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仁寿县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

2018-06-30呼彤彤

新西部 2018年5期
关键词:仁寿县潜力劳动力

我国的人口红利时代即将过去,现正处于人口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乡村振兴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需要挖掘劳动力转移潜力来为人口与经济结构转变赢取时间。从仁寿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农村地区仍存在劳动力转移潜力,但是转移存量逐年减少,转移增速不断降低,劳动力转移潜力的重点需从“数量”向“质量”转变。

近两年,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经济发展依靠的“人口红利”时代即将过去。人口红利消失会带来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可能要度过一个“减速关”,进入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现我国正处于人口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全面二孩政策已实施近两年,但将调节生育率作为改变人口结构的方式见效较慢。在乡村振兴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如何挖掘劳动转移潜力,为经济结构转变赢取时间是当务之急。[1]四川是我国的劳务输出大省,农业人口是劳务输出的主力军。眉山市仁寿县是四川第一人口大县,也是农业大县,截至2016年底,户籍人口近160万,其中农业人口占比72%。所以,研究仁寿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有鸟瞰意义。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问题,可以明确现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能为经济发展带来多少增长动力,这对城镇化和工业化双加速的进程、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及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仁寿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特征

1、劳动力转移相关概念界定

农村劳动力是指男性16至59岁,女性16至54岁的农村人口,或16歲以上有劳动能力、经常参加集体经济组织(包括乡镇企业、事业单位)和家庭副业劳务的劳动力。[2]劳动力转移的概念界定有两种:第一种是指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工业、服务业)的转移,即产业转移;第二种是指劳动力由农村地区转移到城镇地区,即地域转移。本文中劳动力转移潜力是指在农村地区包括农村劳动力总潜力和剩余潜力,劳动力转移潜力的类型包括劳动力数量潜力和劳动力质量潜力。[3]

2、农村地区劳动力资源的人口学特征

(1)劳动力资源绝对数量庞大。截至2016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80.35万人。其中,男劳动力42.33万人,占52.68%;女劳动力38.02万人,占47.32%。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61.14%。人口红利状态下,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在70%以上,一般来说,国家城镇化在70%以下都有人口红利,所以与多数城市相类似,仁寿县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正处于下降状态,人口红利处于逐渐消失阶段。当然劳动力资源总量的减少是政策环境、户籍转移、16-59岁劳动力供给绝对数量减少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劳动力供给绝对数量的减少。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增长效应无法在短时间改变这一趋势,但从长期考虑,有利于合理人口结构的形成。

(2)农村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不高。农村地区劳动力资源数量庞大,但是整体素质不高。从文化程度来看,农村从业人员中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占比最多,达到80%以上;从农业技术职称来看,农业技术人员总体数量偏少,其中初级人员占比75%以上,[4]中、高级人员占比偏少。农村劳动力接受中等以上教育的愿望不强,文化素质整体偏低,这不仅制约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而且也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向带来局限性。

(3)老龄化程度高。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22.70%,略高于2015年四川省统计局抽样调查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20.38%;总抚养比为55.57%,与2015年四川1%人口抽样数据中常住人口总抚养比55.0%基本持平,人口老龄化形势相当严峻。这同样证明人口红利的鼎盛时期已消失,目前正处于人口机会窗口期的关闭阶段。人口机会窗口期所反映的是人口结构转变的数量关系,与劳动力短缺没有必然联系,但是当人口基数过大以后,人口结构的转型必然会将其影响扩大化。

3、农村地区劳动力资源的经济学特征

(1)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总体特征

根据仁寿县统计年鉴资料显示,2010-2016年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均在80万以上,整体有下降的趋势;从业人员总量和从业人员比率总体上涨趋势明显,近四年基本稳定在94%以上,劳动力数量开发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极限点,“闲置劳动力”所剩不多,且可能包括的是在劳动年龄内而没有劳动能力的人。2012-2013年期间,农村劳动力总量和从业人员比率都有明显增势,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这与当时四川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并放在核心位置有很大关系。可以看出2013年是农村经济和劳动力充分转移的转折点,这也促进了城镇化的进程。

(2)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地域流向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10-2016年仁寿县劳动力地域转移量均在45万左右,劳动力外出选择的方向较多,到乡外县内、县外省内、省外的劳动力整体比例均匀分布,农村劳动力整体上体现出偏好省内务工的特点,约占劳动力地域转移总量的60%左右。其中转移到县内的劳动力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省内劳动力转移流向波动幅度不大,均在22%-26%之间,转移到省外的劳动力总体占比上涨,近四年稳定在40%以上,外出劳动力总量已经趋于零增长。

