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时代学好辩证法
2018-07-01刘宇赤白松
刘宇赤 白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就哲学角度而言,所谓新就是对旧的扬弃;就社会阶段而言,就是继承与发展、坚守与创新的历史进程。因此,如何把握新时代的特点、探索新时代的规律、推动新时代的发展,必须运用好“变”与“不变”的辩证法。
一、国内主要矛盾变了,基本国情没有变
1.判断主要矛盾要准确把握基本国情。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斗争中发展前进的。一个国家的主要矛盾,反映着这个国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运行状态。解决这个矛盾的过程,也就是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围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关键。经过40年的努力,我们的温饱问题、供给不足的问题、短缺经济的问题已基本解决,物质财富极大地丰富,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持續实现中高速增长,尤其是重大科技创新以及科技创新孵化出的“新业态”等,推动社会生产迅速发展,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方向指引。
2.警惕超越历史阶段的错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既是科学的认识论,也是正确的方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我国当今最大的实际。我们不能因改革开放突破了重大关口,建设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而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就会产生,解决新的矛盾并不比解决原有的矛盾更简单、更容易,甚至必须要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来不是泛泛而谈共产主义社会,他们提出“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同时,也清醒地强调“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在目前的条件和环境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决定了新时代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既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做强、做优、做大国有集体经济,更要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成长。
3.防止不切实际的“自我膨胀”。发展速度快不等同于生产力水平先进,经济总量大不等同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满足度高,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要求比,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尚须努力,为满足人们高品质、个性化的需求必须打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推动我国经济向高品质、高科技含量方向转变;与世界发达国家比,我们虽然在航天、高铁、军工等某些领域开始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科技发展支撑生产力水平的整体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国内矛盾的转化,也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因此,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妄自尊大,做出一些超出自己能力和责任、干不了也干不好的事情。
二、经济格局变了,深化改革的目标没有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客观总结了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特别是经过40年持续深入的改革,很多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被打破,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领域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问题。
1.经济建设仍然面临许多体制机制性问题。从经济建设的主体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能量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制约民营经济发展成长的条条框框还很多;从经济运行本身看,发展方式粗放落后,重数量速度轻质量效益的情况依然没有根本性改变,经济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去杠杆去库存去产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难度较大;从经济与社会的协调看,区域发展不平衡、行业之间欠公平、贫富收入差距大等问题,导致人们心理失衡,情绪不稳,社会反映强烈,而部门利益刚性化、行业垄断以及有形无形的利益团体客观存在,又使得办事成本高、投资环境差;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尚未理顺,招商引资、管控企业、充当经济主体、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仍然是地方政府扮演的主要角色。一些地方甚至运用政府权力减免国家税收,指令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以政府财政作为幕后人组建各种形形色色的投资建设公司等,有的地方政府依然干着配置市场资源的事,等等。
2.深化改革依然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国今天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离不开改革,而要解决不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夺取新的更大的成就,依然必须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以自我革命的精神,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的胆识,提升改革开放的勇气,勇啃“硬骨头”,敢闯“深水区”,力打“攻坚战”。其次,要强化“顶层设计”,不断发现和总结在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中产生的新事物、创造的新经验,努力提升引领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能力和水平,使改革开放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方向上不断前进。第三,要更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力推进经济领域的各项配套改革,全面深化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此外,还要善于借用“他山之石”,吸收他人先进经验和优秀的体制机制性成果,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三、法治建设的要求变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没有变
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任重道远。我国改革开放的40年,同时也是法治建设不断加强的40年。其中最显著的历史性进步,就是完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推进到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针。新十六字方针的确立,并不表明原十六字方针的目标已全部实现,它只说明新时代法治建设的标准更高、要求更严。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任重道远,必须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持续推进。
2.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落实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一的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必须坚定不移,必须固底板、补短板,抓重点、抓关键:第一,针对法制不健全的问题,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做到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第二,针对一些党政机关及公职人员法治水平不高、法治能力不强的问题,要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第三,针对司法体制机制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相适应的问题,要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的法律边界,继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第四,针对法治文化传统淡薄、社会法治意识不强的问题,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各级领导干部,要与头脑中的官本位意识、特权思想作坚决彻底的决裂,强化法制观念、法治思维。对于社会上的重大舆论事件,引导广大网民理性发声,依法表达。此外,在进一步提高全民法治观念的同时,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四、我国的国际声望和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变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
1.把握时代主题。随着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和平与发展依然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今后一个时期依然是我们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所处的世界“边缘化”的位置一步步走近国际舞台的中心,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变成新兴开放型大国,就因为我们把握了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党的十八以来,我们倡导“一带一路”战略,加强金砖国家合作,拓展国际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提升国际声望和影响力,也因为我们把握了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今后一个时期内,妥善应对国际局势变化,进一步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要坚持把握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
2.保持战略定力。正确处理国际关系,首先还是要把国内的事情做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集中精力把自身建设得更加发达、更加强大。既要有原则、有底线,维护好国家主權安全和发展利益,又要善于求同存异、管控分歧。要咬紧牙关、排除干扰、抓住机遇、保持定力,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同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要理所应当地担负起自己的国际义务。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路线,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五、执政条件变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没有变
改革开放40年来,党的执政条件大为改善。执政条件变了,并不意味着党的自身建设过关了。党的自身建设未有竟时。
首先,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起决定作用的是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自身必须过硬。
其次,党所面临的执政考验、市场经济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比以前任何时候更严峻,而且是越往前走越严峻。旧问题还在解决中,新问题就已经抬头,因此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其三,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执政条件越好,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潜在风险越容易滋长。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在全面从严治党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有差不多了,该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不能有打好一仗就一劳永逸的想法,不能有初见成效就见好就收的想法。”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了从严治党的要求: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这也就意味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始终不会变。
新时代要有新担当,新担当方有新作为。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把握新时代的特征,掌握新时代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变与不变的辩证思维中形成思想共识,在变与不变的辨证施治中砥砺前行,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胜利。
(作者单位:中共岳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