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学习社区中社会性交互的研究现状与启示*
2018-06-30于乐
于 乐
(江南大学 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江苏 无锡 214122)
一、引言
2017年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落实与加快建设教育信息化的政策,相关机构应积极推动“互联网+教育”这一改革创新理念,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1]文件中明确提出,通过网络学习空间的构建,形成线下学习与线上学习相融合的学习新模式。网络学习社区作为开展线上学习的重要环境,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在网络学习社区中,社会性交互对学习者学习的影响与作用已经得到一定的论证,认为只有通过交互,学习者才可以完成与学习资源的个性交互、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的交流沟通,促进学习者的社会化进程。[2]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的论述,认为学习就是通过交流协作完成交互的过程,这种交互存在于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社会之间。[3]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直接传授习得的,而是通过与其他传授者、学习者的协作与帮助,利用一定的学习资源,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所以说交互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下面就目前国内对网络学习社区中的社会性交互研究现状加以综述。
二、网络学习社区研究统计
笔者通过CNKI学术趋势中对 “网络学习社区”一词进行了检索,检索的时间始于1997年,截至2016年。从图1中的折线图我们发现,网络学习社区方面的相关研究从2002年开始,其学术关注度呈现上升态势,从2009年开始基本处于较高的关注水平,其中在2011年期间达到顶峰,在2015年之后网络学习社区的关注度又再次回升。
图1 “网络学习社区”一词学术趋势图
鉴于中国知网 (CNKI)收录文献的全面性与权威性,笔者以教育技术领域的7本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7-2018年)来源期刊为搜索范围,以“网络学习社区”作为研究搜索的关键词,共获得106篇相关文献。笔者通过对106篇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见图2)的分析发现,对网络学习社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学习社区本身(53次)、学习过程(47次)、学习活动的设计(26次)几个方面,社会性交互作为关键词在文献中则出现7次。
图2 “网络学习社区”关键词共现网络
从以上一系列数据分析来看,国内关于网络学习社区的研讨呈现一个平稳中发展态势,相对来说处于较高的关注度,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网络学习社区本身,如概念内涵界定、功能组成、平台搭建等等;在针对学习者的研究方面主要关注学习活动与学习过程的设计,如模型构建、策略等等。在社会性交互方面的关注度相对不足,有待进一步探究。下面就网络学习社区中的社会性交互的内涵、要素以及主要的研究内容作进一步综述。
三、网络学习社区中社会性交互研究现状
1.社会性交互的内涵
上世纪末,加拿大人Tony Bates首次提出了社会性交互的概念,将社会性交互定义为“学习者与教师、其他学习者针对学习问题的交互”,并且依据交互规模的大小,把交互划分成个别化交互和社会性交互两种类型。[4]其中个别化交互是对独立个体而言的,是没有其他学习者参与的,存在于学习者和学习资源之间;而社会性交互是群体化的活动,是发生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对象之间针对学习任务的互动交流。美国人穆尔将远程学习中的社会性交互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主要区别是角色的划分——师生之间的交互、生生之间的交互、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交互。[5]
我国比较有认同度的界定,是学者陈丽在融合穆尔和Bates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远程学习领域中的交互类型区分为个性交互、替代交互以及社会交互三种。[6]陈丽更加注重交互角色与交互功能的划分与界定,只有当真实行为发生时,社会性交互才产生。
虽然不同专家学者对社会性交互的表述与界定不一,但是我们可以一致发现,绝大部分学者都觉得,社会性交互是在不同角色(人、资源)之间、需要共同参与才能发生的行为。
2.社会性交互的要素
对于参与到网络学习社区中的人来说,通常的参与者要么是具有共同爱好兴趣、关注同一领域的学习者,要么是需要利用该环境完成教师教学任务的普通学生,这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与教师辅助教学提供了线上的场所。
通过学习社区中形式丰富的交互方式,学习者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与其他学习者讨论遇到的困惑或难题,在共同交流与碰撞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还可以利用网络缩短远程教育中的物理距离,将不曾相识或无法开展线下讨论的人联系在一起;[7]同时,可以借助合作学习这一途径来克服单独学习的缺陷,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水平和改进学习效率的效果。这一切发生的前提,一般来说应该包含4个要素:[8]
(1)交互的主体
交互是在双方共同作用下才会发生的行为,可以是学习者、教师和学习资源。而参与社会性交互的主体可以是学习者个人,也可以是多个学习者所组成的学习共同体。
(2)交互的目的
网络学习中,不管是自发参加的,还是被召集来的,发生社会性交互都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在网络学习社区中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利用交互这一方式,完成学习的目标,提升学习绩效。
(3)交互的效果
交互是一个过程性的动态行为,所形成的结果往往是一个复杂与密集的关系型社交网络,这些网络中包含的数据表明了这些交互将某些学习者联系在一起,形成学习共同体。一方的交互行为可能会影响到学习共同体中其他学习者学习行为的发生,并且影响学习气氛,会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
(4)交互的载体
信息化时代,社交媒体与平台有很多种,也为开展社会性交互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例如教学平台、社交软件等等。一般来说,这些交互媒介和载体都是相对熟悉或掌握的,并且功能性要满足他们的使用需求。
