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蔽与盲点:岳祥书人物画创作溯源
2018-07-02张宗建邢习娇
张宗建,邢习娇
(1.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天津 300110;2.重庆大学艺术学院,重庆 400331)
在中国画界传统的分类模式中,往往将画家进行山水、花鸟、人物的题材分类,这一分类方式即便行至当代在国画界内依然盛行,而对于画家本身,传统中国画画家也常将自己归为某一题材画家,专注于某一专项的研习。进入20世纪后,在混乱的国内局势背景下,随着国内诸多青年艺术家留学海外,并在回国后多致力于中西方画种的结合,题材的多样性与绘画技法的交融性使传统的画家分类模式不再清晰明了,艺术家开始致力于尝试多种题材的创作。
岳祥书作为20世纪山东地区重要的本土画家,受当时的美术思潮影响,其作品创作风格多样,技法表现丰富,既有深厚的中国文人画功底,同时在水粉画、碳粉画等西画领域亦创作颇丰,成为近代山东画坛少有的全能画家。这种全能同样表现在他的创作题材中,除去岳祥书常见的花鸟与山水作品,在使用各类技法创作的绘画作品中,人物画亦有相当比例,且多为画家心血之作,极具个人特色。然而,由于社会与政治原因,对岳祥书的关注一直处于遮蔽状态中,其相对边缘化的“职业画家”身份也使其人物画作品处于盲点之中。
一、 岳祥书绘画题材的广布性与综合性
岳祥书(1913—1979),河南开封人,字瑞麟,号祥书、木鱼子,曾用名湘絮、乡蔬、鸿祥、翔舒、松风斋主,别署洗我轩、伴蛩居、槐荫画室、大吉堂、泉韵轩。青年时期迁居济南靠绘画为生,绘画题材涉猎广泛,中西绘画融为一体,在近当代齐鲁画坛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过渡作用。
长年以来,对于岳祥书的身份评判多谓之为传统花鸟画家。这一称谓的来源,无外乎于两点,其一,岳祥书生前并无安稳工作,以先后开办霞光照相馆、祥书美术馆、槐荫画室等为人摄像卖画、收徒教课为生,期间为贴补家用,必当进行大规模的绘画创作以增收福利,花鸟画作为几类题材中耗时最短且最易表现画家心性的作品必然成为岳祥书创作首选。其二,受上世纪政治运动影响,岳祥书生前家中所藏的近千张个人代表性作品均已遗失,其中表现题材现已不得而知,至目前除岳祥书后期作品外,有多数作品为其早年民间售卖遗留及好友相赠,其中以花鸟画居多,因而花鸟画创作的印象框架便形成于民众认知过程中。
近年来,在《岳祥书画集》《岳祥书美术全集》等文献资料出版之后,诸多山水、水粉、油画等类型的作品呈现于公众面前,使岳祥书艺术创作的全面性、广布性与综合性开始得到展现。
(一) 涉猎题材、画种的广布性
岳祥书13岁从艺卖画到1979年逝世,在50余年的从艺过程中,其绘画作品涉猎画种、题材广布而精炼,这一创作内容与形式广布性的原因大概与其职业画家的身份是分不开的。首先,作为13岁即以画像、卖画为生计的职业画家,市场的流通性是其在艺术创作之外考虑的重要因素,多种题材的创作是其在顺应市场需求时的重要尝试探索,同时由于其在开办美术馆之外,亦在民间美术教育方面开办了槐荫画室,槐荫画室对于学生的教授虽多以国画为主,但其创作题材内容则各人不一,需根据学生造化点拨,多种形式绘画的探索是其为满足生活需求进行的基本选择。其次,正是由于其职业画家的身份,使岳祥书可以拥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自己未曾尝试过的绘画内容形式,并对多种题材及画种的掌握达到娴熟状态。最后,不能仅以职业画家简单地断定岳祥书的艺术创作,因为究其本源,其13岁开张卖画,从基本上看是其兴趣使然,亦兼补家用,对于艺术的追求不曾因为市场的批量需求而变质。“岳祥书先生以画为生,他不是以卖画为生,是在以艺术为生的过程中换取银两。如果他要卖画的画,他为什么要画那么多的水彩写生呢?花鸟鱼虫、山水风景在国画里头,在民间中已经够用了,他为什么做了那么多的水彩写生,那么多的研究性的写生?”[1](P132)另外,由于时局与政治环境的原因,更有不同时期凸显不同表现形式与内容的作品,亦是其绘画广布性的客观原因。
