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春市探索粮食生产规模化、专业化之路

2018-06-29张勇宣腾宜春市农业局

江西农业 2018年10期
关键词:宜春市宜春全市

文|张勇 宣腾(宜春市农业局)

优化结构 提升效益

近年来,宜春市按照“稳粮优供增效”的总要求,稳步推进粮食生产,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超955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85亿斤以上,粮食省长责任制考核成绩稳定在全省前列。

保安全。坚守底线意识,狠抓粮食生产。一是坚守稳产目标。宜春市规划布局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每年开展春耕调查,连续十三年下发生产指导意见并下达年度粮食生产面积指导性计划,召开专题会议布置粮食生产。宜春自2012年粮食总产突破82亿斤,之后连续6年超80亿斤,近4年更是稳定在85亿斤以上,牢牢稳住了粮食主产区地位。二是强化政策扶持。始终将宣传贯彻强农惠农政策作为引导粮食生产的重要抓手。2017年,共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和政策宣讲班199期,培训农民24610人次;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资金7.15亿元,获得产粮大县奖励资金2.45亿元。设立宜春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引导基金70亿元,用于扶持现代农业发展,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6000万元,用于扶持高标准农田区内的土地流转、设施农业建设和新型经营主体贴息。三是加强督查考核。抓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将其列入县(市、区)科学发展考核和农业农村考核,市政府在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督查,确保粮食生产播种面积和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优质量。突出质量兴农,提升粮食质量。一是品种优良化。2017年共展示推广水稻新品种107个,推介主导品种18个,全市粮食品种年更换率超20%,良种科技贡献率超45%,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水稻效益明显提升。二是生产绿色化。深入推进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利用,有机肥、绿肥种植等实用技术应用,全面提升耕地质量。2017年全市推广水稻测土配方施肥700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36%,防治农作物病虫害面积5100万亩(次),宜春连续五年获评全省耕地保护成效显著设区市。三是装备设施化。充分利用县级农业示范园(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统筹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和产业扶贫工程等平台,提升设施装备化水平。全市水稻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75%,水稻机耕率达95.6%,机插率达30%,全市机耕面积达到822万亩,农机总动力达369万千瓦。

增效益。坚持做大总量、做优结构,重点在延链、补链、壮链上下功夫。一是规模增效。深化“三权”分置,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市流转土地268.46万亩,流转率达42.8%,用于发展粮食规模生产的占60%。全市有种粮面积超百亩大户2571户,超千亩124户;涌现全国十佳农民、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雷应国、罗荣华等一批种粮大户、农机大户。二是特色增效。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绿色有机、富硒等特色产业发展。建成绿色大米生产基地100万亩以上,有机大米生产基地10万亩以上,富硒大米生产基地6万亩以上,万载县丁家源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成为首批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三是融合增效。以培育龙头企业为抓手,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粮食产业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397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有119家粮食加工企业,高安粮食产业集聚综合型融合项目获农业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

强品牌。走品牌强农之路,着力提升宜春粮食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抓创建。狠抓区域公共品牌和以“三品一标”为主体的自主品牌创建。拥有“宜春大米”“高安大米”“奉新大米”等11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高安大米荣获“2017年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绿色有机大米产品认证数163个,培育了天工大米、金莱特大米、大观楼腐竹、春丝面条、子龙冻米糖等19个中国弛名商标。二是重宣传。以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为契机,大力宣传绿色优质农产品。2017年“状元洲”“金特莱”牌2个富硒大米品牌成功入选国家品牌计划,在央视《新闻联播》前播出,宜春富硒大米享誉全国。三是促营销。多次组织粮食生产企业参加上海和广东等展销会,“金特莱”贵妃香米、“隆平有机”香米、“雷应国”生态富硒米、“泉润香”富硒大米等大米产品多次荣获“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农产品金奖。2017年4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举办了绿色有机产品展示推介会,达成投资合作意向项目27个,现场签约项目16个,其中与粮食有关项目5个,涉及合同资金20亿元。

猜你喜欢

宜春市宜春全市
宜春市臭氧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四月轻语
宜春两条高速公路2019年底前将开工建设
宜春
江西省宜春市老年大学校歌
宜春市油茶科技推广成效与经验
江西省宜春市粮食局 抓住“退城进郊”机遇 提升粮仓新建改造管理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