了第三任妻子之后,终于生育了十一个儿女,成功造出了人类。
董冬穹的后代接着造天地。他的二女儿名叫卓喏,她一心编织上空无边无际的蓝天,卓喏的弟弟赛杜用花斑竹织造下方广袤的大地。赛杜看了看说:“姐姐你编织的天近看像个大簸箕,远看又像个小簸箩。”卓喏明白这是弟弟在奚落自己,但她并不以为意,还是继续做着自己心中的大事。
东郎们还把日常生活中长虱子的细节也汇入了亚鲁王的唱诵中。这是想象力与观察力的精彩结合。
赛杜看着这种小玩意儿无话可说。他叹了口气,在身上摩挲着。一个肉团团的小东西被抡住,他笑笑:“我要歇口气捉我身上的虱子了!”他又回过头来看了看姐姐,“这虱子在你编织的天地里只怕是一头肥猪了。你看,我的小指甲就是杀猪刀,还杀出了鲜红的猪血旺哩,哈哈哈哈……”虱子这东西说来也真是伴随着人类的、爱吸人血的老祖宗了。赛杜边说便脱下衣裳找虱子,找出来一串串虱子,就用指甲把它掐得哔哔啵啵地响。
在关于虱子的小小的细节穿插后,他们又继续造天地。
我国的古代文学,从屈原、李白、苏东波一直到蒲松龄、吴承恩、曹雪芹……都有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我国的现当代文学,想象的力度、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不及。然而,我们的民间文学,像《亚鲁王》这样的作品,能够让我们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
(二)
在我国三大少数民族英雄史诗中,藏族英雄格萨尔王是一位功德圆满的英雄。蒙古族英雄江格尔从小就智慧超群,品德高尚,武艺出众。
而苗族英雄亚鲁王是一位“圆形人物”。他三岁就读书习字,先生讲述天文,他夜里就自观天象,把太阳出没、日月变化、彗星、流星、日食、月食弄个清楚。先生讲述地理,他还能知堪舆风水。哪家修房建屋,他都会前去看看,虽不言不语,却是心中有数。三年下来,先生实实在在感受到自己已经没法教这个小孩子了,他的学识已经远在自己之上。于是,他劝说亚鲁去远方寻找高人,继续提高学问。母亲不知亚鲁的前路该如何走,只有上天去请教智者耶偌和耶宛。耶偌和耶宛一听就笑了。他们说,亚鲁虽然只有六岁,但世间已经没有能够指点亚鲁前程的高人,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也寻不到这样的高人。你只有带他去场坝上,让他自己学会和人打交道,学会赶场做生意,学会世间各种各样的事情……那才是亚鲁的前程。母亲遵嘱带上亚鲁去集市赶集。这种弃文从商的做法,是与儒家传统的士农工商的职业排序迥异的。场坝上不是读死书,而是能够学到活知识。三年后,亚鲁已经能够处理集市经商中的各种问题,母亲又送他去习武,刀枪剑镖样样学。把全套武艺学会,小处能够防身,大处可以卫国杀敌。亚鲁的武艺在武馆里也是出类拔萃。武馆附近的山林里,不时会传来阵阵虎啸,那仿佛是一种挑战令,诱惑着亚鲁,让他心里痒痒的,想一试拳脚。可每当自己热血沸腾之时,亚鲁狠狠地压制自己——虎啸不也和人歌唱、呼喊一样吗?只要老虎没有伤人,人凭什么要去伤虎呢?生命当是生来平等的。这种平等意识是苗族文化中贯穿始终的红线,也是观念上的超前。
◎麻山苗族支系的“族徽”
亚鲁王的宝物龙角龙心是他凭着勇气、智慧和劳动获取的。当他听闻自己的田土上有怪兽出没时,亚鲁王亲自磨箭,将像楼柱一样粗大的箭柄磨成棒槌一般大,如中指一样粗的箭镞磨得小指一般细。天空太阳火辣辣,亚鲁王披着树枝和绿叶。亚鲁王在树叶的掩饰中焦急等待,亲自杀灭怪兽,从而得到宝物龙角和龙心。
亚鲁王在尝到一种毛茸茸的小怪兽熬成的汤特别咸的时候,立即去请教智者耶偌和耶宛,在他们的启迪下,跟寻怪兽的印迹发现了当年最稀缺的盐井,这是他直接创造财富的“第一桶金”。
他原先每年要向兄长送“琅”缴“”,作为赋税。亚鲁每年要用布匹、棉花去和赛阳赛霸交换盐。但亚鲁王有了盐井之后,三年都不向兄长缴纳赋税,也不对他们做出任何说明。后来,他在兄长赛阳赛霸挑起的竞争中低价倾销盐巴,直接击垮了兄长,他在经商方面是智谋与狡黠并存的。
亚鲁王并非百战百胜的英雄,在失去龙角、龙心后,他曾经忽略了士兵关于赛阳赛霸来犯的报告而导致自身力量的重大损失。
而他在部落征战中使用的各种计谋,从巧夺对方疆土、财产到夺取另一个部落的首领荷布朵之妻,在与另一个部落首领荷布朵的竞争中,都是与传统的儒家“贞操”文化相悖的、极具个性化之举。亚鲁王突破了一般的道德规范,将善意收留亚鲁王的荷布朵当作对手,夺得了荷布朵的美妻而与自己同居生育,并用做假的手段三次与荷布朵比试能力和技艺,三次都大获全胜。从而占领了荷布朵的疆土,将荷布朵驱赶出去。
而且东郎们在唱诵此段的时候洋洋自得,听众们也听得津津有味。亚鲁王这种独特的个性,是与苗族文化息息相关的。苗族文化,是独立于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精英文化之外的。亚鲁王的唱诵,突出了亚鲁王性格的多面性,描绘了亚鲁王性格的斑斓色彩,亚鲁王的灵魂是有深度和厚度的。所以说,亚鲁王是一个圆形人物。
在《亚鲁王》这部史诗中,除亚鲁王这个圆形人物外,还有一些扁形人物。我无意于区分其高下,是他们共同铸造了这部史诗。就我个人的阅读兴趣而言,我更欣赏亚鲁王这样的圆形人物。
余未人,作家、民间文艺家。曾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贵州省文联副主席,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贵州省文史馆馆员。出版小说、文化研究著作等多部。
◎ 东郎师徒合影
◎ 麻山砍马师
◎ 前来参加砍马仪式的麻山苗族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