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目标中心战的自适应装备保障指挥方式研究

2018-06-30李雄韩战宁樊延平赵晓东

指挥与控制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分队装备协同

李雄 韩战宁 樊延平 赵晓东

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成为了新的战争形式.从目标选择的角度看,敌方作战体系规模庞大,各要素之间深度互联,结构复杂[1].针对这种新的军事需求,以目标为中心、基于信息系统开展作战的新型战法—目标中心战应运而生.目标中心战是体系作战思想指导下的战役战法[2].指挥方式是装备保障指挥员和指挥机构实施指挥活动的具体方式,影响着装备保障指挥的效率和质量,决定着装备保障行动的效果和效益.目标中心战中,战场进程明显加快,装备保障态势急剧变化,对有效应用装备保障力量体系实现动态、精确、高效的装备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3],与之相适应,装备保障指挥必须能够创新指挥方式,提高装备保障指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此,本文以灵活变化的目标中心战装备保障任务需求为牵引,提出自适应的装备保障指挥方式,研究自适应装备保障指挥方式的形态、特征和运行过程,为提高目标中心战装备保障指挥效益提供理论参考.

1 内涵分析

面向目标中心战的自适应装备保障指挥,是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目标中心战装备保障需要,力求实现快速灵活的互相协调和自主调控的装备保障指挥方式.它要求以信息系统为支撑,通过同步理解作战意图和感知战场态势,在上级装备保障指挥机构的集中指挥下,按照一定的装备保障规则进行自主指挥,实现装备保障指挥与装备保障需求变化相一致.

1.1 核心要义

面向目标中心战的自适应装备保障指挥方式,是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装备保障指挥新方式,其核心要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以目标打击需求为牵引,实现“目标中心”条件下的装备保障指挥.目标中心战,强调根据在体系中的作用选择打击目标,围绕目标组织筹划作战行动,基于目标毁伤效果决定作战进程.由此,“目标中心”条件下与非“目标中心”条件下装备保障指挥的根本差别,在于是否面向目标打击需求来组织实施装备保障指挥活动.面向目标中心战的自适应装备保障指挥,在决策上,围绕如何精选重点打击目标,统筹分配保障资源,合理明确保障任务,恰当确定保障力量部署;在行动上,按照“侦–控–打–评”的流程进行装备保障指挥控制,聚优保障力量,释放保障效能.

2)注重各保障力量之间的交互协作,实现同步感知战场态势和理解作战意图.面向目标中心战的自适应装备保障指挥,要求各装备保障力量之间,以目标打击信息为驱动,以目标毁伤评估结果和战场态势变化为依据,依托网络信息系统,开展交互共商、相互支援的装备保障行动,以多支装备保障力量的融合行动,实现对目标打击作战力量的高效保障.该部分功能的实现,一是强调构建实时共享的网络信息系统,达成情报互通、信息共享、密切协同、快速反应、精确保障之目的;二是强调建立高效的交互协作机制,调整和控制部队保障行动,实现保障行动的相互协调和打击效果的有效衔接,产生同步效应.

3)注重横向联通、整体联动,实现快速灵活的互相协调和自主调控的装备保障指挥.面向目标中心战的自适应装备保障指挥,实质上是以目标为中心组织情报侦察、指挥协同、装备抢救、效果评估,强调各保障“小单元”通过战场“大网络”实现横向间的“无缝”连接,强调上下级之间以及各保障系统之间行动的实时协同.实现这一功能,要求对以目标信息为中心的装备保障态势信息进行判读、分析、综合与管理,制定装备保障指挥控制计划;依据该计划,组织实施对目标打击行动的自主式精确保障;对装备保障态势信息实现有效的偏差分析和决策追踪,动态修正装备保障行动方案,组织保障力量展开新一轮保障行动.

1.2 主要特征

自适应装备保障指挥区别于传统装备保障指挥的根本标志,是能够适应急剧变化的装备保障态势,各指挥实体能够依据规则实时交互、自主协同,彼此适应,共同对装备保障态势作出满意的响应.面向目标中心战的自适应装备保障指挥,主要特征体现在:一是动态性,在不确定的任务、环境等外界条件下,动态调用保障资源,形成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保障能力的保障实体,实现整个作战区域内诸要素的一体联动;二是自主性,既可根据预先指令组织计划协同,也可在宏观控制下按行动规则组织随机协同,以目标态势为中心自主驱动保障行动;三是涌现性,可突破层级之间的限制,形成连通性、耦合性强的装备保障网络,使微观实体行为涌现出宏观的整体表现,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4].

