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滑面滑坡双排抗滑桩设计
2018-07-03李士超
李士超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天津 300251)
抗滑桩作为重要的支挡措施,在滑坡治理中应用广泛。对于大型滑坡,因其下滑推力极大,许多工程采用双排抗滑桩,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熊志文、吴红刚等分别进行了双排桩的室内模型试验,分析双排桩的滑坡推力分配特点[1-2]。吕美君、祈斌、申永江、梅敏、张程峰等研究了双排桩的推力分配,以及桩排距对前后排桩推力分配的影响[3-7]。孙勇等利用钢架法计算顶部设连梁的双排抗滑桩,通过实例得出双排桩较单排桩节省费用的结论[8-9]。唐芬等研究了不同排距双排桩承担滑坡推力的特征,指出当前后两排桩达到一定距离后,双排桩完全独立工作,两排桩均可达到最佳抗滑效果[10]。以下所讨论的双排桩即为排距足够大且各自独立工作的两排抗滑桩。埋入式抗滑桩可有效降低滑面以上悬臂高度,进而减小桩长,降低投资,在滑坡治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当滑坡有两个滑面时,桩顶高程受上层滑面的控制,悬臂高度难以有效降低,但通过设置多排抗滑桩,可对滑体分段进行支挡加固,当上排抗滑桩对上层滑体已进行有效加固时,下排抗滑桩可不受上层滑面控制,从而可以降低悬臂高度,减小桩长。以某双层滑面滑坡的治理方案设计过程为例,探讨双排抗滑桩的特点及设计方法。
1 工程概况
某滑坡为牵引式滑坡,雨季发生滑动,滑坡区域面积约为33 800 m2,滑坡体厚7~18 m,分布有上下两层滑面,上层滑面(ABC)为土石界面,下层滑面(DBC)位于岩层内,上下滑面之间最大距离近10 m,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因临近村庄,不具备清方卸载条件(见图1、图2)。
图1 滑坡平面
图2 滑坡剖面
2 抗滑桩设计
2.1 滑坡推力计算方法
我国铁路与工民建行业常采用传递系数法,该方法对于倾角较缓、相互间变化不大的折线段组成的滑面较为适用。该方法有如下假定[2]:
①滑坡体不可压缩,不考虑条块间的挤压变形。
②条块之间只传递推力,不传递拉力。
③条块间的剩余下滑力平行于前一块的滑面方向且作用在分界面中点。
④取单位长度宽的岩土体作为计算的基本断面,不考虑两侧的摩擦力。
实际计算中,应考虑一定的安全储备(选用合理的安全系数),计算式为
Ei=KsWisinαi-Wicosαitanφi-cili+ψiEi-1
(1)
式中Ei——第i滑块剩余下滑力/(kN/m);
Ei-1——第i-1滑块剩余下滑力/(kN/m)
Wi——第i滑块重力/(kN/m);
Ri——第i滑块滑床反力/(kN/m);
ψi——i-1滑块对i滑块的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ψi=cos(αi-1-αi)-sin(αi-1-αi)tanφi;
φi——第i滑块滑面上岩土体的内摩擦角/(°);
ci——第i滑块滑面上岩土体的黏聚力/kPa;
li——第i滑块滑动面长度/m;
αi——第i滑块滑面的倾角/(°);
αi-1——第i-1滑块滑面的倾角/(°);
在计算过程中,当滑面有逆坡段时,其倾角为负值,Wisinαi也为负值(实际为抗滑力),此时不应再乘安全系数。
计算时,应从上往下逐块进行,剩余下滑力可用以判断滑坡体的稳定性。如最后一块的En>0,说明滑坡体在要求的安全系数下不稳定,反之则稳定。如果某一滑块的Ei为负值或零,则说明本块以上岩土体稳定,下一条块计算时无需考虑上一滑块的推力。
当安全系数Ks一定的条件下,给定c值,令En=0,则可通过试算法求出φ值,反之,给定φ值亦可反算出c值。
本文案例的滑坡倾角较缓,可采用折线滑面传递系数法进行计算。
2.2 滑面参数反算
滑面土体力学参数采用反算法确定,滑坡发生条件下稳定安全系数为0.95,根据折线形滑面边坡传递系数法,给定c=5 kPa,反算φ值。
