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无锡市中考作文述评
2018-07-02田芳席伟兴
田芳 席伟兴
原题回放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切身体验,以“_____是人生的必修课”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文章中不得出现校名、人名,如必须出现,一律用“×××”代替;④不少于600字。
命题透视
2017年无锡市中考作文题依然“素面朝天”“简明精练”,秉承了“重视人文情怀,引导感悟生活,鼓励张扬个性,倡导灵活表达”的理念,最大限度地调动考生的积累,以考生的生活经验和切身体验为原点,引导他们对人生的价值和要素进行探寻和思考,并落实成文字。
该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由于有一半的命题权掌握在写作者手中,这就使得选材的自由度大大增强,有利于考生写出个性之文。这样的作文题既贴近考生生活,让考生有话可说、容易下笔,又弘扬传统美德,启发考生思考和发现助力成长的精神要素。
“必修课”,取其比喻义。既然称之为“课”,必有教授者和学习者。这个教授者既可以是某个人,也可以是某个场景,还可以是某段经历,但必须落实到一个具体的故事中,而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发议论;这个学习者必然是叙事者(主人公“我”),文章必须要讲清楚“我”通过某个人、某个场景、某个片段习得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称之为“人生的必修课”,可见其对“我”的成长、对“我”的人生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这个影响和意义是什么?必须通过议论来回答。所以,讲完故事之后,必须要揭示“我”的精神和思想产生了哪些变化,“我”的人生已然或可能产生哪些不同。
这道作文题,需要考生完成以下三步工作:
1.完成一次逻辑合理的价值判断。
文章是否切题,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因为一半的命题权掌握在考生手中,所以,补题的时候,考生就应该把“写什么”的问题考虑好。考生貌似只是在横线上补充内容,实则是在完成一次逻辑合理的价值判断。在成长的过程中,哪个要素最重要?哪种品质最重要?这需要考生展示自己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这一命题在逻辑上一定要具备合理性,要能经得起推敲、经得起生活的检验。再者,这一命题要便于下文中叙事和议论的展开,不能阻塞了自己的文思。例如,“书法是人生的必修课”“舞蹈是人生的必修课”这样的命题逻辑上就不合理,下面的行文往往难以自圆其说。相同的素材,“亲情是人生的必修课”写起来就不及“爱是人生的必修课”“感恩是人生的必修课”来得顺畅。至于“传承是人生的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生的必修课”等命题,则明显大而无当,几乎难以找到叙事的切入口。所以,补题就是一道分水岭,考生若能完成一个逻辑合理的漂亮命题,文章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2.讲述一个触及灵魂的真情故事。
文体选择上,这道题是一个论点式的题目。如果考生平时对议论文比较熟悉,完全可以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行文,写出一篇充满思辨力的议论文来。当然,写记叙文仍然是初中生的首选,因为毕竟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记叙文是训练的重点。但是,要想用记叙文写好这个题目是有一定难度的,考生很容易将这个论点式的题目写成记叙与议论杂糅,从而导致文体不明。因此,命题者提示考生要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切身体验出发,讲一个有滋有味的故事,集中笔墨写好一件事,注意情节构思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地流露情感。
3.挖掘一点影响成长的精神因子。
“人生的必修课”,可见其对“我”的成长、对“我”的人生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所以,文章切题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结尾能否挖掘出这一课使“我”的精神和思想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一课何以成了“我”成长中的精神营养,即抓住“必修”二字来做文章。这既考查了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事论理能力,又考量了考生的胸襟和格调。结尾当如洪钟大吕,余音绕梁,引人深思,催人奋进。