1.3 基本形态

根据自适应装备保障指挥的概念和基本特征,面向目标中心战的自适应装备保障指挥的基本形态可描述为如图1所示的结构.

对面向目标中心战的自适应装备保障指挥基本形态的理解,应重点把握以下3个方面:

1)适应不同目标打击的装备保障需求变化.目标中心战在作战组织指挥上具有目标主导、择要精打、效果控制等特点[5].面向目标中心战的自适应装备保障指挥,以目标为中心,聚焦目标打击行动,主动调整装备保障指挥力量结构、功能和运行方式,实现精确、高效、有针对性的装备保障行动.

2)集中指挥与自适应的有机统一.在装备保障分队层面,以目标打击行动的装备保障需求为牵引,在上级装备保障指挥机构的授权下,主动开展自适应的装备保障指挥;在战术部队装备保障指挥所层面,主要采用集中指挥方式,实施对各装备保障分队自适应指挥的直接指挥和选择式干预,确保装备保障分队的自适应指挥能够与整体指挥目标相一致.

3)依托信息网络,广泛开展并行决策和自主协同.战术部队装备保障指挥所与分队装备保障指挥组之间依托网络实现了信息实时共享、态势共同感知,围绕一线的装备保障任务需求,上下级装备保障指挥机构之间、分队装备保障指挥机构之间的并行决策成为常态.同时,分队装备保障指挥机构之间,在共同理解作战意图和共同感知装备保障态势的基础上,主动开展依托网络的指挥协同,面向任务建立自主协同关系[6],优化装备保障力量运用和装备保障资源配置,将成为满足目标中心战装备保障任务的必由之路.

2 运行机理

信息化作战已成为体系与体系的综合对抗,传统基于还原论的牛顿科学体系已无法揭示信息化作战的复杂特性,需要我们从复杂性科学的角度来研究军事指挥等问题[7].自适应主体是复杂自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CAS)理论中的重要概念[8−9].用CAS的观点,可概括诸如人类社会中军事组织等复杂系统的一般性特征.在CAS中,其成员即自适应主体[10−11].在自适应装备保障指挥体系中,自适应主体即装备保障指挥员和指挥机构.自适应装备保障指挥体系的运行,涉及到各自适应主体相互间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整个体系的演变,包括新层次的产生、分化和多样性的出现,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出现的[12].因此,信息化条件下运用面向目标中心战的自适应装备保障指挥方式,遵循以下运行机理.

2.1 自主适应机理

从自适应指挥的运行机制看,目标中心战装备保障指挥运行的根本牵引是针对不同目标需求的作战行动.一旦作战行动发生调整变化,形成装备保障指挥运行的输入条件就会发生变化,进而引起装备保障指挥运行的改变.不同的目标打击需求,需要构建不同的作战力量体系并组织开展相应的作战行动,就会产生不同的装备保障任务需求.一旦装备保障任务需求发生改变,装备保障力量编组的要素与功能就会发生变化,相应的装备保障指挥功能及其指挥活动也会变化.自适应装备保障指挥就是要聚焦以目标为中心的作战行动,自主适应动态变化的装备保障态势和任务需求,自动调整装备保障指挥力量结构与功能,灵活实施装备保障指挥机构之间的协同和交互.从自适应指挥力量的结构和功能看,随着装备保障任务需求的变化,装备保障力量编组的要素、功能和规模发生变化,所要求的装备保障指挥机构的要素和功能也在发生变化,要求装备保障指挥机构编组能够适应调整变化的装备保障任务需求和装备保障力量编组运用要求,实现装备保障指挥功能与装备保障指挥任务相一致.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旦成为问题热点,不仅影响到一个企业、一个地方的产业,还会引发公众恐慌不满以及资本市场的波动。这方面教训不少,比如三聚氰胺、健美猪、速生鸡、草莓乙草胺、大葱替罪羊等。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核心任务是以农牧民增收为基本目标,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1]。

2.2 同步感知机理

共同理解装备保障意图,同步感知装备保障态势,是目标中心战自适应装备保障指挥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装备保障指挥信息能够依托网络实施全局实时共享.依托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使上下级装备保障指挥机构之间的纵向沟通和同级装备保障指挥机构之间的横向联通更加顺畅,改原有的“背靠背”为当前的“面对面”,各指挥机构之间能够围绕共同目标,同步理解,同步分析,同步决策,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装备保障力量的优势和专长,取得最佳的装备保障效益.