3.社会性交互的研究内容
通过对国内学者关于在线学习中社会性交互研究进行关键词的网络化分析(见图3),可以将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分为三种类别:交互模式、学习理论可以归结为交互模型与结构的研究;远程学习者、个别化归结为交互的分类与对象的研究;学习过程、异步交互、教学交互等关键词则归类为交互活动设计方面的研究。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对近年来社会性交互的研究内容进行阐述。
图3 “社会性交互”关键词共现网络
(1)交互模型与结构研究
关于远程交互模型的提出,北师大陈丽教授的研究在我国有较大的推广价值与接受度,众多学者的研究理论基础大多以陈丽教授的研究为参考。她借鉴了Lauillard构建的学习过程会话模型,在它的基础上创建了针对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陈丽教授认为交互可以分为操作层面的交互、信息层面的交互以及概念层面的交互,并对三种交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探讨。[9]朱珂利用陈丽所提出的三种交互,对网络学习空间中的学习者交互情况构建了三维模型,并对三维模型的各个度量指标进行了定义与描述,用于对学习者交互情况的预测与分析。[10]刘英杰则重点探究了情感这一因素对远程交互的影响和效果,并将“情感交互”这一理念贯穿到陈丽的“远程教学交互层次塔”,丰富了交互的内容,从而形成了关注情感交互的“远程教学情感交互层次塔”。[11]屈静则是在分析了国外的交互分析模型的基础上,以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与弗兰德斯的互动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重构了交互分析模型,来评价网络学习中的交互质量。[12]
目前国内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利用国外相对成形的研究,或者是从不同视角对原有的模型进行修改,鲜有对已有的交互理论模型进行总结和重构,从而导致没有本土化的研究来指导网络学习活动的交互设计。另外,对于交互活动中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没有针对不同交互对象之间交互模型的研究。
(2)交互的分类与对象研究
前文提到,在穆尔的研究中,网络学习中的交互有学习者与资源之间的交互、生生之间的交互和师生之间的交互。[13]在国内的远程教育中,陈丽将穆尔对前者的交互界定为个性化交互,社会性交互主要是指后两者不同信息发起者角色之间的交互,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利用媒介实现的交互行为。本文以陈丽的研究结果为参照对生生之间的交互以及师生之间的交互进行述评。
①生生交互的研究
曹良亮发现,在远程学习的异步交互活动中,学习者对任课教师安排设计的交互任务和活动以 “观望”的姿态来对待,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不利于交互的发生。他们在对学习者观望原因的分析总结中,构建了三维模型,来指导远程学习中的教学交互设计,从而提高学习者的交互水平。[14]李远航、王子平则是利用社群图来分析Moodle平台上研究生学习的网络课程,将19位学习者的交互风格划分为积极、消极和孤独者三种,分析了生生交互的类型。[15]秦瑾若、傅钢善则是针对当下最热门的MOOC学习,发现生生交互中存在参与讨论积极性不高、总是某几个学习者的讨论、交互程度比较浅层等问题,提出了构建学习共同体、发挥核心参与者的引导组织作用等措施。[16]
从目前国内针对生生交互的研究内容来看,生生交互的研究目前关注点主要停留在学生类型的划分以及原因挖掘上,而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寻找一种有效的交互模式,指导学生之间交互活动的设计与发生。同时,配以全新的评价机制,从而激发学习者的交互动机,改善交互存在的困境,最终增强学习质量与水准。
②师生交互的研究
就笔者对生生交互的研究文献数量来看,目前国内对师生之间的交互研究比较缺乏,可参考的文献有限。李良研究中发现,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远程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利用课堂组织教学的经验,却没有远程教学的理论基础作为指导与引领,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导致师生交互存在瓶颈;[17]黄勇、牟艳娜则针对在线学习中学习者主动性较差的教学问题,提出了教师针对每位学生的个别交互式的教学实践模式,其强调“一对一”,即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逐一回复与解决,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给予反馈,但缺乏对交互效果的数据统计。[18]李建生等人认为,网络学习社区中教师的参与程度,会对学生的交互次数和交互内容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参与度越高,学生的交互愈加频繁。从而验证了教师在网络学习中的作用。[19]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与交互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显著。从现有研究来看,关于师生交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的参与程度与经验方面,但是师生之间的交互行为类型的评估研究数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3)交互活动的设计研究
张雪云在探讨网络教育中,剖析了哪些因素会对知识建构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搭建了促进知识建构的网络交互活动设计框架和原则,并且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跟踪研究,并以此来指导交互活动的设计;[20]曹良亮的研究也是对影响在线交互效果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对需要利用的交互媒介、载体的特性进行分析后,提出了四阶段模型,来指导交互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华东师大硕士研究生徐颖则是从国内现阶段最为火热的交互式学习平台入手,比较异同,总结优势,从交互形式、评价等方面重点讨论了交互活动的设计。[21]从目前对交互活动的研究来看,研究者多从比较成熟的学习平台着手,重点比较各平台之间的优劣,总结共性;另外根据影响交互活动的因素,构建指导原则与策略,来为交互活动设计提供参考。
