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2018-06-30张志鹏
张志鹏
摘 要:该文在分析河北省蔬菜业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河北省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建立蔬菜风险保障体系、加大科技服务、提高组织化水平、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快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实施名牌战略等措施。
关键词:河北省;蔬菜产业;流通体系;名牌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05-0003-03
蔬菜是农业中的高效产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产业结构、丰富城乡人民生活具有重要作用。为推进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蔬菜产业现代化水平,河北省提出在“十三五”末,设施蔬菜生产规模将达80万hm2,占蔬菜种植面积的比重达到70%。但在当前蔬菜总量过剩、结构失调、价格暴涨暴跌、农民增产不增收的背景下,如何利用好区位优势,保持蔬菜产业持续发展,成为河北首各级政府和菜农关注的热点问题。
1 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种植面积、产量稳中有升,对农民增收贡献大 近几年河北省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比较平稳,2016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134.93万hm2,总产量8807万t,在全国排在第2位,在北京市场占有率达55%,在农民增收方面的贡献率占到20%左右,已成为农村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1.2 蔬菜种植结构不断优化,形成六大蔬菜主产区 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蔬菜种植结构不断优化,蔬菜品种达到2000多个,良种率达90%以上,但还是以大路菜为主。精细菜、设施菜供应量也大幅增加,其中2014年设施蔬菜种植面积68.53万hm2,占蔬菜总种植面积和产量的50%。目前已形成了六大品种齐全、结构合理的蔬菜主产区。
1.3 蔬菜质量不断提高,种植基地不断扩大 河北省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溯源编码制度,94%的蔬菜都有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省级标准,使蔬菜从种植到销售都有源可查,保证了蔬菜的质量,已连续4年蔬菜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6%~97%。全省建有国家级蔬菜标准园32个,蔬菜实施标准化生产面积超过53.5万hm2,占总播种面积的46%。为更好地占领京津市场,在京津周围的24个县建有绿色有机蔬菜基地,种植面积达37.5万hm2。
2 河北省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蔬菜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 蔬菜属于鲜活农产品,种植具有较大风险,但河北省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财政補贴政策,对蔬菜的补贴也大多是对设施蔬菜的补贴,而对露地菜的生产保障政策相对较少。政策性蔬菜保险也只是在28个蔬菜示范县试点,农民投保率不足10%,在当前运输费用上涨的背景下,大宗露地菜更是难以出售,在没有保障的情况下,挫伤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不利于蔬菜产量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
2.2 菜农组织化程度较低,经纪人素质较差 蔬菜专业合作社是蔬菜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河北省虽率先建立了全国首家省级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组织,但地方合作社的总数目并不多,截至2017年,登记注册的蔬菜专业合作社约有10173家,菜农入社率不足1/3。大多数蔬菜种植村无蔬菜生产合作组织,生产无计划、管理粗放,无法实现产业化运作模式,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目前全省蔬菜进入京津市场一部分靠经纪人组织,存在着规模较小、执业人员素质不高、经纪行为不规范等问题。
2.3 流通环节薄弱 流通环节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1)蔬菜流通环节多。往往要经过5~6个环节,结果到市场菜价就上涨很多。(2)产地批发市场规模较小、市场设施简陋、交易手段落后、功能不全。(3)流通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冷库、冷链运输系统,流通过程中蔬菜损失率高达20%~30%,而美国的流通损失只有2%。(4)信息不对称。近几年,蔬菜价格不稳,大起大落,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相关蔬菜的需求信息,河北省虽然也建立了一些针对蔬菜的信息渠道,如河北蔬菜网、河北蔬菜产业网、石家庄桥西蔬菜网,往往只是一周的行情分析,缺少有关种植面积、总体市场行情预测的信息,而农民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很难获得相关信息,就更不能准确地进行信息的分析判断,因此造成了农民种植及销售的盲目性。