(3)农村外出劳动力的产业分布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多数外出劳动力选择在第三产业从业,也就是从事于服务业。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有明显的上涨趋势,从事第二产业劳动力资源量波动不大,但整体也是上涨的趋势。但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这说明目前城镇化效果正在彰显,城乡差距正在减少,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回流”现象。回流的原因可分四类,第一是季节性的回流,在农忙时返回,农闲时外出打工;第二是由于工作地经济下滑,工作成本扩大;第三是家乡的发展更好,有更多工作机会;第四是为了照顾家庭。[5]所以由返乡原因来看,回流人员的正面效应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支持,否则农民工的大量回流只会加大回流地的就业困难和城镇化的衰退。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1、仍存在劳动力转移潜力,但是转移存量减少,转移速度减缓

从以上对农村地区劳动力经济学分析可以得出,目前农村地区仍存在劳动力转移潜力,劳动力规模总量和从业人员总量均在减少,劳动力从业人员潜力开发饱和状态较高,总从业率已经稳定在一定数值上。从劳动力地域转移和产业转移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劳动力供给量和转移速度出现逐年减少趋势,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净转移潜力规模增减速度在1%左右上下波动,所以说未来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从数量上看,会小幅度地增长甚至出现减少。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潜力测算方法,本文采用国际通用简单计算法,即:农村劳动力剩余规模=农村从事农业劳动人口数-从事农业劳动的合理人口数。[6]这里假设两种极端情况,即:根据耕地面积和农业用地情况,将从事农业劳动的合理人数看作为一个定值时,农村从事农业劳动人口存量则直接决定农村劳动力剩余规模,总趋势是由人口基数来决定农村劳动力剩余规模;当农村从事农业劳动人口数看作为定值时,农村劳动力剩余规模会受到从事农业劳动的合理人口数影响。当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不断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这会使得从农业解放出来的人数增多,农业发展需要的人数会减少,也就是说从事农业劳动的合理人口数会降低,此时也会释放一部分农业劳动力,则农村劳动力剩余规模会增多。简单来说,人口基数和农业发展会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规模,人口基数主要由生育政策的长期效应决定,那么挖掘农村劳动力数量转移潜力的有效途径就是继续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

2、劳动力转移潜力要从数量到质量

从以上对农村地区的人口学分析可以得出,农村地区现有三个人口学特征:劳动力资源数量庞大;农村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不高;老龄化程度高。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确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加速器,但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仅依靠劳动力数量一个因素。由于老龄化进程正在加速,劳动力供给的平均年龄增长加快,劳动力供给的客观因素中的身体素质在下降。生育政策调整人口结构的效应还未彰显,此时必须要采取应对劳动力短缺的措施。可用“人力资本红利”来取代“人口红利”,[7]在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增长效应到来之前,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可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来源。一方面,农村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基本都是初中及以下学历,这会限制农村从业人员的行业选择,从而产生有行业需求,也有劳动力资源,但是没有劳动力可匹配胜任的情况,这也是农村劳动力从业人员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增多的原因之一。尤其在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对于第二、三产业的需求会不断加大,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也是劳动力转移潜力开发的一种有效形式,避免劳动力市场出现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四川是劳务输出大省,还能保持一定时间的劳动力供给,这对四川来说是一个优势,应该抓住这个机遇。

3、发掘劳动力转移潜力的途径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接收地要为劳动力转移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实施促进就业政策,在扩大就业机会的基础上创造农民公平就业环境,从根本上增大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容纳力,以实现最大化就业目标;再者,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供给方,需要提高认识,把劳动力转移潜力开发与农村建設统一起来,分层次、划重点、有计划地完善农村素质教育培训体系。不仅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而且要重视入学儿童的教育合格率和防止流失率;开展针对农业从业人员的农业科技技术和知识的培训,以及劳动力转移人员的职业技术和劳务输出培训,使农村劳动者掌握必要的职业技术技能,有更广的就业选择途径。最后,可依托现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对农村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加大投入农村的特色化、产业化发展模式,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使农民可以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减少劳动力转移成本。总的来说,发掘劳动力转移潜力,可以让更多的劳动者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享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另一方面,可以为人口和经济转型、劳动生产率阶段性提高赢取时间。

参考文献

[1]贾朋,程杰.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挖掘劳动供给潜力[J].中国发展观察,2016(23):23-28.

[2] 郭正模.劳动力市场经济学原理与分析[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8(1).

[3]童玉芬,朱延红,郑冬冬.未来2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潜力和趋势分析[J].人口研究,2011(04):56-65.

[4]四川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J].四川省情,2008(08):18-21+29.

[5]白南生,何宇鹏.回乡,还是进城?——中国农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英文)[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3,(04):149-159.

[6]李迅雷,周洪荣,朱蕾.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及潜力测算[J].财经研究,2014(06):121-131.

[7]张同斌.从数量型“人口红利”到质量型“人力资本红利”——兼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机制[J].经济科学,2016(05):5-17.

作者简介

呼彤彤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猜你喜欢

仁寿县潜力劳动力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科比:写给17岁的自己
浅析农业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下仁寿县核桃林业生产与管理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学习潜力揭秘
12星座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