2.3 并行决策机理

从指挥决策形态看,在战术部队装备保障指挥所的授权下,实施依托网络的自主指挥和并行决策,是自适应装备保障指挥的主要特征.目标中心战要求装备保障指挥权限随装备保障任务需求变化适当分散.装备保障指挥权限越分散,分布式并行决策的需求就越强烈,装备保障指挥机构自适应、自组织、自协同的时机就越多.因此,在自适应装备保障指挥中,要尽可能做到集中指挥与分散指挥的协调统一,合理设定装备保障指挥授权的额度,确保分队装备保障指挥员能够依据动态实时的装备保障态势主动、灵活、协调、高效地指挥协同.

2.4 主动协同机理

从分队指挥机构间的横向协同看,装备保障分队指挥机构之间应能够围绕当前的任务需求,按照事先指定的行动规则和协同要求,按照地位平等的原则,实施主动协同.在传统的协同方式上,往往会按照各装备保障分队的保障任务,区分装备保障指挥协同的主体和配角.而在目标中心战中,由于装备保障任务需求急剧变化,装备保障行动的联合性和融合性大大增强,装备保障分队之间的主次定位非常模糊,并且更加强调装备保障分队指挥机构之间信息感知协同、决策协同、计划协同和控制协同,装备保障分队指挥机构之间的默契程度大大提升.

3 运行过程

面向目标中心战的自适应装备保障指挥方式的运行过程如图2所示.在自适应装备保障指挥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强调一定授权条件下的双层分工协作,即在装备保障指挥机关授权范围内,装备保障分队可以针对随时变化的装备保障需求,自主适应装备保障需求变化,开展具体装备保障行动的筹划、控制和评估.另一方面,依托信息网络实现了指挥活动的同步、交互与联合,包括各级装备保障指挥机构、装备保障分队之间的同步作业、交互决策和联合决策.

3.1 态势感知

在实施目标中心战的过程中,随着目标体系中节点损坏数量的增加和目标体系完整性的降低,打击目标选择、打击力量使用、打击强度变换等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与此相适应,面向目标中心战的自适应装备保障指挥,需要实时感知这种快速变化的态势情况,并分析态势状况,而后做出灵活反应,增强装备保障的时效性、针对性与准确性.其基本特征是对态势的同步分析、共商研判.即在态势感知环节,围绕快速变化的目标打击行动装备保障需求,以指挥信息系统为支撑,广泛开展装备保障指挥所与装备保障分队之间的同步分析和共商研判,准确把握目标中心战装备保障需求变化规律和装备保障重难点,为定下装备保障决心提供依据.

3.2 方案筹划

装备保障指挥所与装备保障分队之间按照一定授权规则的分工协作模式运行,装备保障指挥所主要是根据装备保障需求的变化,负责装备保障整体决心方案的筹划计划;装备保障分队则是围绕当前的装备保障需求,负责本级装备保障决心方案的筹划计划,并做好与上层指挥所决心方案的整体协调.其基本特征是决策者和各并行作业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上下一体、多方参与的、实时交互的决策优势,确保装备保障决心方案与装备态势相一致,实现各参与方案筹划的部门实时共享方案拟制进展与态势信息,解决制定协同作战方案时的效率问题以及不同保障力量行动间协调问题[13].

3.3 控制协调

装备保障控制协调是为完成装备保障任务,决策实体对相关保障活动参与人员以及装备保障资源平台进行控制、调度和运用,形成与任务执行过程相适应的结构关系[14].主要包括装备保障指挥所的控

制协调和装备保障分队的控制协调,它们之间的控制协调目标具有明显的差异.装备保障指挥所不再全程直接控制下级装备保障分队的筹划决策和行动方案,而是仅在必要时对下级装备保障指挥进行适当的干预,如下层装备保障指挥决心与整体保障决心明显偏离、上层装备保障指挥所赋予下层装备保障指挥组新的任务、或装备保障力量编组需要调整.下层装备保障指挥组直接对所属装备保障力量进行实时控制和动态协调,同时围绕保障目标加强与同层次装备保障指挥组的横向协调.其基本特征是统分结合,突出自主.统分结合,就是指在全局上装备保障指挥控制协调的整体统一和局部上装备保障指挥控制协调的分立,即在一定的授权规则下,下层装备保障指挥组在上层装备保障指挥所的统一协调下,各自独立地开展本级装备保障行动的协调控制.突出自主,主要是下层装备保障指挥组,在上层装备保障指挥所的授权下,面向装备保障任务需求,突出下层装备保障指挥组的自组织、自适应能力,做好装备保障行动的动态调控和实时协同.

