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行业型本科院校一流学科建设之“位”与“为”*

2018-06-29□李畅,蒋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一流学科院校

□李 畅,蒋 鑫

(1.浙江警察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2.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17)

学科建设是衡量一所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而一流学科建设更是“十三五”时期高校建设发展的重头和龙头工作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7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42所一流大学和137个一流学科,此举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都对未来高校学科建设给予了大力关注和支持。从学校层面来说,不同定位的高校在学科建设上也有着各自的发展轨迹。地方行业型本科院校作为地方省市高等教育的中间力量,在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形势下,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并突破瓶颈,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探索出一条符合其运行规律的一流学科建设道路,是该类学校全面提质升级过程中面临的重点和难点。

一、地方行业型本科院校一流学科建设定位

高校学科建设首先要厘清自身定位,关键是在科学的定位下明确学科发展方向。从学科门类分布这一横向定位上看,当前高校可分为综合性大学、多科型及单科型大学或院校;纵向从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分布及高校承担主要职责上看,可分为研究型高校和教学型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潘懋元先生也曾结合国际教育标准及我国高等教育实际情况对我国高等学校做过基本类型的划分:一是研究型大学,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二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即多科型大学或单科型学院;三是职业技术高校[1]。

以浙江省为例,参照《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分类评价管理改革办法(试行)》(浙教高教〔2016〕107号),选取浙江省8所典型地方行业型本科院校就其学科建设情况进行统计(数据统计截止到2017年11月,如表1)。

表1 浙江8所地方行业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情况统计表

纵观这些地方行业型本科院校,主要有两大类型:一部分是有着深厚历史根基的传统省属院校或省部共建院校,该类学校学科门类相对较齐全,学科建设水平相对成熟,以多科型为显,学科影响较广泛;另一部分是地方行业型本科院校,占较大比例,且多为21世纪初由专科升级为普通本科的新兴本科院校,学科较为单一,学科建设水平处于起步阶段。按上述分类标准,我们可将地方行业型本科院校分为多科型及单科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它们多以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为主,具有鲜明、稳定的行业办学特色,学科特点突出、服务面向集中,为所属行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大部分地方行业型本科院校的一流学科建设水平在省级一流阶段,学科类型总体偏向应用型、基础型,ESI前1%学科领域数总体不多但也有涉及,老牌行业型本科院校的硕士点或博士点建设较为成熟,但新兴地方行业型本科院校的硕士点建设刚刚起步甚至还处于空白期。

二、地方行业型本科院校一流学科建设之“位”——优势与困惑

(一)“位”的优势。

1.得天独厚的学科特色传统。浓厚的行业型特色无疑是地方行业型本科院校的办学优势,同时也是其一流学科建设优势。这种行业特色大部分伴随该类学校的长期发展,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学科传统和学科竞争力。其学科传统优势主要体现在地域条件优势(如浙江海洋大学)、历史文化优势(如南京晓庄学院)、行业传统优势(如地方警察院校)等。在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可以将这种学科传统发展为学科特色,进而做强做大,直接对接地方乃至国家的行业战略需求 ,引领地方行业发展,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学科品牌。

2.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社会需求是影响学科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地方行业型本科院校长期植根于社会行业的土壤,突出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与社会形成了契合关系。一方面,学校为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应用型、创新型行业领域人才,并为其提供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地方社会及企业又反哺学校,为学校提供学科发展互动平台,形成政府导向、行业部门参与、社会多方支持的学科发展环境。在这种行业需求和契合关系的基础上建设学科,可以考虑将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与学科成果带动行业发展结合起来,发挥与行业需求技术紧密相连的应用型学科优势,构建行业领域产学研结合的学科建设战略。

3.“双一流”环境下的政策支持。国务院颁发的“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的“双顶”目标并不局限于现列的“双一流”高校名单,而是明确到“许多大学”和“许多学科”,最终实现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的显著增加。而地方行业型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对壮大高等教育基本实力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重视该类学校的一流学科建设对我国实现“双一流”数量增加、实力提升以及推动更多国内高校跻身世界一流这一目标无疑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总体方案提出的动态管理也意味着“双一流”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地方行业型院校有竞争空间。

