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要素生产率区域差异研究

2018-07-03张天衢

关键词:测算生产率要素

张天衢

(闽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进入新常态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正面临着一系列制约问题,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即由粗放式增长方式转变为创新驱动方式。而全要素生产率(TFP)在经济转型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经济增长过程中优化资源的一种必要手段。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TFP的问题,尤其是在克鲁格曼提出“东亚无奇迹”[1]的论点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因更引起国内外学者的积极探索[2-3]。部分学者致力于研究TFP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郑玉歆探讨了TFP测度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性规律[4],但没有给出具体的估算;郭庆旺等通过对1979到2004年我国TFP的估算,研究了TFPG和经济增长的关系[5]。另外,部分学者进一步致力于TFP测算的研究,舒元利用生产函数估算我国1952—1990年间不同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TFPG),得出TFPG为0.2%,产出增长贡献率为0.3%[6];王小鲁用同样的方法测算了我国1953—1999年间TFPG,得出1953—1978年间的TFPG为-0.17%,1979—1999年间的为1.46%[7],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4.9%;李斌等基于不含时间参数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测算得出1979—2006年平均TFPG为3.4%[8];曹莹则运用含有时间参数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对1979—2009年TFP的变化进行了研究[9];李平等基于索洛余值法和纯要素生产算法对1978—2010年TFP年均增长进行测算,结果分别为4.18%和4.11%[10]。也有学者从调整核算方法入手对TFP进行研究,余泳泽考虑了TFP空间外溢效应的情况,基于两种不同资本存量核算方法,得出我国TFP年均增长分别为1.679%和1.630%[11];钟世川等则创新性的使用技术进步偏向视角,并结合多要素CES生产函数对我国TFP进行再研究[12];而余泳泽后来将估算方法再度升级,在异质化视角下得出中国省际TFP年均增幅为2.391%[13]。由此可见,不同的核算处理方法所得出的结果略有偏差。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问题,如环境污染、收入差距扩大、区域发展失衡等。就地区差异问题,陈国阶认为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和扩展是历史、自然、社会等综合因素长期演变的结果[14];耿康顺等指出三大地区存在规模报酬递增,西部则表现出规模报酬不变,东部的平均技术进步率高于中西部地区[15]。由此可见,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均衡,因此在分析我国TFP时需要考虑区域差异的问题。本文应用TFP结合区域差异的观点,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分别测算出1979—2016年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的TFPG,与GDP增长率进行对比,分析我国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并解决生产函数受替代弹性不变的约束问题。

1 理论框架

1.1 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及TFP测算方法

1973年Christensen等[16]提出了超越对数生产函数,

(1)式具有一般性、包容性和易操作性,其资本和劳动产出弹性分别为

令第t期的TFP的增长率为gt,

1.2 计算资本存量

本文使用永续盘存法估算中国30多个省区的资本存量,即

其中,I为当年投资流量指标,Pt为价格指数指标,δ为折旧率。若按不变价格计算资本存量,(2)式可以简写为

具体采用张军的算法,基准年为1952年,即用各省区市1952年的固定资本形成除以10%作为该省区市的初始资本存量,加总得到全国1952年的初始资本存量[17],折旧率恒定不变,为9.6%。

2 实证分析

2.1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总产出数据(Y):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使用GDP代表总产出,数据依据1952年价格指数平减。劳动投入指标数据(L):本文分省年就业人口总数作为劳动投入指标,大部分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部分缺失数据来自《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和各省统计年鉴。资本投入指标数据(K):目前尚没有完整的资产相对存量的统计数据,本文基于张军算法将资本存量数据扩充到2016年,具体算法见(3)式。

2.2 模型估计

本文采用不含时间参数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将其改写为计量模型的形式,(1)式改写为

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地区,东部地区: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辽宁、河北、山东、广东、广西、海南;中部地区:山西、安徽、江西、河南、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四川、西藏、陕西、青海、甘肃、宁夏、贵州、云南、新疆。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考虑到西藏省数据缺失较多,并对全国影响较小,故不考虑西藏省,重庆从1997年起列为直辖市,为了数据的连续性和准确性,仍将其包含在四川省内。

由于我国各个省份分类固定,分类个体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因此本文认为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建模(FEM)更加贴合实际。根据数据建立FEM模型,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数据分别建立个体固定效应回归结果

从估计结果可知,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都有较大的拉动作用。其中,全国劳动产出弹性系数α1为1.183 9,T统计量为5.882 7,影响显著,说明劳动力在拉动全国经济增长中起主要作用。但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学技术的作用日趋明显,相信未来这一作用将逐步超越劳动力,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有力因素。由于自然资源、历史遗留、政策环境、投资偏好、劳动力素质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制约,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巨大。从表1可以看出,在劳动产出弹性方面(α1),东部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在资本产出弹性方面(α2),中部最大,东部次之,西部最小。

