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海洋牧场构建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
2018-06-29
推荐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成果简介
针对海洋牧场定义模糊、缺乏建设标准等问题,出版专著并制定了海洋牧场系列标准,理念引领了海洋牧场建设;针对近海海草(藻)床受损、产卵场消失等生态系统荒漠化的突出问题,创新了生境构建关键设施与技术,实现了海洋牧场生境从局部修复到系统构建的跨越;针对牧场自然种群补充不足亟待人工修复等关键问题,突破了关键物种扩繁和资源修复技术,实现了生物资源从生产型修复到生态型修复的跨越;针对牧场资源生物修复效果难以评价、环境监测和风险预警预报技术亟待建立等关键问题,突破了牧场生境监测、评价和预警预报技术,实现了资源环境从单一监测评价到综合预警预报的跨越。应用示范结果表明,海洋牧场生境显著改善,生态系统更趋稳定,海洋牧场核心区多保持在一类水质,经济生物种类增加 29%—46%,资源量增加 2 倍以上,实现了企业发展与渔民收入同步提升,海域生态与产出效益同步改善。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推动了海洋渔业的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实现了山东半岛受损生境的有效改善和经济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引领了我国海洋牧场的建设和发展。创建了“科研院所 + 企业 + 合作社 + 渔户”相结合的“泽潭模式”,渔户平均年收入由 5 万元提高到 11 万元。近 3 年示范推广面积 45.6 万亩,经济效益 55.75 亿元。通过《人民日报》《中国科学报》,以及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走近科学”等节目专访和系列科普报告,向社会各界宣传了海洋牧场建设对海洋环境保护、资源修复的重要作用,提高了全民保护海洋、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的科学意识。
海洋生态牧场示意图
海洋牧场监测平台
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证书
专著《海洋牧场构建原理与实践》
鳗草修复效果(左图:开始修复时;右图:修复1 年后)
2016年8月12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海洋沙漠变牧场》
团队成员
杨红生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主要贡献:团队负责人,引领支撑海洋牧场新业态,构建海洋牧场安全保障技术体系。
王 清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在冰河消融的日子里,最先受益的是两岸的杨、柳、榆,在这个季节里,柳树的第一片叶子,羞答答地在树梢绽放,杨树则抢先开在树底,榆树却是在中间盛开!我敢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植物,可以像饮马河两岸的树木一样,以特有的方言,回报大河的哺育。
主要贡献:海洋牧场监测预警平台建设。
赵建民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主要贡献:海洋牧场监测预警平台建设。
周 毅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主要贡献:海洋牧场海藻(草)修复。
刘石林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主要贡献:海洋牧场生物资源养护。
林承刚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主要贡献:典型海洋牧场承载力评估、海洋牧场监测预警平台建设。
张立斌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主要贡献:海洋牧场生境资源修复关键设施研发、海洋牧场监测预警平台建设。
张 涛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主要贡献:海洋牧场建设系列标准制定、海洋牧场生物资源养护。
刘 辉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主要贡献:海洋牧场标记遥测技术。
孙丽娜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主要贡献:海洋牧场生物资源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