3.4 效果评估

以目标毁伤效果调控目标打击行动是目标中心战控制作战进程的基本依据.目标中心战中,对目标打击后实时开展效果评估,体现了基于效果作战的思想[15].就装备保障而言,实施自适应装备保障指挥方式,组织效果评估需要对装备保障的效果和目标打击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包括装备保障指挥所对整体装备保障行动和目标打击效果的评估、装备保障分队对自身装备保障行动的评估两个方面.其基本特征是联合一体,结果反馈.即要充分发挥装备保障指挥所和装备保障分队各自的评估优势,实现围绕装备保障需求的联合评估;同时,要适应目标中心战的“效果调控”作战要求,强化装备保障效果评估结果对装备保障行动的反馈作用,形成“需求–方案–行动–评估”的闭环指挥链路.

4 结论

本文针对信息化条件下目标中心战的特点,提出了自适应装备保障指挥方式的概念与特征、基本形态及其运行机理与过程,为自适应装备保障指挥系统建设提供了参考,为聚焦目标行动筹划和运用装备保障力量提供了支撑.由于目标中心战中作战体系以及装备保障体系运行的复杂性,自适应装备保障指挥规则作为指挥系统建设及力量运用的重点研究内容,将成为自适应装备保障指挥方式的关键.未来应以自适应指挥规则建立为核心,继续深化面向目标中心战的自适应装备保障指挥体系研究.此外,需开展面向目标中心战的自适应装备保障指挥先期概念演示验证,以仿真实验为主,结合实兵实装演习试验,推演自适应装备保障指挥运行机理及运行过程,并进一步搭建技术演示平台,形成实际战斗力的“孵化器”.

1 朱承,江小平,肖开明,等.基于动态多重网络的目标体系建模与分析[J].指挥与控制学报,2016,2(4):296−301.

2 王海元,李恒锐,苏兵,等.基于指挥信息系统的目标中心战指挥流程探析[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军事科学版),2015,15(1):53−55.

3 韩战宁,李雄,樊延平.目标中心战装备保障一体化动态模块编组研究[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17,31(3):12−16.

4 李雄,蒲玮.自适应网络化装备保障模式研究[J].陆军军官学院学报,2017,37(1):38−42.

5 魏侃,吴瀚.目标中心战组织指挥特点分析[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军事科学版),2014,15(3):70−72.

6 郭宏志,田卫萍,高英武.面向任务的战术行动自主协同关系模型[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5,40(3):170−174.

7 胡晓峰,贺筱媛,饶德虎,等.基于复杂网络的体系作战指挥与协同机理分析方法研究[J].指挥与控制学报,2015,1(1):5−13.

8 HOLLAND J H.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M].周晓牧,韩晖,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1−14.

9 YE D,ZHANG M,SUTUANTO D.Self-adaptation-based dynamic coalition formation in a distributed agent network:a mechanism and a brief survey[J].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2013,24(5):1042−1051.

10 TIBOR B,JONKER C M,JAN T.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adaptive agents:an integrative modeling approach[J].Advances in Complex Systems,2007,10(3):335−357.

11 KOTA,GIBBINS N M,JENNINGS N R.Self-organising agent organizations[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nomous Agents and Multi-Agent Systems,2009:797−804.

12 李雄.基于Agent的作战建模[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31−32.

13 王纪震,倪明.作战方案协同拟制技术[J].现代电子工程,2014,12(3):27−19.

14 张守玉,张炜.战术层次装备保障指挥控制组织优化[J].装备学院学报,2016,27(1):36−42.

15 汪民乐,邓昌,范阳涛.常规导弹对系统目标毁伤效果评估方法研究[J].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0(1):55−59.

猜你喜欢

分队装备协同
哪些装备为太空之旅护航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港警新装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新编制下陆军信息通信分队保障能力评估模型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一辆东风EQ2102N型汽车空调不制冷故障诊断
京津冀协同发展
在上饶集中营女生分队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