由剖面可知,上下两层滑面在后部(BC段)重合,需首先反算上层滑面(滑面ABC)的φ值。再将反算出的φ值赋予滑面BC段,反算下层滑面DBC中DB段的φ值。
经计算,上层滑面c=5 kPa,φ=8.2°,下层滑面c=5 kPa,φ=9.73°。
根据地质报告,土石分界线粉质黏土饱和残余剪切强度为:黏聚力c=7 kPa,内摩擦角φ=21.9°。
岩石滑界黑色软泥岩饱和残余剪切强度为:黏聚力c=11 kPa,内摩擦角φ=10.6°。
与上述反算值对照后,取反算值计算剩余下滑力。
2.3 剩余下滑力计算
结合抗滑桩布置位置对滑体进行条块划分,以便求出桩背处剩余下滑力。
本次下滑力计算,一般工况条件下安全系数为1.2,地震工况条件下安全系数为1.15,取不利的大值进行抗滑桩检算。
图3 下层滑面剩余下滑力(单位:kN)
图4 上层滑面剩余下滑力(单位:kN)
如图3、图4所示,剩余下滑力逐渐增大的段落为下滑段,剩余下滑力逐渐减小的段落为阻滑段,对滑坡进行加固时,抗滑桩应设置于阻滑段,按单排抗滑桩和双排抗滑桩两个方案分别进行设计。
(1)单排抗滑桩方案
如图3、图4所示,对于下层滑面,滑块16~18剩余下滑力逐渐减小,为阻滑段,桩应设置于滑块15之下,剩余下滑力为4 557.53 kN。由于需要同时抵抗上层滑面、下层滑面剩余下滑力的作用,上层滑面以上需保证足够的桩长。
(2)双排抗滑桩方案
杨波、郑颖人等提出应使两排桩受力较为接近的优化准则[3],双排抗滑桩方案可以此作为优化目标。对于下层滑面,由图3可知,滑块7剩余下滑力约为滑块15剩余下滑力的一半。初步选定滑块7与滑块8之间为上排桩位置。
对于上层滑面(如图5所示),滑块1~7为下滑段,滑块8~17为阻滑段。采用上排桩对滑坡中后部进行加固后,滑块8及其以下部分能够实现自稳。
为验证这一点,将滑块1~7对应滑面φ值赋予一个足够大的值,使滑块1~7剩余下滑力均为负值,等效于滑块1~7已被完全控制,不会发生滑动。计算上排桩以下各滑块剩余下滑力。
图5 双排桩方案上层滑面剩余下滑力(单位:kN)
上层滑面计算结果如图6所示,滑块15、滑块16、滑块17剩余下滑力均为负值,表明上排桩实施后,滑块8~滑块17整体稳定。
图6 双排桩方案上层滑面剩余下滑力(上排桩以下部分)(单位:kN)
对于下层滑面,将下排桩布置于滑块15与滑块16之间,由于上排桩已对滑块1~滑块7进行挡护加固,下排桩仅需抵抗滑块8~滑块15产生的剩余下滑力。将滑块1~滑块7对应滑面φ值赋予一个足够大的值,使滑块1~滑块7剩余下滑力均为负值。计算滑块8~滑块18的剩余下滑力,计算结果如图7所示。
图7 双排桩方案下层滑面剩余下滑力(单位:kN)
图8 双排桩方案下层滑面剩余下滑力(上排桩以下部分)(单位:kN)
对照图7、图8可知,在上排桩施工后,滑块8~滑块18剩余下滑力明显减小。其中,滑块15剩余下滑力由4 557.53 kN减小为2 262.94 kN,降幅达50%,可见上排桩可有效减小下排桩桩背所受剩余下滑力。
上排桩、下排桩所受剩余下滑力分别为2 380.09 kN和2 262.94 kN,二者较为接近,较均衡地抵抗了剩余下滑力的作用。
2.4 抗滑桩检算
在2.2中已经确定了抗滑桩桩位,另外一个影响抗滑桩弯矩大小的因素为滑面以上的悬臂高度。
(1)拟定桩顶高程,进行越顶检算。检算时可采用两种方法:①对于土质地层内的剪出破坏,采用圆弧滑动法,给定圆弧出入口范围,通过搜索最危险滑动面进而求出安全系数,若安全系数大于目标值(一般工况下不小于1.25,地震条件下不小于1.15),则不存在越顶破坏。②假定剪出口位置及部分滑面,采用此前反算的滑面参数计算剩余下滑力,若最下侧滑块剩余下滑力大于零,则存在越顶破坏的情况,反之则安全。在确保不出现越顶破坏的前提下,应尽量加大桩顶埋深。
(2)拟定桩长、桩径、桩间距。检算桩身受力情况需满足以下条件:①桩身作用于围岩的侧向压应力不大于地基的横向容许承载力。②桩截面在满足规范规定配筋构造要求的前提下,可提供足够的正截面承载力及斜截面承载力。③当滑坡范围有民宅等建筑物时,还应将桩顶位移限定在一定范围内。