评卷扫描
中考作文只有将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才会受到阅卷教师青睐,从而获得高分。遗憾的是,一些考生因缺乏整体意识,考虑不周,能力不强,出现了一些失误。
从本次阅卷的情况看,考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猜题押题者多。
相当一部分考生将自己以前写的某一主题的文章改头换面,“穿新鞋走老路”,结果文章与题目主旨相去甚远。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在近年来不断创新的作文命题潮流面前,就显得“很傻很天真”了。套用“亲情”类题材的考生,还是沾沾自喜于细腻地呈现长辈亲人对自己的悉心关怀;套用“兴趣、爱好”类题材的考生,还是扬扬自得于展现自己在发展兴趣的道路上历经的辛酸坎坷;套用“读书”类题材的考生,还是津津乐道于读书的历程和收获……却均是弃“人生”“必修课”如敝屣,丝毫不顾及题目中的限制词。这样的文章,即使开头、结尾生拉硬拽地勉强点题,其本质还是离题万里,因而与好分数无缘。
2.文章体例不明。
這道作文题的要求中注明了“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但文体自选不等于不选文体。有的考生在写作时,完全是自由发挥,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其实,只要选定了一种文体,就要选择符合这种文体的表达方式。比如,写记叙文就要老老实实地叙事、描写,集中笔墨写好一件事;写议论文就要规规矩矩地摆事实、讲道理,围绕论点,以理服人。选择记叙性文体却失误了的考生,往往欠缺在没有把握好“议”和“叙”的比例,结构失衡。选择议论性文体却失误了的考生,往往欠缺在没有概述事例的能力,不会因事说理,未能构建起论点和论据之间紧密联系的桥梁。
3.语言贫乏苍白。
这个问题集中表现为文章中只有客观记叙而缺乏生动描写。有的文章,考生自始至终就没有投入半点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没有描写,不见真情,无法打动阅卷教师。
迷津指点
针对“评卷扫描”中暴露出的问题,老师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供同学们参考:
1.选材讲究一个“精”字。
半命题作文,一半的命题权掌握在同学们手中,所以,可供大家选择的材料是相当丰富的。如果同学们将道听途说的、陈旧俗套的、抽象空洞的、子虚乌有的材料拿来,或者用宿构文来套,都不能取得好的效果。材料越是丰富,越讲究选材的“精”。考场作文一般要求不少于600字,尤以800字左右为佳,因此,要想写得具体生动,同學们就要对所选定的材料进行充分的描写和叙述。如果过程长、头绪多,在有限的篇幅内势必难以充分展开。
精选材料的原则是:为主题服务。一则材料,写细挖透可以反映主题。例如,本次考试中,有一位考生将奶奶去世后全家人同她告别时的深沉的痛苦写细挖透,发出了“亲情可贵,人生苦短,我们应当珍惜身边每一个人”的感悟,进而认识到“告别不是诀别,而是目送;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告别不是放弃,而是懂得珍惜”,这样,“告别”作为“人生的必修课”的意义自然地就得到了揭示。
此外,概述完多则材料后,再进行精当的议论和抒情,也能很好地反映主题。
2.着笔讲究一个“细”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写作的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表达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同学们在着笔时就要从小处入手,找准情感的触动点,以生活的细节感染人。情感是在后天的生活中逐渐丰富起来的,每个人都有潜在的情感,情感是可以激发和触动的。本次考场作文中,有一位考生写自己参加志愿者活动,前往护理院慰问老人,在和老人的聊天中感受到了老人的孤独和寂寞,并献上了自己的一份爱心。此时,小作者的情感得到了激发,由眼前的老人联想到家中长辈对自己的嘘寒问暖,反省自己的不孝,进而落实为及时行孝的行动。这样,“孝顺是人生的必修课”的价值判断自然而然就成立了。
3.脉络讲究一个“清”字。
“开篇简洁,入题快”→“中间集中笔墨写好一件事”→“结尾收束扣‘必修”,写作这篇文章时,同学们如果能够注意这样行文布局,得分就不至于太难看。如果能够掌握“黄金结构”,利用标志性语句(首括句、总结句),或叙述三个事例,或再现三种情境,或刻画三个细节,则结构条理会更加清晰,更容易受到阅卷教师的青睐。如果写议论文,最好将中心论点分解为三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用相同比例的文字摆事实、讲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