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第斯的超级古代遗迹
——普马彭谷

2018-07-03

奥秘 2018年2期
关键词:遗迹阿卡拉萨

安第斯高地残留的神秘阶梯式金字塔遗迹普马彭谷遗迹。出土的石材由极高水平的技术加工而成。

荒芜的巨石群好似立体拼图!单位精确到毫米的裁切、搭建方式,这惊人的技术究竟从何而来?

残留在的的喀喀湖周边的祭祀设施——蒂瓦纳库

靠大马力引擎工作的重型土木机械、将坚硬的材料加工成需要的形状的激光加工装置和水切割机等等,在这些机器尚未被发明出来的遥远过去,人类的先祖们同样建造出了令人震惊的、规模巨大且工艺精巧的石造宗教设施。这些努力和创造力的背后,不仅是信仰方面的使命感,还包含着强化团结命运共同体间的关系、紧急时期的军事作用等各种各样的因素。

如今世界各地还留有很多建造水准极高的历史遗迹和历史遗物,不过这些技术到现代都已经失传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玻利维亚蒂瓦纳库地区的大规模遗址群。该地位于南美大陆最大的淡水湖的的喀喀湖东南方向约20公里处。

这片海拔将近4000米的安第斯高原地带,是古代安第斯文明的中心地,在方圆2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数个由重达千吨的巨石块组建而成的神殿、祭祀场。

蒂瓦纳库遗址群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是现在的蒂瓦纳库市区东侧丘陵地带上的阿卡帕纳遗址。该遗址是一座占地200平方米、7层构造的寺庙式金字塔,从挖掘开的断面可以观察到金字塔是将原本的土丘用砂石加高后再铺盖巨石块建造而成的。向上约20米左右就是现存的阿卡帕纳遗址的顶端(约20米),地表暴露且发生了塌陷,推测过去这里曾屹立着一座更高的、祭祀太阳神的建筑物。

第二个遗址区与阿卡帕纳北侧相邻,整个祭祀设施被分割成四个四边形区域,排列分布在约500米的东西轴向上。遗址的东边是一个较周围地面向下挖掘了约2米、30平方米大小的半地下式广场,内部墙面上镶嵌着约20个奇怪的人面雕刻。

普马彭谷遗迹中最具代表性的“H形石块”,这是严格按照统一规格加工而成的石材。

另外这个半地下式的广场西侧则是安第斯遗迹的精华所在——气势恢宏的卡拉萨萨亚遗址。广场基底面积150平方米,外围是两层石壁,内部屹立着“太阳门”和高度超过4米的大神石像。

阿卡帕纳遗址和卡拉萨萨亚遗址这两个大规模的遗址群所出土的神像、石柱、巨石块材料的设计方式都十分相似,可以看出基本是同一时期在相似的宗教思想和设计规划下建造而成的复合型祭祀设施。因此这两个相邻的区域一般被统称为“蒂瓦纳库遗迹”。

不过本文要着重介绍余下的第三个遗址。

能够精准加工巨石的惊人技术是什么?

在介绍蒂瓦纳库第三个遗址前,首先向各位读者介绍一下安第斯高地开始大规模建造石结构建筑的年代。

20世纪前叶开始,在芝加哥大学考古学家卡洛斯·庞塞·桑吉内斯博士的主推下,通过发掘调查和分析出土文物推测出了安第斯文化“编年”。

到20世纪70年代,推测出阿卡帕纳遗址和卡拉萨萨亚遗址的建成时间是公元300年到800年间。

进入21世纪后,这一编年的准确性开始遭到质疑。原因在于在安第斯山脉各处陆续发现了5000年前,甚至更早时期的石造金字塔遗迹,这些发现颠覆了以往南美考古学家们的认知。而这些发现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这种测定法的准确性较20世纪70年代有了飞跃性的进步。

