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许我们从未认真倾听过彼此

2018-06-30乐颖

高中时代 2018年5期
关键词:王猛尼娜子女

乐颖

我们都有这种相似的经历,父母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们都是为你好。”可是大多数时候,我们往往感受不到其中的“好”,事情也并不全都是“好”的结果。而我们很多人对父母的情感也是充满矛盾的,有时候觉得他们是为我们好,有时候又觉得他们只是用爱的名义在操纵自己。

其实,我们内心大多数时候还是愿意理解父母的,只是他们的方式总是让人太不容易接受。而且,最重要的问题还在于,父母是否真的理解自己的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和情感需要吗?

★Psychological card

和父母的沟通障碍从何来

对于当下很多年轻人来说,他们和父母的关系根本不能达到“朋友般”的融洽,遇到事情和问题时,不愿意和父母交流。一项针对16~30岁的青年进行的亲子关系调查显示,93.0%的受访青年与父母存在沟通障碍,其中9.5%的受访青年坦言非常严重。69.8%的受访青年认为应该有耐心,多与父母沟通。

至于为什么子女与父母之间存在沟通障碍?调查中,54.5%的受访青年认为是观点不同而抵触与父母的交流分享,51.8%的受访青年直言子女没做好“桥梁”作用,引导父母了解当下生活,42.7%的受访青年指出父母思想观点陈旧,不愿接受新事物。其他还有: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父母感受(39.1%),父母常唠叨,说不到正点上(37.2%),父母谈话语气强硬,让子女反感(23.6%)等等。

★Psychological Story

孰是孰非的亲情之结

最近,“留美北大男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的新闻又一次引发了人们关于亲子沟通问题的热烈讨论。新闻的主人公王猛虽具备诸多“别人家孩子”的特点:从小成绩数一数二,四川某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生物专业录取,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然而,这一切光环的背后,却是他和父母的决裂。对此,有网友认为错在父母的冷漠,有网友认为已近而立之年还斤斤计较于往事是王猛不成熟的表现。那么,王猛和父母决裂,究竟孰是孰非?

诚然,王猛有着一定的心理问题,他自己也承认“准备再到北大读个心理学方面的博士,以解决自己“长期压抑之下的心理问题”。但王猛写下的“万字长文”中,又何尝没有對父母之情、家庭之爱的希冀?

王猛的一些感受,相信很多人也有过,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特别是认为父母对自己只有要求没有关心。但反过来看,如果说父母不理解我们,我们又理解父母多少?父母没有走进我们的心灵,我们又何尝主动走进过父母的心灵?其实,很多父母与孩子之间都存在“亲情之结”,有的能自动化解,有的能被时间化解。而有的“亲情之结”,需要主动化解。

鲁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个问题直至今天依然存在。而且,不仅是不会做父亲,我们也不会做子女。在文艺作品里,我们常常被亲情打动。可是一旦涉及具体生活,摆在面前的,却是各种各样的结。是的,在“可怜天下父母心”里隐藏着各种问题,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注重子女的感受,有时父母提出了过分的要求,有时提要求的方式也有问题。

跳出山外来看山,这可能都不是很大的问题。可在很多时候,人往往就陷入了那个魔咒,就把鸡毛蒜皮当成了头等大事。这也提醒着父母,要更多关心孩子“成长的烦恼”。王猛的父母已经承认教育方式不妥,更进一步说,父母有没有关心孩子的心灵成长,是不是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如果只是把孩子当成“工具”或者“道具”,很有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灵的伤害。2011年奥斯卡最佳影片《黑天鹅》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28岁的尼娜是芭蕾舞演员,她在单亲家庭长大,有个控制欲望十足的母亲。尼娜穿什么衣服、吃什么东西、见什么朋友,都要经过母亲的允许。尼娜的母亲对她无所不用其极地过度控制,让尼娜感到生活喘不过气来,她的心理极其压抑,无法像正常人那样表达情绪。

其实像尼娜母亲这样的父母,在现实中并不罕见。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他们对孩子控制过多。他们喜欢介入、干预子女人生的大大小小的决定,却很少关怀到孩子的情绪和实际需要。而很多时候,这样的控制甚至延续到孩子成年之后。孩子成年,有自己的家庭了,这样的管教还在继续。新加坡大学的六位学者花了总共五年时间追踪了约三百名孩子与他们的家长。研究结果显示,当家长对孩子的控制越高时,孩子越容易出现过度自我批判、焦虑症状、以及忧郁倾向。