从目前遗存的岳祥书画作中,其画种基本涉及国画、水彩、油画、碳粉画、版画等门类,而其中的创作题材又包含国画花鸟、国画山水、国画人物、油画静物、水彩风景及版画人物等,涉猎之广在山东画坛亦是可观的,但由于多数作品以山水、花鸟为主,故而花鸟、山水画家之称为人所用,实则应是多题材表现的全面画家。
(二) 绘画技法的综合性
在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历程中,20世纪初的混乱与变革可谓史上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画传统图像与规范开始发生多方面转化的时期。出生在1913年的岳祥书其艺术历程正处于这一重要变革期,虽其生于开封一书香世家,并自幼由父亲教习书法,但最先启发其绘画天赋的却是当时新式学堂中的新式读本及市井间以素描碳粉画像为生的民间画师,可以说,岳祥书从艺的溯源起始便是间杂着传统与现代的双重价值标准行进,这在齐鲁画坛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作为岳祥书绘画技法综合性的体现,主要有两点:第一便是在中国画花鸟山水等题材中不拘泥于一宗一派,融汇南北宗技法,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岳派风格;其二是在中西绘画的融汇方面,可以说走在了当时画界的前列。
在中国画创作技法方面,岳祥书因从未拜师求艺及入学深造,从而形成了其广博多取的艺术个性,并多从当时的绘画大家作品中寻求适合自己的笔法、画法,在花鸟、山水上不论派别之分,南北宗中的优秀作品都为其作品融合,并在早期作品中可以窥视较为明显的模仿印记。岳祥书在教授学生时曾说过:“学画首先要解放思想,先横涂竖抹大胆了再说。不要死学一家,要广览博取。”正是这种兼收并蓄、广览博取的博大艺术情怀使其虽身处北方,却乐于吸收南方画派的影响(海上画派、岭南画派等均在其中),从中汲取了优秀的绘画技法。
在中西绘画的融汇方面,基于艺术生涯前期碳粉画、水彩画的造型基础,岳祥书在艺术创作中将西方的造型方式、用色用笔选择性地融入到他的国画创作中,这种倾向在建国后更为明显。“政府要求改造中国画,摆脱作为文人画思想根源的士大夫意识,贫苦出身、自学成才的岳祥书从来就对传统文人画的思想情趣和表现技法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他更愿意响应政府号召,深入火热的现实生活,创作表现祖国日新月异新面貌的新作品。”[2]在表现这类题材的作品中,中西融合的痕迹较为明显,山水及人物的造型明显吸收了油画中的表现形式,如创作于1959年的国画作品《人民公社万岁》,在用色、构图及整体表现方面融入了西画中的元素,甚至在远景处使用了焦点透视的方法,成为这一时期画家的重要代表作。
二、岳祥书人物画溯源
在探析岳祥书作品与生平时,往往会就其所擅长并被民众认知的花鸟、山水画进行论述,而忽略了在其艺术生涯中贯穿始终的人物画创作的隐性作用,使得本存世量不多的人物画创作成为岳祥书艺术研究与民众认知的盲点。然而,从时间维度来看,岳祥书自从艺开始至最后逝世,人物画一直连接着其艺术创作的始终,并成为其“以艺养艺”的绘画根基。因此,谈及岳祥书绘画艺术,决然不能仅仅对其花鸟画、山水画等代表性题材作品进行小单位范围内的分析,应当回归其绘画本源,结合其人物画创作历程对岳祥书艺术生涯进行较为完整的评价与探究。
“以艺养艺”在岳祥书的绘画创作中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岳祥书1927年在小学六年级毕业后休学开办画像店,以为人画像(碳粉画)为生,至1979年逝世,岳祥书一生进行了数以千计正式的碳粉画头像创作,并且作为主业一直持续在其生命当中,为其家庭开支的重要经济来源,亦为其进行旁类绘画形式的尝试奠定了经济基础。其二便是长时间的人物头像创作,培养了岳祥书敏锐的形象观察与捕捉能力,并为绘画造型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其在进行西洋画创作及中西融合尝试时更为游刃有余。综合目前存世为数不多的岳祥书人物画作品,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类,即人物肖像画、国画人物、山水中的人物点景、宣传画人物等。