正如开篇所述,有观点认为,蒂瓦纳库遗迹的巨石块上那些精细的平面加工和雕刻,与“遗失的古代技术”有关。

蒂瓦纳库出土的各种青铜合金工具。这些工具似乎不是用来加工石材,而是因医疗(外科手术)、装饰目的铸造的。

数千年前,从以城邦为国的时代开始到10世纪以后的印加帝国时代,贯穿这段时期的“安第斯十字架”。

蒂瓦纳库遗迹所使用的数量巨大的石材是从西面50公里以外的山岳地带切割并带回来的,而具体的搬运方式至今不详。另外阿卡帕纳遗址和卡拉萨萨亚遗址严格按照东西方向的方位安置,在很长的时间里可以进行基本的天文观测活动。因此出现了“蒂瓦纳库的古文明是与地球外智慧体交流下发展起来的”这种不可思议的假说。

石结构建筑物中使用了青铜制的“接头”,这一点与古埃及类似,合金铸造作业必然困难重重。

不过要想弄清蒂瓦纳库遗址中建造石结构建筑物的古代技术,光靠阿卡帕纳和卡拉萨萨亚是无法解开其中谜团的,这里还有第三个不容忽视的遗址群——普马彭谷。

普马彭谷超凡绝伦的加工技术

蒂瓦纳库市南端约100平方米的普马彭谷遗址,位于阿卡帕纳遗址和卡拉萨萨亚遗址的西南方向,直线距离仅约1公里。

遗址内部散落着大量破碎的石材,与其说是遗迹,倒更像是废料场。从大门进入遗迹内部,则更会震惊于整个遗址的荒凉景象。遗迹原本的建筑物应该与阿卡帕纳一样都是阶梯式的金字塔,如今却彻底崩塌无法复原。

这种骇人的破坏行为就发生在近代,据说罪魁祸首就是18世纪搜刮普马彭谷遗迹宝藏的西班牙人和19世纪在蒂瓦纳库各地反复进行炮击训练的玻利维亚陆军。

这里发现的板材由边长5米以上的岩石平滑地削成,其上留下的楔子痕迹,与古代安第斯遗迹、采石场出土的文物相同。或许早在18世纪以前,普马彭谷就为当地居民建造其他设施供应石料。

由此再对普马彭谷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就会发现,在这片已经所剩无几的废墟之中,仍然有着考古学方面的独特性。其中之一就是整个遗迹呈现出巨大的“史前遗产”之相。

与阿卡帕纳和卡拉萨萨亚遗址相同,普马彭谷主要使用的石料也是安山岩和硬质砂岩,但是加工精度上差距明显。从铺路石、墙壁石、到排水沟中的石管,普马彭谷的石料边缘部分全都被切割得笔直且锐利。曲线和碟状的弯曲、平面部分也被极其细致地研磨抛光处理过。

从“H形石块”背面拍摄的照片。从交错的形状可以推定出数量众多的石块组建成了巨大的石结构建筑。

这块深邃且做工精巧的窗户状巨石,每条边长都达到5米以上,原本应该属于一面堂堂矗立的墙的一部分。

推测为阶梯式金字塔构造的普马彭谷遗迹的中段部分。若想完全按照设计造出直线延伸和复杂的直角部分,需要高超的数学计算技术。

象征创世神维拉科查的雕刻。有迹象显示雕刻最早是在普马彭谷完成,再运送到其他的祭祀设施中的。

普马彭谷遗迹的巨石上有着精密的平面加工痕迹,可以看到上面雕刻了许多可能是留给后世的咒语一样的图案。

特别引人瞩目的则是被加工成“H”形的石料块,目前这种石块已经出土了10个。考虑到已经完全破损的和尚未发现的,类似的石块应该还有更多。

这种H形的石块横纵约1米,厚度达50厘米,甚至连细节部分的尺寸和形状都严格保持着同样的规格大小。据玻利维亚国立人类学研究所(2005年)进行当地调查的负责人说,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甚至在显微镜下,石块的尺寸都是一样的。