(3)在满足以上条件的前提下,分析下层滑面以下是否会产生新的深层滑动:①对于土质地层滑坡,可采用圆弧滑动法搜索最危险圆弧,从而判断是否存在深层滑动的可能性。②对于本文案例中的岩层滑面滑坡,下层滑面以下以泥岩为主,不存在软弱面、破碎带等发生深层滑动的基础条件,且工程措施除设置抗滑桩外,还采用二八灰土对滑坡裂缝进行夯填封堵,对滑坡区域进行整顺夯实,通过后缘截水沟及滑坡中部的截水沟,将汇水引排至滑坡范围外,减少了表水下渗,消除了渗水软化地层这一滑坡产生的重要诱因,从而可以避免深部滑动情况的发生。
单排桩、双排桩方案设计参数如表1。
表1 抗滑桩设计参数 m
由表1可知,单排桩方案中,因剩余下滑力高达4 557.53 kN,且悬臂高度大,单纯理论上计算得出的抗滑桩参数,桩截面需要加大至3 m×4 m,桩间距仅3.5 m,考虑到桩施工护壁厚度为0.2 m,实际上各根桩已经基本连成一堵墙。
双排桩方案中,上下两排桩较为均衡地承担了剩余下滑力的作用,下排桩剩余下滑力减小为2 262.94 kN,降幅达50%,且下排桩桩顶高程不受上层滑面控制,可适当加大桩顶埋深,从而降低了悬臂高度,桩长得以减小。
经计算,靠近滑坡两侧位置,采用2 m×2.5 m的抗滑桩,滑坡主体区域采用2.5 m×3 m的抗滑桩,抗滑桩根数及圬工量如表2所示。
表2 抗滑桩数量
由表2可知,尽管双排桩方案桩根数有所增加,但由于剩余下滑力下降明显,桩径、桩长得以优化,圬工量更小,且大幅减小了桩身承受的滑坡推力作用,避免了桩间距过密的情况,双排桩方案平面布置如图9。
图9 双排桩方案平面
3 结论
(1)对于多滑面滑坡,应对各滑面参数分别进行反算,得出各滑面处剩余下滑力。
(2)对于不具备清方卸载条件的大型滑坡,因下滑力很大,采用单排桩进行挡护时存在桩径大、间距过密的情况,而通过双排桩共同承担剩余下滑力,每排桩承担的下滑力将大大减小,其方案更具可实施性。
(3)设置双排抗滑桩时,应使两排桩承担的剩余下滑力尽量接近,较为均衡地分担剩余下滑力。
(4)通过上排桩可对上层滑体进行有效加固,下排桩桩顶不受上层滑面控制,从而可以加大桩顶埋深,减小悬臂高度,进而减小桩长。
[1] 熊治文,马辉,朱海东.全埋式双排抗滑桩的受力分布[J].路基工程,2002(3):5-11
[2] 吴红刚,冯文强.双排桩治理大型多滑动面滑坡的振动台试验[J].铁道工程学报,2015,32(11):30-36
[3] 吕美君,晏鄂川.埋入式双排抗滑桩推力分配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1):4866-4871
[4] 祈斌,常波,吴益平.双排抗滑桩滑坡推力分配影响因素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1,19(3):359-363
[5] 申永江,孙红月,尚岳全,等.滑坡推力在悬臂式双排抗滑桩上的分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31(S1):2668-2672
[6] 梅敏.斜坡积土双排抗滑桩受力特性及优化设计研究[J].公路工程,2015,40(3):181-184,191
[7] 王宇龙,等.基于二维正态分布的岩体抗剪强度参数取值范围确定[J].水利水电技术,2017,48(2):74-78
[8] 孙勇.西部山区双排抗滑桩的机理及设计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3):96-100
[9] 孙勇.滑坡面下双排抗滑结构的计算方法研究[J].岩土力学,2009,30(10):2971-2977,2984
[10] 唐芬,郑颖人,杨波.双排抗滑桩的推力分担及优化设计[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29(S1):3162-3168
[11] 李海光,新型支挡结构设计与工程实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12] 国家铁路局.TB 10001—2016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7
[13] 杨波,郑颖人,赵尚毅,等.双排抗滑桩在三种典型滑坡的计算与受力规律分析[J].岩土力学,2010,31(S1):237-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