(二)“位”的困惑。

1.一流学科内涵式发展不明确,学科建设急于促成。在我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的趋势下,一些地方行业型本科院校在打造一流学科时,罔顾其总体的学科建设起步晚的现实状况,在与综合性或研究型高校的竞争中为求脱颖而出,在学校研究水平上实现重大突破,便盲目去追求学位点申报、尽善尽美的学科门类设置。然而,因其大学科和学科群观念较为淡薄,更有甚者在处理学科与专业的关系上将二者混为一谈,因此,容易出现抓重力对付申报与量化评估、轻学科内涵建设的情况。事实上,一流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无论是高水平学术梯队的形成,还是研究优势的显现,都需要较长时间的积淀,而不能一蹴而就。此外,学科与专业虽有一定的交叉融合性,但也有着本质区分,有其特定的发展规律。正如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题为《培养什么样的人、办什么样的大学》采访中总结谈到的:“‘双一流’身份不是固化的,要讲究建设效益。暂时没有进入的也不要气馁,动态管理就意味着机会,各学校要把精力集中放在改革发展中,不应把精力放在追逐名利上。”[2]因此,在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地方行业型本科院校不能只盯住评估的硬性指标,将获批的一流学科局限于某一领域,为了建设而建设,而是要下好一流学科这盘棋,合理调整学科结构,科学凝练出学科方向,架构好学科队伍梯队,注重学科研究成果,建设好、利用好学科平台,最终反哺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

2.一流学科梯队结构不合理,缺乏领军带头人物。尽管地方行业型本科院校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着力打造师资队伍,但总体都面临着学科梯队的种种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端领军人物匮乏。地方行业型高校近年来都重视人才引进,对师资要求都以“博士”学历为门槛,大量博士人才的引进为高校输送了新鲜血液,但短时间内却造成了初级、高级职称人员少,中级职称人员积压这种“两头小、中间大”的人才梯度情况。对于一流学科建设来说,具有学科带头能力的顶尖人物较为匮乏,一些地方行业型本科院校的学科带头人仍为专业带头人。二是整体师资基础较为薄弱。特别是很多升本时间不长的地方行业型本科院校,面临着学科、年龄、职称、学历和学缘结构各方面的不均衡问题,加上优秀的学科人才引进困难,会给整体师资队伍造成一定影响。三是学科团队作用不够凸显,单打独斗的局面依然存在,并且因研究平台的局限性、学科缺乏融合度等原因,给学科团队建设和团队攻坚带来了一定阻碍。

3.一流学科内部建制不成熟,学科建设抓手弱。部分地方行业型本科院校往往受人力、政策、经验的限制,在一流学科管理机制和各种关系上还没有完全理顺,事权不清,甚至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由科研管理部门统管着科研、学科、产学研等多方面内容,学科依托部门与学科管理部门之间缺乏科学高效的学科管理抓手。此外,学校层面的制度不够健全,导致学科评价考核机制与结果运用效果不明显,对一流学科的发展难免造成一定阻碍。

4.一流学科平台作用不明显,学科发展与科研平台缺乏联动。很多地方行业型本科院校的一流学科与科研平台之间还是各自为政的状态,在规划过程中缺乏联动机制。一是一流学科发展与科研平台在申报、建设、评估方面长期保持着各自独立的建制;二是地方行业型本科院校的一流学科往往按照一级学科来设立,在组织形态上较为独立,而科学研究平台往往是多个学科与部门的协同,有些是虚实相结合的架构;三是一些学校仅仅将科研平台的学术成果纳入一流学科评价结果中,而在建设过程中并没有有效发挥科研平台对学科团队建设、人才培养、产学研等方面的助推作用。

三、加强地方行业型本科院校一流学科内涵式建设——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一)有所“为”。

1.优化学科体系,做大做强特色。一是利用地方行业型本科院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行业特色。坚持学科品牌优先发展战略,在激烈的学科竞争中,根据时代发展和地方特色凝练出学科发展优势,进一步将特色学科转化为优势学科,抢占行业学科领域的制高点。二是加大培育新兴学科,寻找传统学科中的突破点。紧盯国家、地方、行业内的发展战略需求,打造地方和行业内新兴领域相关的交叉学科,将一流学科建设的眼光放远放大,在学科交叉、融合、重组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学科生长点,盘活学科发展资源。以温州医科大学的眼视光学为例,该学科方向就是在传统的眼科基础上,突破西方100多年的视光学历史,将本土眼科学科与国际视光学相结合,创生了“温州模式”的现代眼视光模式,并且与美国联合实施培养眼视光学博士,在行业领域内占据领先地位。三是凝练科学的一流学科方向。在凝练学科方向时首要考虑的是学科本身的特点、学科支撑和基础,一方面要做好充分的前期论证,结合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前沿与趋势,另一方面能够根据发展情况适时调整。四是注重学科影响,提升学科建设的话语权。相比学科排名的不确定性,学科影响更能说明一个学校学科的地位,而在所调查的几所地方行业型本科院校中,已有一些学科进入了ESI前1%,证明了地方行业型本科院校在提升一流学科影响力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在空间。五是重视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加强高质量学科人才培养力度。学位点本身承担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工作,研究生导师一般是学科及方向带头人、学科骨干成员,因此,加强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是学科内涵建设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对于一些新升本的地方行业型院校,学位点建设还处于萌芽时期,须发挥其引领作用来推动提升整个学科建设水平。