①自岳祥书在上世纪40年代编写的《肖像擦碳画法》一书,该书是岳祥书经过大量的绘画实践后,对擦碳人物肖像画的画法进行的全面总结,全书分为三章五十四节,包括论肖像画、画具与器材、画法三大部分。此书本计划上世纪40年代出版,但由于资金问题,该书仅在当时作为了岳祥书教授学生的讲义。
(一)人物肖像画、自画像类
人物肖像画的创作在岳祥书艺术生涯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并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自13岁开办画社便是以为人画碳粉画、炭精画为主要生计,至存世的1974年最后一幅肖像画,人物肖像画一直是其维持家庭开支的主要途径,并在经过大量实践与实验之后于上世纪40年代编写《肖像擦碳画法》一书,详细地对于擦碳画画法的价值、意义、工具、步骤、技法等进行了论述,由于资金问题并未出版而是作为教习学生的讲义使用。人物碳粉画在岳祥书艺术创作生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也是岳祥书本人最为自信的绘画方式,“他说我十几岁在开封就学画碳精画,到济南以后二十岁左右也是画碳精画。那时候照片很少,画老人的像都是画碳精像。他说我画擦碳画有一个创造,我画碳精像最后要用水去冲。我们都知道碳精画不能用水碰,也不能用手,碰一碰就是一个痕迹,他研究的画法是能用水冲。另外他还说,这个上头的名字不是白颜色的字,是空白的纸。没涂颜色的时候,事先用白粉涂到上面,涂上颜色以后再用水冲掉,留下的字是空白的字。他说了很多,他说他的碳精画是全国第一,老先生很自信的。”[3](P11)
图1 《齐白石》,《岳祥书美术全集·第七卷》
由于岳祥书生前碳精画作品多是为去世老人画像,并以出售为主,所以目前存世的碳精画画像数量有限,但从这些数量有限的作品中,仍可以窥视其肖像画艺术成就。今日可以存见的最早的岳祥书碳精画作品为上世纪50年代所作的《齐白石先生像》(图1)该作品为岳祥书在书画杂志偶见齐白石先生照片一幅,因仰慕齐白石艺术而做画像留念。作品精确地展示了岳祥书绘画过程的造型能力,画面对白石老人的胡须、头发、皱纹及整体神态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处理,前后空间关系处理得当,使整幅作品宛如照片般真实,再加之画家在这幅作品中渗入了更多仰慕敬仰的心理,使此幅作品成为他人物肖像画的代表作品。另外作于1962年的《老人像》及1974年的《陈玉璋先生像》均以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塑造成为岳祥书人物肖像画的重要遗存,但此表现形式如岳祥书本人所说,仍有一定缺陷,“肖像画,力求与对象惟妙惟肖为要旨,故与对象各部分,无丝毫收拾之自由。”①所以,目的性强,表现形式较为单一的肖像画深入地表现了岳祥书的创作技巧,但对于其艺术价值的窥探仍稍欠一二。另外,在碳粉画之外,岳祥书在油画肖像人物方面亦有一定创作,如1955年,“为济南成丰面粉厂、仁丰纱厂的总经理苗星垣先生画家族的油画像,根据一大包不同时期的照片,有几十人,按不同的辈分、年龄或坐或站,排列在一幅画面上,且人像要原大,衣着要符合时代,此画反复设计、修改了一年多时间。苗星垣先生非常满意。”[4](P184)从中也展示了岳祥书精确而有创造力的写实人物技法。
图2 《自画像》,《岳祥书美术全集·第一卷》