2.4 知名品牌少 全省蔬菜“三品一标”产品达2207个,经营主体90%是各种实力比较薄弱的蔬菜合作组织,大部分品牌缺乏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造成蔬菜附加值不高,农民增收缓慢。当前问题主要表现在:(1)缺乏创品牌的资金。要想创品牌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合作社和中小企业资金缺乏。(2)龙头企业少。企业是创建品牌的主体,但目前蔬菜加工型企业普遍规模小。(3)包装档次低,蔬菜往往是从菜地直接进市场,没有选择、包装环节,而山东菜往往都是净菜,且有包装,在中高档市场上,竞争力大大高于河北蔬菜。
3 促进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统一的蔬菜保障机制 蔬菜产业是涉及民生的重要产业,应由省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制定有关蔬菜生产设施、种植、销售价格等方面统一的保障政策,建立蔬菜储备制度、最低保护收购价制度,把农资直补范围扩大到所有菜农,对蔬菜运输户也应有一定补贴,调动菜农种植积极性。同时应开发保费较低、理赔快速的蔬菜保险品种,支持菜农投保,以抵抗自然风险和意外事故。
3.2 加大科技服务,提高菜农素质 为使科技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助推器,要加大科技服务力度。一是建立针对菜农的田间技术学校,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采用课堂培训、现场示范、参观学习等方式,切实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县乡的技术人员及时把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到生产一线。三是举办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使菜农能够充分了解国内外蔬菜市场对质量的要求,增强实施生产标准化的自觉性。四是加强蔬菜示范村标准园建设。把蔬菜示范村标准园建成现代蔬菜产业发展模式的样板,组织菜农现场观摩示范点,带动全省蔬菜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3.3 加快菜农的组织建设和经纪人队伍的培育 要引导和加强菜农的组织建设,倡导合作社及时注册,使农民由自发的组织向法制化的组织上发展。政府要在贷款、收税、土地流转等方面制定扶持政策,为合作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起产销一体化的合作组织。目前蔬菜业需要一大批经纪人,为此工商、农业、劳动保障等政府部门要组织相关专家开展针对蔬菜经纪人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其次应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和发展经纪人队伍。如建立蔬菜经纪人协会,使他们的发展有组织保障;最后要针对当前农民对农村经纪人信任度不高的现状,应建立经纪信用体系,让符合条件的农村经纪人,可以申报地方高级经济师、经济师任职资格,以提高市场的认可度。
3.4 搭建蔬菜信息平台,建立种植风险预警系统 只有菜农及时接收信息,才能通过市场引导生产,因此要搭建蔬菜种植及销售信息平台,解决菜农和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个信息平台应是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由农业部门配备专业技術人员收集相关信息。其中国家级的信息平台应该是综合全国各蔬菜主产区的信息资源,提供有关主要蔬菜品种总的播种面积、长势、产量、上市时间、来年预测等信息,并且要对南方和北方市场进行细分,分别进行信息发布,尤其是要做好预测工作。同时应建立种植风险预警体系,当某种蔬菜种植达到一定面积后及时预警,引导菜农科学种植、调整品种、适时销售,信息传播渠道可以通过专门网站、手机报或农村技术员来传递,必要时可以对菜农进行信息收集方法的培训。
3.5 加强流通体系建设,扩宽销售渠道
3.5.1 多渠道融资,建设冷藏设施,完善产地批发市场建设 要通过多元投资的方式,建设一批蔬菜保鲜冷库,可以先把优质的绿色、有机蔬菜冷链优先储存、运输,以提高其销售价格。从长远看,政府应鼓励建设专业的第三方冷链运输公司。同时应在蔬菜产地建设规范化的现代蔬菜批发市场,提高蔬菜的保鲜、分级、包装、贮运水平,在市场内建立高标准的蔬菜农药残留检验中心、批发商档案,以便发生问题可追溯。同时也要引进拍卖交易、样品交易、期货交易等现代交易手段,以提高交易效率
3.5.2 建立多种直销渠道模式 为降低流通成本,应鼓励蔬菜基地、种植大户进行直销。具体模式有:(1)通过直接进入社区或学校、企业、机关的食堂等形式实现直销。(2)在中小城市周边建立菜园,让市民直接到菜园去购买的模式。(3)农户直接对接模式,由蔬菜合作社和消费者直接对接。先由蔬菜合作社在社区设置售卖专柜,市民买菜通过合作社的网站选择所需蔬菜,并在网上支付菜款,第二天就可以去专柜取。
3.6 实施名牌战略 为提升我省蔬菜的竞争力,应实施名牌战略。一是建立品牌专项扶持资金。主要用于扶持蔬菜企业开展三品一标的认证、商标注册、产品宣传等工作,并建立品牌激励机制,对发展速度快、在京津市场占有率高的组织应给与奖励。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出台优惠政策。政府应在蔬菜龙头企业的金融贷款、项目引进、征用土地、市场流通、税收等方面给与扶持,尤其是销售型的龙头企业更应加大扶持力度,以鼓励龙头企业更新改造、增建冷藏设施和冷链运输设备、开发新品种、延长产业链条。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在借助地域品牌的基础上,通过我省在北京举办的蔬菜节或电视、报刊、专业杂志、网站等渠道进行宣传,以提高知名度。四是建立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为保证蔬菜质量,应建立市场准入、产地准出和质量投诉制度以及产品档案制度,推行条码制,在产品条码中编入产品主要信息。五是实行分级包装。要对蔬菜进行分选、清洗,并按级别采用不同包装,精细菜应采用带有品牌标志的透明小包装,以体现蔬菜的品质。六是加快蔬菜保鲜标准的制定,防止出现的“甲醛白菜”事件。
参考文献
[1]常晓村.积极开展农超对接,构建农产品流通体系[J].商场现代化,2011(9).
[2]王渠.莱芜白皮蒜产业化经营组织与模式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