2.着力打造学科团队,培育学科领军人才。学科团队是铸造一流学科的动力之源,强大的学科必然要求打造高水平团队,而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相比,地方行业型本科院校在师资总量以及高端人才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或多或少的薄弱点,因此,在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更应该聚焦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培育人才,按“人人进学科”的思路,举全校之力开展学科建设。一是在现有学科队伍基础上加大师资培养力度,特别是注重学科团队中间力量和学科带头人的培育工作。二是在人才引进方面,注重引进人才的学科背景与学科现有方向及培育方向相结合,引进适当比例的学科领军人才。三是加强高质量学科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学术骨干作用,优化团队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提高学校对优秀团队认可度,培养学科团队攻坚能力。四是建立学科人才与科研人才的“旋转门”机制。“旋转门”机制起源于美国智库,原是一种政治机制,指个体在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之间自由流动,以实现角色转换,是一种人才流转机制,有利于打破体制壁垒和部门行业隔阂,最大限度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3]这一机制同样适用于地方行业型本科院校的学科人才队伍的发展,学科人才与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相互交流为一流学科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3.健全学科内部建制,强化学科建设抓手。与学校行政部门各自为政的状态不同,学科本身是可以跨专业、跨系部、跨部门的,而地方行业型本科院校经常遇到的困惑是内部的行政隶属问题,这种情况下学校首先要明确职能部门和依托部门的事权规范,设立专门的学科建设规划部门,并且根据学科情况通盘考虑全校资源。在此基础上把二级学院、系部研究所结合起来,将具体的学科建设事权放给依托部门,按照双一流动态评估评价机制,架构并实施关于学科建设体制机制,包括组织制度、计划制度、人才选拔制度、资源分配制度、执行制度、检查评估制度、激励制度等。所有这些内部建制的目的在于维护一流学科的生态发展,而不是为了管理而建学科。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对一流学科的评估不宜死板,一味坚持绝对的量化建设成果容易造成学科的僵化,重视质性评估与量化评估相结合,有利于挖掘学科和学科群的发展潜力。

4.建立一流学科与科研平台的联动机制,促进“学生、学术、学科”综合发展。地方行业型本科院校如果将学科和科研平台划界而治会花费很大的人力与物力,若能突破部门壁垒,在总体规划上将二者合力发展,创造学科与科研平台的联动机制,将实现学科建设的长期发展。一方面,科研平台可以作为多个学科的成果孵化机器,形成跨学科、学科群结合点,帮助学科培养团队提升攻坚能力,并可以成为学科创新和研究成果转化的媒介,扩大一流学科的影响。反过来,学科也可以作为科研平台的依托点,提供多方资源和理论研究基础,促进知识的增长。两者合二为一,不仅可以实现互惠共赢,还可以为学校本科专业发展、硕士点乃至博士点发展、人才培养、产学研一体提供支撑,最终实现促进整个学校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目的。这正是符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提到的“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精神。[4]

(二)有所“不为”。

1.学科资源的有限性。一流学科是以一级学科为架构的,而对于地方行业型本科院校来说,学科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既不能盲目地追求各个学科、一级学科下的二级三级学科以及各个学科方向的百花齐放,眉毛胡子一把抓,被动地追求大而全的学科发展道路,也不能将眼光停留在应急申报、验收上,还不能因定位模糊不清急于求成,将目光紧盯排名等面上指标,而忽略了内涵式发展。地方行业型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要在合理定位和现有基础上做好学科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有所侧重地发展学科重点领域和方向,从长计议、认真部署、扎实推进,这样才能使学科建设真正取得成效。

2.学科建设重心的过渡。正确处理学校与二级学院的关系,对地方行业型本科院校的学科健康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本身人力资源较为匮乏,如果按照传统的学校职能部门“一揽子”建设的方式必然导致一流学科固化。事实上,学科建设的重心应过渡到二级学院,“校院之间不仅仅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牛津大学就是先有学院,后有大学,学院是相对独立的实体。学科发展与学院发展的关系最为直接”。[5]所以,学校层面的一流学科建设更应偏重基础学科、交叉学科以及新兴学科的整体规划,而具体的学科建设自主权应该过渡给二级学院等依托部门,两个层面的关注点要有所区分,从而提高整体一流学科的发展活力。

[1]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2).

[2]田延辉,邓晖.培养什么样的人,办什么样的大学——对话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N].光明日报,2016-12-29(009).

[3]韩阿伟,杨铭,罗向阳.高校智库“旋转门”机制建设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8).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5-18)[2017-12-01].新华社,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_4.htm/.

[5]马陆亭.一流学科建设的逻辑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

猜你喜欢

一流学科院校
【学科新书导览】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关注一流学科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