普马彭谷的建造者们对规格统一有着强烈的追求,这一点从其他的石料和装饰雕刻中也能窥见一二,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在“模具”里浇筑水泥而成。而事实上他们使用的材料则是坚硬的岩石。

古安第斯在6000多年前开始盛行制作陶器,并留下了很多能够量产出外形完全一样的产品的胎具,那么当时肯定也有石匠用心钻研是否有同样的方法可以用来加工石料。

但自然界的岩石若是不能像黏土那样被软化就无法用模子铸型。即使岩石的高热溶解这个办法可行,冷却凝固后的物质也不是原来的岩石了。而普马彭谷的石料和雕刻上完全没有玻璃化等高热后形成的痕迹。

安第斯文明之根就在普马彭谷!?

回到谜团重重的蒂瓦纳库地区古代石造建筑物年代这一话题,前文提到的20世纪进行的编年研究也认为,普马彭谷石造金字塔开始建造的年代比阿卡帕纳和卡拉萨萨亚遗址早了约500年之久,即公元前200年左右。

但是从安第斯各处陆续发现的5000年以前的大规模遗迹这一情况来推测,普马彭谷的建设时期要修正到更为久远的时间才对。

蒂瓦纳库铸造的大斧状青铜器。通过其磨损的情况推测可能是石匠使用的工具。

因为11世纪诞生的印加帝国自不必说,中南美全境的古文明所继承的崇拜太阳神和高水准的石匠技术之根本,非蒂瓦纳库莫属。而且在蒂瓦纳库地区,从普马彭谷遗迹,到建造阿卡帕纳和卡拉萨萨亚的复合型设施,期间还曾有着相当长的一段文化断绝期。

普马彭谷遗迹不知还埋藏了多少石材。若是将巨大的石块还原,会拼凑出什么样的原型呢?

古安第斯各地都将阶梯状图案“安第斯十字架”视为圣物,普马彭谷、阿卡帕纳和卡拉萨萨亚等地都有这种用石料雕刻而成的古物。不过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十字架原本是在普马彭谷被制造出来,然后运送到阿卡帕纳和卡拉萨萨亚被再次利用的。归根结底,对阿卡帕纳和卡拉萨萨亚时期来说,普马彭谷的十字架是已经失传的古代雕刻技术的产物。同样精密的雕刻技术恐怕在阿卡帕纳和卡拉萨萨亚已经无法再现了。

普马彭谷的石结构物是由失传已久的特殊技术制作而成的。关于这种神秘的古代技术还有很多推理和假设,在南美大陆地区如今依然不断有新的植物被发现,或许在史前时期曾经存在着一种神秘的物质,能够使石料表面暂时软化。

如此就更让人好奇普马彭谷遗迹究竟是什么时候建成的了。

有“宇宙考古学”的信奉者主张的时间点是早在1万5000年前,这一学说认为人类古代曾与地球外的文明有过接触。

在南美地区发现的古代遗迹其建造时间之久远在被不断刷新,或许沉眠于普马彭谷遗迹之中的失落的睿智之源真的可以追溯到冰河时期结束后。蒂瓦纳库地区仍有尚未被发掘的遗迹,让我们期待在日后的调查中还有更为惊人的真相展现于我们眼前吧!

普马彭谷遗迹中随处可见、用途不明的凹坑,基本都穿凿在水平面上,可能是加满水后映出星空以进行天文观测的装备吧!

荒废的普马彭谷遗迹中央区域。有传闻称,这些气派的巨石内部藏有宝藏,故而遭到了彻底的破坏。

猜你喜欢

遗迹阿卡拉萨
山脉是怎样形成的?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拉萨舰,入列
冬天来了!
大自然的一年四季
惊艳!可可托海的地震遗迹
拉萨姑娘美
方外观遗迹旧照
拉萨设施月季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天下第一道秦直道:石门关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