从前文的论述中笔者发现,国内网络学习社区中社会性交互的研究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如社会性交互的内涵、理论基础、原理等,并且对指导社会性交互的模型结构、交互活动的参与者以及交互活动设计进行讨论与分析。大数据时代,国内的一些学者借助于新兴技术来探究网络学习中的社会性交互情况,例如戴心来等人通过对Moodle平台讨论板块中的交互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利用学习分析技术来归纳区分学习者的学习类型,从而根据他们的不同认知特点,设计教学干预与措施,以此来改进学习者的交互行为。[22]这种技术的出现,为社会性交互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支持。[23]
四、促进网络学习社区中社会性交互的启示
从目前现有社会性交互的研究来看,如何增强远程教育中社会性交互的质量已经成为研究者讨论的重点,也是所有研究最终期待达成的目标。
1.关注交互主体
在网络学习中,参与社会交互的主体主要包括学习者与教师,二者都具有交互组织者与参与者的双重身份属性。教师需要发挥自身优势,精心设计交互活动,引导学习者开展深层次的讨论。同时参与到学生的交互行为中去,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对于学习者而言,要充分发掘核心参与者。核心参与者一般是在学习社区中比较活跃、参与性较高的人员,他们在群体中具有较高的示范性与引领性,可以通过发现学习者中的“领袖”,组织学习者积极参与互动。
2.优化交互环境
交互环境主要是指网络学习社区的功能能够给参与者带来良好的交互体验。从技术上来说,平台能够支持交互功能、搜索功能、管理功能等,以便于加强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联系,创设交互路径;从美学体验上来说,环境构建应该能够拥有良好的界面设计等,激发参与欲望,形成良好的交互情绪与感受。这就需要研究者能够创建开发出质量上佳的在线交互平台。
3.挖掘交互数据
学习分析技术就是能够利用先进的数据搜集与分析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与评价。在学习社区中,学习者的所有学习行为和使用过程都会产生大量的原始数据,这些数据经过科学的处理,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在线学习行为等等。可以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处理后的数据结果,作为社会性交互设计的参考,还可以监控、干预学习者的学习行为。
五、小结
伴随着“互联网+教育”这一国家政策的号召与基层响应、远程教育的迅速发展,国内对网络学习中的交互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但是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它们大多数属于论述型的理论研究,缺乏实证研究。部分实证研究所借鉴国外的研究思路与理念,缺少本土化的“落地”与“改进”,是否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是否适合我国的国民特点,是比较客观的问题。大数据时代,学习分析技术在教育技术行业中引起了广泛关注与热议,为网络学习中的交互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技术支撑,国内这方面利用学习者的学习数据进行交互分析尚需要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也是未来发展与努力的方向。
[1]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2017-01-1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19/content_5161341.htm.
[2]陈丽,仝艳蕊.远程学习中社会性交互策略和方法[J].中国远程教育,2006(8):14-17.
[3]严蓉蓉.网络学习社区中社会性交互分析及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07.
[4]陈丽.远程学习中的信息交互活动与学生信息交互网络[J].中国远程教育,2004(9):15-19.
[5][13]姚芳芳.现代远程教育中基于网络的社会性交互环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9.
[6]曹良亮,陈丽.远程学习者异步交互的行为方式和特点[J].中国远程教育,2006(1):15-19.
[7]张信和,吴迪.网络远程教学中社会性交互的设计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13(1):33-35.
[8]严琴琴.学习分析视角下的在线学习社会交互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9]陈丽.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J].中国远程教育,2004(5):24-28.
[10]朱珂.网络学习空间中学习者交互分析模型及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5):43-48.
[11]刘英杰,杨雪,马捷.远程学习的情感与认知交互层次塔模型的建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8(6):23-25.
[12]屈静.网络学习中社会性交互理论模型的分析与重构[J].当代继续教育,2015(6):34-38.
[14]曹良亮,陈丽.异步交互中学习者观望原因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6(3):22-25,78-79.
[15]李远航,王子平.社会学视角下的虚拟学习社区中社会性交互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9):75-77.
[16]秦瑾若,傅钢善.MOOC课程讨论区中的社会性交互研究——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5):20-24.
[17]李良.突破在线教学瓶颈 促进学生社会性交互[J].中国远程教育,2011(11):47-50.
[18]黄勇,牟艳娜.以师生个别交互式学习活动为中心的网络教学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54-57.
[19]李建生,张红玉.网络学习社区的社会性交互研究——教师参与程度和交互模式对社会性交互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13(2):36-41.
[20]张雪云.基于知识建构的网络课程交互活动设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21]徐颖.移动MOOCs学习活动交互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6.
[22]戴心来,王丽红,崔春阳,李玉斌.基于学习分析的虚拟学习社区社会性交互研究 [J].电化教育研究,2015(12):59-64.
[23]王妍.虚拟学习社区中社会性交互研究现状及启示[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7(Z3):16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