★ 心链接

避免和父母做“最熟悉的陌生人”

随着我们逐渐长大,和父母之间“真正的沟通”好像日益减少。明明知道父母是爱自己、关心自己的,也想要给父母回应,但是回家没说几句话,不知道为什么就会和父母争执起来。可以说对父母“又爱又恨”,感到“既亲密,又陌生”。

其实,从青春期到成年,矛盾是我们与父母关系中的常态。这种矛盾指的是,子女和父母的关系同时具备情感上的团结,又包含许多情感上的冲突,正面和负面的情感混杂在一起。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既是亲密的,又是问题重重的;既可能包含尊重、信任和爱,有频繁的沟通,有经济、情感上的相互支持,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愤怒和不满。是什么使得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中,双方的情感都如此矛盾呢?

第一个原因,个体独立要求与家庭分离。

从青春期到成年初期,是我们不断提高自我意识、完成独立的过程。在独立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和阻碍,但我们又不再希望父母过度地来安排指导自己的生活。而父母也难以把握,什么时候应该给予支持,什么时候应该放手。支持多了会不会阻碍孩子的独立?放手会不会让孩子摔得太狠?这都不可避免地会使双方产生矛盾的情感。

其次,父母和子女双方都在进行“有策略的自我暴露”。

向他人暴露自己的私人信息,让他人了解自己,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真心话”,在心理学里叫做自我暴露。在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中,很多时候因为特定的目的,双方都没有进行充分的自我暴露,这被称为“有策略的暴露”,主要体现为隐瞒信息、有选择性地透露信息或者传递错误的信息。这种“有策略的暴露”也会导致沟通变得不顺畅:比如你明明学习压力非常大,却对父母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说自己每天都很轻松,这会导致你觉得父母根本不能理解你的辛苦,但却忘了你并没有告诉他们你的真实生活。

最后,子女和父母之间缺乏对彼此的信任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我们每个人都习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因而总会对他人产生偏见。从父母的角度来说,他们会习惯于用过去的眼光看待我们。父母跟不上我们变化的脚步,一个新的孩子与他们旧有的认知发生了冲突,加上沟通不充分,他们会难以理解成长以后的孩子的新的行为表现。与此同时,我们对父母的观点也是充满偏见的。我们也会在缺乏证据和验证的情况下,武断地认为自己接受的一些新观点无法被父母接受,我们做出的解释也将绝对无法被他们理解。

想要与父母沟通顺畅,可以这么做

1. 糖衣炮弹:把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都包装起来。

父母比我们多活了几十年,通常都会因为自己的人生经验丰富而不愿意听别人的劝告。更何况是比自己小了二三十岁的后辈(想象一下一个小学生跑出来对你说,叔叔/阿姨/哥哥/姐姐,我来教你一些人生道理,你是不是很想抽他)。

想要与父母沟通,就先要让父母愿意与你沟通。这个时候,你需要做的,就是把你想要表达的内容包装起来,吸引你的父母来听。一种比较简单的做法,就是先把父母夸一顿,例如您的人生经验丰富,对我帮助很大云云,然后在告诉他们,“美中不足的是”,说出你的真实想法。

2. 身份对等:不要让父母把你当成一个小孩,需要与父母建立一个相对平等的地位。

还是举小学生的例子,谁都很难做到跟一个小自己二三十岁的后辈完全平等地交流。除非你在某方面让父母信服,让父母明白你是一个大人,有自己正确和独立的思考。这需要在平时多下功夫,多与父母聊天,和他们聊他们关心的话题,多阐释自己的观点;并且在任何可能的机会展示自己靠能力取得的成绩,让他们对你感到信任和自豪。

做好这两点,父母就很好说话了,也会渐渐尊重你各方面的选择。

猜你喜欢

王猛尼娜子女
Holism in Education
Tomb-sweeping Day
隐形人
隐形人
王猛仁作品
命悬一线
胸怀宽广才能走好官场路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王猛:“岁中五迁”的传奇宰相
挑战“潜规则”,世界名模勇当杀猪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