在为他人画像的人物肖像画之外,岳祥书一生还创作了诸多的自画像作品,这类作品多以水彩油画等西画品类居多。虽然画家自画像遗存不多,但是从其自身的肖像画基础、表现技巧以及对自身资料整理的留意来看,画家应当生前进行过大量的自画像创作。目前我们可以见到的最早的自画像追溯至50年代初,而最后一幅自画像(图2)则在1971年。1966年—1970年,画家因当时的政治运动迫害,被剥夺绘画权利5年,近5年间没有一幅画作诞生,画家曾在日记中用平静的文字记录了1970年恢复绘画后的心情,“一时失业在现在情况下找不到工作,还不知变化到什么情况,暂时在家休息休息,整理整理,找找画具,四年没画画了,应该温习温习,熟熟手。还得用这点能力为人民服务。”*摘自1970年5月27日的《岳祥书日记》。而1971年创作这幅自画像的时间正是画家解禁后的第一年,绘画活动基本已经恢复,在经历了长期的政治斗争后,画家开始对自己的生活与经历进行反思。这幅作品从人物形态来看,作者大概有意为自己增添了白色的胡须,因为从1971年的一幅旧照片来看,岳祥书带领5名学生于南郊花圃写生,正值四五月份的季节,照片中画家面容消瘦、脸色干净并无胡须,而1971年自画像的创作时间正是4月12号,与旧照片时间大致吻合,所以画中白色的须髯添加意味深长,如李超教授所言:“用西画笔法将自己自我形象描绘得神态自然而真切,其意义如同与后人真诚的心灵互动。那是一位半百长者对于人生无常的自白,那是世态炎凉的留痕,那更是被历史淹没者对于历史发现者的询问。”[5](P573)
(二)宣传画中的人物表现
宣传画在20世纪初开始大量盛行于国内各城市乡镇之中,并且表现形式多样,既有海报式、木板式,亦有墙体宣传、黑板宣传等,并且创作内容丰富,既有政治宣传、社会关注,又有文卫科教、大众科普等方向。“宣传画是一个创作和表现与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的画种,在2 0 世纪中国风起云涌的社会背景下,呈现出了与其历史时期相对应而又多姿多彩的面目和风格。”[6]岳祥书一生中协助政府或其他单位进行宣传画创作占据了他艺术生涯前中期的大部分,其最早进行的宣传画创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末,根据岳祥书文革时期的交代材料来看,画家对当时的情形进行了叙述,“给冯玉祥(北伐)政府画的什么宣传画?答:‘男子剪辫子,女子放小脚,造林,打蚂蚱,冯玉祥南范起义史,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等’。”*摘自20世纪60年代《岳祥书“文革”检查交代材料》。建国之后,岳祥书又先后应山东省卫生厅、山东省农业展览馆、山东省工业展览馆等单位进行了长期且大量的宣传画创作,之后,岳祥书对于宣传画技法、表现均熟谙于心,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自身的贡献。
图3 《预防疾病宣传画》,《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研究文丛——岳祥书》
由于墙体宣传画不易保留的原因,纸质版宣传画又因为政治历史原因遗失过多,目前能够发现岳祥书最早的宣传画及手稿为1956年的一组十幅的宣传画,该套作品主要对农业种植类的科普知识进行了绘画创作,作品以国画方式入笔,表现技法上可以明显感受到吸收刘继卣翎毛走兽的表现形式,在画面表现上吸收连环画的表现手法,熟练运用了线描及墨色技巧进行人物神态的描绘,但从整体效果来看,没有摆脱传统科普宣传画缺乏艺术家本人心性表现的部分,并且整体因为迎合工农阶级欣赏标准,一些神态的表现上略显僵硬。1957年,岳祥书应省卫生厅邀请创作了一套四幅的预防疾病类宣传画(图3),此套作品突破了之前宣传画人物表现的框架,作品更为着重烘托人物所在环境中的氛围,从构图及人物布局上看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画面中的人物充满了活力与神态的灵动,堪称岳祥书宣传画中的代表作品。