2.3 TFP的测算结果分析

通过(1)式计算得出,资本产出弹性约为0.4,劳动产出弹性约在0.6以上,结论与文献[9]相似。比较而言,资本产出弹性较低,劳动的产出弹性较高,二者均逐年递增,反映出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在1978年以后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同时二者之和在1978年以后逐年递增,到1988年超过1,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挥了作用,进一步证明了我国要素投入呈现出规模报酬递增之势。不同学者的测算结果均发现TFPG和GDP增长有相关性,如郭庆旺测算1979—2004年我国的TFPG,发现其趋势与1979—2004年间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比较吻合,经济繁荣,TFPG呈现阶段性高点;经济衰退,TFPG则呈现阶段性低点,这个结论与文献[8-9]相似,从而可以初步得出TFPG的波动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状况。本文通过(2)式分别计算出1979—2016年全国、东、中、西部地区的TFPG,并制成图表将其与全国GDP增长率曲线进行对比,如图1所示。

图1 全国、东、中、西部地区TFPG与全国GDP增长率对比

通过对比,发现TFPG与GDP增长率变化趋势相吻合。除1990年和2008年前后出现明显的下降以外,TFPG和GDP增速均比较平稳。分析原因如下:1988年经济的快速增长引发了高通胀,导致经济波动,使其进入停滞和调整的阶段,因此TFPG为负。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经济特区的出现拉动了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增长,使我国的TFP有了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这是第一次大幅波动的原因。第二次大幅波动的原因是2007—2009年,金融危机造成了全球经济的衰退,中国的TFPG也受其影响,2009年甚至呈现出负增长的情况。尽管2010年政府的四万亿计划短暂拉高了GDP和TFPG,我国经济仍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由高速发展转为中高速发展,但TFPG依然出现下行趋势。

为进一步分析,按照东、中、西部分区测算TFPG。通过对1979—2016年三大地区TFPG的测算,发现东部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这与石风光[18]的观点一致。只是西部地区在2000年发生了转折,得力于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其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大开发前的-8.8%增长到了14.3%,这与陶建宏等[19]的观点基本一致。通过图1可以看出,无论是全国还是三大地区,GDP增速和TFPG的波动趋势基本保持一致。

我国TFPG之所以会低于实际GDP增速,是因为除技术进步以外,还有投资量、劳动量和生产率水平影响经济增长。当下我国经济走势虽较为良好,但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仍然依赖于要素投入,是一种典型的投入型增长方式。故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仍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3 结论及展望

本文基于无技术偏向性视角测算出1979—2016年我国TF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0.51,反映出1979年以后,我国TFP虽然增幅较大,但增长率不高,增速缓慢,与GDP的高增长率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又反映出经济增长并不是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未来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有较大上升空间。因此全面提高TFP,对经济持续增长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TFP相比发达国家来说相对偏低,所以现阶段也不能忽略要素投入的重要性。从TFPG的计算结果来看,无论是全国还是三大地区,GDP增速和TFPG的波动趋势基本一致。从而可以初步得出TFPG的波动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状况。但各地区TFPG差异明显,东部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因此大力提升落后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TFPG,对于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保持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下一步工作将从技术进步偏向视角和劳动力异质性视角来测算研究1979—2016年全国及三大地区的TFPG。

[1]保罗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29-49.

[2]LIU G,WANG B,ZHANG N.A coin has two sides:which one is driving China’s green TFP growth?[J].Economic Systems,2016,40(3):481-498.

[3]TIAN X,YU X.The enigmas of TFP in China:a meta-analysis[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2,2(23):396-414.

[4]郑玉歆.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及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规律[J].经济研究,1999(5):55-60.

[5]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J].经济研究,2005(6):51-60.

[6]舒元.中国经济增长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77-88..

[7]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J].经济研究,2000(7):3-15.

[8]李斌,赵新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测算1979-2006[J].经济纵横,2009(14):103-105.

[9]曹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1978-2009——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研究[J].世界经济况,2011(9):78-85.

[10]李平,钟学义,王宏伟,等.中国生产率变化与经济增长源泉:1978-2010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1):3-21.

[11]余泳泽.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动态空间收敛性研究[J].世界经济,2015(10):30-55.

[12]钟世川,毛艳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再测算与分解研究——基于多要素技术进步偏向的视角[J].经济评论,2017(1):3-14.

[13]余泳泽.异质性视角下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再估算:1978-2012[J].经济学,2017,16(3):1051-1072.

[14]陈国阶.中国东中西部发展差异原因分析[J].地理科学,1997,17(1):1-7.

[15]耿康顺,王昆.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差异研究[J].湖南经济学院学报,2014,30(147):105-111.

[16]LAURITSL R,CHRISTENSEN D W.Transcendental Logarithmic production frontiers[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73,50(1):28-45.

[17]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18]石风光.中国省区TFP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5):13-16.

[19]陶建宏,师萍.环境约束下西部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法[J].商业时代,2012(15):128-130.

猜你喜欢

测算生产率要素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跟踪导练(三)4
汽车道路阻力测算方法研究
The Walking Dead :the Leading Man Will Be Killed off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
城市创新指数设计与实证研究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