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1980年美国国防部长布朗访华行程
2018-07-02吴健
吴健
2018年,中美关系敏感而复杂,其中围绕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何时访华的话题尤为火热,美国国内总有一些人炒作“中美推迟军事交流”话题,声称美方应该冷却与中国进行军事交流的情绪。然而,38年前,中美因当时的国际环境和中国的对外开放而走近。1980年1月,时任美国国防部长哈罗德·布朗博士(Dr.Harold Brown)率领美国军事代表团对中国进行了为期9天的正式访问,布朗也由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访华的美国国防部长。此次访问标志着中美两国开启正常的军事交流关系。中国作为东道主,在这次访问中特意为布朗安排了大量堪称“破格”的参观活动。本文编译自外媒对这次访问的报道,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气氛热烈,观点接近
1980年1月5日晚,布朗一行乘坐美国空军的波音707专机到达北京首都机场,在机场迎接美国代表团的有中国副总理兼中央军委秘书长耿飚,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伍修权,中国海军、空军、北京部队、北京卫戍区的负责人,中国国防部和外交部的有关方面的负责人,美国驻中国大使伦纳德·伍德科克,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武官等。美国代表团的团员中包括国防部副部长罗博特·科默、美国裁军署署长乔治·塞格尼厄斯以及来自五角大楼、国务院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要员。当代表团的专机抵达首都机场后,机场举行欢迎仪式,军乐团先后奏响两国国歌,布朗在耿飚的陪同下检阅了中国陆军仪仗队。
1月6日,中国国防部长徐向前举行晚宴,歡迎布朗及美国代表团。在宴会开始前,两位国防部长曾进行了40分钟的会谈,对国际形势进行了一般的交流,重点谈及苏联入侵阿富汗的问题。
次日,布朗和耿飚在北京举行会谈,双方会谈的范围很广泛,其中包括全球局势,阿富汗形势和苏联入侵阿富汗所带来的影响,越南入侵柬埔寨所导致的印度支那半岛局势紧张,鼓励和扩大两国防务机构之间接触的途径等问题,还讨论了世界在战略和限制武器方面的最新发展情况。双方的观点很接近,会谈长达七个半小时。在中午休息时间,中国外交部长黄华会见了布朗。
1月8日上午,时任中国副总理兼解放军总参谋长邓小平会见了布朗。下午,布朗参观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晚上,他会见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和国防科委副主任、著名火箭专家钱学森,双方进行了友好交谈。值得一提的是,就在8日,美国代表团成员分成四个小组与中国官员举行会谈。五角大楼发言人托马斯·罗斯向记者透露,布朗部长已正式向耿飚副总理提议,美国向中国提供一个精密的人造卫星地面站,用以接收“兰德萨特-D”(LandSat D)地球资源卫星输出的数据,并且可以适用于军事方面。
9日下午,中国总理华国锋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布朗部长并进行了两小时的会谈。双方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看法。晚上,布朗举行告别宴会,徐向前、耿飚以及中国军方和外交部高级官员应邀出席。宴会结束后,布朗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他在会上表示,他总共和中国领导人进行了17小时的正式会谈,双方的观点非常接近,两国已制定扩大国防机构之间来往的计划。布朗说,美国没有出售武器给中国的计划,而中国也没有提出这一问题,但双方广泛地讨论了技术转让的问题,美国准备考虑将具有军事适用能力的民用技术转让给中国。
坦克表演,战机升空
让布朗一行感到兴奋的是,1月9日和10日的军营参观活动充满亮点。当天早上,布朗代表团在北京北郊南口附近的第6装甲师基地参观了一次坦克演习和摩托车表演,解放军的国产59式中型坦克和62式轻型坦克在崎岖荒秃的山头下,卷起团团尘烟,跨越模拟的桥梁和小丘;坦克向靶标发炮射击;以及坦克就地打圈的表演。男女侦察兵骑着“长江-750”三轮摩托车风驰电掣地穿过火墙,越过模拟断桥。演习结束后,布朗爬进一辆59式中型坦克,随行讲解的中国军官特意强调这是一辆“旧型号中的新款坦克”(从炮塔细节上看,像是69-I式中型坦克,但不能确定),布朗仔细询问车长的座位在哪里,负重轮上是否有钢套。然后,他检阅了三排坦克兵和摩托车侦察兵,接着参加了在军事基地礼堂为美国客人举行的招待会,他表示:“我们对所能看到的一切,对这支装甲师的力量和技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布朗还对解放军官兵们说,他期望美国和中国的军人加强合作。
10日,布朗及美国代表团成员乘坐由中国空军安排的专机飞往武汉,在此途中,他们曾在位于北京和天津之间的中国空军第38师静海基地停留。布朗一行在机场上观看了解放军歼-6歼击机的空中表演和射击地靶的演习。演习结束后,布朗登上一架中国造的歼-7Ⅰ歼击机,观看该机的座舱设备,他是首位在中国参观歼-7Ⅰ飞机的外国高级官员。布朗对记者们说:“关于我所看到的坦克和飞机,它们并不只是苏联原型的翻版。像F-7(歼-7)虽然属于那一代(指米格-21F-13)的装备,但中国人做出了显著的改进,尤其在航电仪器方面有极大的进步。”布朗在中国军官面前得体地表示,自己在中国看到的军事装备“相当于10多年前美苏最好的装备。”
礼尚往来,意义深远
1980年1月13日,布朗率领的美国代表团乘坐专机从上海虹桥机场起飞,取道日本返回华盛顿。这是华盛顿和北京的军事领导人的第一次正式交往,为1979年元旦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后的中美關系增添新的一页。当时美联社的报道称,布朗此行是在苏联入侵阿富汗的严重时刻进行的,这使得这次访问更具有特殊的意义——令中美两国军事高层领导人及时地商讨应付危机的方法,并且加强防务上的联系。当时香港《南华早报》如此评价:“华盛顿已开始摒弃对北京和莫斯科实行‘等距离外交的政策,美国的行动已显示出对中国友好,而对苏联不那么‘友好了,不再是那么不自然地做其‘骑墙派了。中美加强防务方面的合作,对世界安全有着积极的意义。”
美联社特别强调,中国将获得一个“兰德萨特-D”地球资源卫星的地面数据接收站,这种卫星的“军事气味”很浓,而中国恰恰是第一个获得这种卫星地面站的社会主义国家。此外,布朗此行已经做出安排,加强中美军队之间的交流活动,这就是今天中国军迷仍津津乐道的1980年5月以耿飚、刘华清为首的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美国五角大楼并登上美国海军航母“小鹰”号、“突击者”号,解放军军事学院的一个代表团也在不久后访问美国。美联社在当年的报道中不忘写上这样一笔:“华盛顿不必把武器售予北京,只须为中国训练军官,也能令北京使用美国的军事技术知识,来加速其国防现代化。”
在布朗访华之后,中美军事关系在高层互访、武器和军事技术合作等领域迅速发展,两国在战略和地区安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合作。中美军事关系开始了一段将近十年的“蜜月期”。前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罗伯特·麦克法兰对这段往事曾这样评价:“我们向彼此打开大门,目的是为了避免因为无知和缺乏交流而发生误会。中美两国对于维护世界稳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并不仅仅限于亚洲地区,而是在全球范围,昨天是这样,今天更是如此”。这段话对于当下的中美关系依然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