另外,现存的岳祥书画作中,还有一批宣传画创作时的手稿,手稿内容丰富,涉及文卫科教各方面,以速写的形式对人物进行了描绘,充分展示了岳祥书的造型基础与其在各绘画门类中的全面融合性。综合目前的文献与绘画资料来看,岳祥书先后进行了“消灭森林虫害”“预防地瓜黑斑病”“煤炭工人今非昔比”“预防传染病”“公共卫生”等多方面题材,同时,从现存的创作于1966年的一套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编印的版画印刷宣传画及岳祥书本人在文革交代检查中的材料(“现在工作的需要,印画、刻板、调色都需要懂得美术……”*摘自20世纪60年代《岳祥书“文革”检查交代材料》。)可以探知岳祥书在60年代的宣传画创作中进行过版画及版画人物的尝试,虽未留下署名的作品,但仍可从中发现其绘画创作的全面性。
(三) 国画作品中的人物及山水类人物点景
上文所述关于岳祥书肖像画及宣传画的创作,虽然是其人物画创作的主要部分,并占据了其艺术生涯中的重要位置,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市场、政治及受众群体的创作要求等问题,这些作品从艺术表现上讲,或多或少地束缚了画家的心性表达。但令人疑惑的是,在这类题材的人物表现之外,岳祥书极少在国画或西画作品中单独进行人物画的创作,现在仅能从部分山水画作品中窥视某些人物画点景的创作。
图4 《我们比赛看谁打的多》,《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研究文丛——岳祥书》
现存的唯一一幅岳祥书国画人物画作品是作于1956年的《我们比赛看谁打的多》(图4),作品以写实的笔法表现了两位在“除四害运动”号召下的青少年进行捕捉苍蝇的场景,男生右手拿苍蝇拍,左手提着装有苍蝇的活塞瓶与镊子站立在画面左侧,右侧则是一位正专心观察地上苍蝇的小女孩,作品配景不多,着重表现两位孩子的动态与认真的神情,从表现题材来看,有可能是当时为宣传画创作进行的国画稿绘制。在这一幅国画人物作品之外,其他类人物表现多集中在其山水画的创作中。
岳祥书一生进行了大量的山水写生与创作,并留下了大量的山水作品,体现了其深厚的山水表现技巧与广博的创作心态,在其山水作品尤其是文革前的作品中,人物点景一直是其山水创作中的点睛之笔。而这之中又基本包含两种形式,一是为表现社会主义繁荣景象及社会发展形势进行的创作,二是由画家自身艺术表现出发,进行的极具浪漫性的山水画探索。
图5 《为支援祖国工业建设蓄积木材》,《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研究文丛——岳祥书》
在50年代早期,受社会形势影响,画家开始了大量表现祖国河山及社会主义繁荣景象的山水创作,并在其中添加了诸多的人物形象,甚至有作品主体表现就是为了人物的描绘。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如1954年秋创作并入选次年全国美展的《为支援祖国工业建设蓄积木材》(图5),作品描绘了国营昆仑山林场进行喷药杀害松毛虫的情况,远景进行了昆仑山的虚化描绘,近景则重点刻画林场工人分组进行喷药的场景,充分细致地表现了工人工作时的精神状态与动态姿势,歌颂了祖国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欣欣向荣。同时期作品又如创作于1958年被中国美术馆馆藏的作品《为绿化祖国向荒山大进军》,作品在近远景处并未进行某一人物的具体描绘,而是采取了焦点透视的方法,将画面中的人物远近不一的排列在近远景处,整体画风有着浓郁的岳家山水风格。
岳祥书一生因职业画家的身份,进行了大量的技术性较强、艺术性稍弱的作品绘制,但与此同时所创作的大批具有浪漫主义情怀并兼具实验性的作品才是真正使他留名于后世的关键。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创作过程中,人物的搭配一直是表达艺术家才能与心性的最好方式,通过画面中人物的描绘而令画家仿佛置身于画面之中,正是中国山水画的魅力所在。岳祥书进行山水画创作亦由来已久,在其最早的两部出版画集《木鱼子画集》(1933)、《祥书墨妙》(1934)中分别展示了36幅与27幅其早期的作品,这些作品之中不乏山水中夹带人物点景的山水画,但由于时间久远且没有原作留存,我们不能细致地对其进行分析,不过在现存的一册岳祥书创作于1936年的《宋刻孝经——附二十四孝图说》中,展示了岳祥书传统人物画的绘画技巧。在书中岳祥书根据二十四孝的故事传说及王震在《至圣先师传经图》的笔意描绘进行了创作,画中人物均以传统的勾线形式进行描述,这本画册的出现也解决了岳祥书人物画溯源的核心问题,即是否是由西画进行中国画的融合,这一系列作品的出现也证明了岳祥书在人物创作方面应是两者兼善,同时进行学习,而后再加融合,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
图6 《自是忘机客》,《岳祥书画集》
在人物点景的山水画作品中,主要按人物表现方式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古代人物表现为主的作品,一类是以现代人物或画家本人为对象的作品。在第一类作品中,画家以传统文人画的表现形式,将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在古人装束的人物形象中,以抒发自己师造化、师古人的情感,这一类作品多在其早期作品中出现,截止至建国时期,例如1948年的作品《自是忘机客》(图6)、《听涛》及1949年创作的《秋涧石头泉韵细》等均是这一类作品的代表。建国后,受国家政策及社会形势的影响,岳祥书的山水作品中的人物点景多以表现当代人物为主,除上文提及的描绘新社会题材的作品,在其他山水作品中亦有这样的情形,画家或画行走山间的挑山夫,或画身着蓑笠的山民,甚至描绘自己蹲坐于山间写生的场景,如1957年创作的《风雨山中行》(图7)、1963年创作的《蒙山奇峰》、《蒙山深处》等。[7](P26,47,49)文革中绘画解禁后,经历了人生中巨大变故的岳祥书重启画笔,进行了大量的创造性的作品绘制,这一时期的山水作品中的人物点景重新回到了古代人物的装扮方面,大概在经历诸多坎坷之后,对于人生的思考又有了新的理解,从而使岳祥书更为豁达与自由的表现自己的心灵感触,并将绘画变为抒发自身情感的另外一片世界,从而迎来了人生中的又一次艺术高峰。这一时期的人物在山水画中,或坐于古亭,或结伴行于山云间,或行舟而上,正象征了此时期画家无欲无求的生活状态。这时期作品如1973年创作的《落笔云生点画情》(图8)、1974年的《夏山云深》、《观山图》等。
图7 《风雨山中行》,《岳祥书画集》 图8 《落笔云生点画情》,《岳祥书画集》
在经历了一生的坎坷之后,1979年岳祥书在病榻中逝世,正是由于其职业画家的身份,使诸多包括美术界的人士主观上多认为其作品多有应酬之嫌,外加社会上对于其花鸟画作品存留较多,对于其花鸟画家身份的认识已成多年固态,“由于过去的印刷技术、传媒技术没有像今天这样发达,人们所见到的岳老的作品很少,所以对他的认识总有一种错觉,总认为他的画带有一种职业性和商业性,不是文人画。但现在看来,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人们看到的都是过去提倡的文人画的假面貌。”[8](P8)在探析画家绘画溯源之后,人物画对其的影响不言而喻,职业画家的身份并没有影响其艺术成就的展现,但同时正是这种市场与艺术双线作战的创作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岳祥书艺术创作更进一步的发展。岳祥书作为中国画坛一个独特的案例,具有重要的文献与史料研究价值,其人物画的研究切入使对于岳祥书常年认识的盲点得以重现光明。
参考文献:
[1][3][4]刘溪,徐国卫.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研究文丛·岳祥书[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5.
[2]张新建.铭记岳祥书[J].中外文化交流,2008(10).
[5][6][7]岳宏,徐国卫.岳祥书美术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8]岳宏.岳祥书画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