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育人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发展
2018-06-29金贝贝
金贝贝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搭建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工作。2018年3月,《人民日报》刊发教育部长陈宝生的署名文章《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文中再次强调要切实发挥学生资助育人功效,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学生资助工作的根本任务。”“学生资助必须坚持育人导向,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此可见,育人是资助工作的应然之旨,高校资助工作拥有丰富的育人资源,然而现实中不少高校将“资助”与“育人”分离,资助工作片面物质化,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诸多问题。笔者认为,面对高校资助育人的现实困境,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出发,尝试构建高校资助育人生态系统,全员、全程、全方位地挖掘资助工作的育人资源,应是高校资助育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资助育人生态系统的构建
(一)高校资助育人生态系统的界定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在英美等国兴起一门新的学科——教育生态学。即依据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概念,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功能整体。从生态系统的概念出发考察高校资助育人,那么高校资助育人生态系统就是由影响高校资助育人的诸多要素,同时,要素与资助育人相关环境之间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并不断进行着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的、开放的生态系统。
(二)高校资助育人生态系统的构建
要充分发挥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即为了高校资助育人生态系统的平衡运转,我们首先应明确高校资助育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教育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指系统内部所包含的各种相互联系的因素。教育生态系统由生态主体和生态环境两部分构成,具体到高校资助育人生态系统,显而易见,其生态主体就是高校资助工作者、受资助者,具体包含高校辅导员、资助工作相关行政人员、资助评审相关专业教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品学兼优生等;生态主体的一切理念、教育活动、教育成果等总是要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密切相关的环境要素涉及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生态主体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高校资助育人生态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资助育人生态系统示意图
二、高校资助育人生态系统的审视与反思
(一)当前高校资助育人生态系统的建设成果
由教育部发布的《2017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国家的学生资助政策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实现了无缝衔接,资助资金也大幅增长,普通高等学校的资助金额从2016年的955.84亿元增加到1050.74亿元,增幅高达9.93%。同时,资助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是高校资助工作不断完善的有力证明,为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奠定坚实基础。此外,资助育人工作也有了新突破,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印发的《2018年学生资助工作要点》中,强调了要全面推进资助育人,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实施纲要》,构建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强化资助育人理念。由此可见,资助育人已被摆到国家和学校资助工作的重要位置,从上到下都意识到了资助育人建设的重要性。高校资助育人生态系统建设得到了国家政策上的保证,高校对于资助育人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为高校资助育人生态系统平衡发展创设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但同时不可否认,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仍面临诸多问题。
(二)高校资助育人生态系统面临的现实困境
充分发挥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前提是资助工作的完善到位,育人贯穿在资助工作的全程,育人资源的开发依托于资助的各个环节,资助是育人的载体。我们分析高校资助育人生态系统面临的现实困境,实际上也就是总结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育人难题。
1.资助单一物质化,育人未充分贯彻落实
在高校学生资助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由于资助资料及结果的可直观评估性,育人却甚少抓手且难以评判,造成资助工作者普遍重资助、轻育人,“资助”和“育人”分离,“育人”未能真正落实到每一个资助工作者心中和资助工作的全程。因而学生对资助的认知也就是准备材料申请资助和是否得到资助,整个过程表现为单一的物质传递,缺乏精神引领和心理扶持。
2.资助工作者素质参差不齐,普遍缺乏丰富的育人经验
高校资助工作最直接的参与者就是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工作部门的行政人员。笔者所说的“资助工作者素质参差不齐”,指他们在资助育人上的专业水平和专一水平高低不一。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资助工作的专业水平上有所欠缺,多为专业教师的班主任教书育人水平虽高,但是对于资助工作的育人内涵认识不深,而专门从事资助工作的行政人员又普遍缺乏育人经验,如此错位状况造成了普遍“重资助结果,轻育人过程”的现状。
3.资助认定过程缺乏有力监管,不利于育人资源开发和实施
资助工作涉及宣传动员、资料提交、资料整理、民主评议、审核公示等多个阶段,历时长、极琐碎,但是在整个过程中却缺少有力、有效的监管,只能依靠资助工作人员本身高度的责任感和实干精神。虽然很多高校把班主任、班级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到民主评议队伍,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两个群体对于资助标准的评议细节不甚了解,因而民主评议结果的客观性也有待商榷。这些客观存在的难题不免会造成资助工作中腐败现象的产生,如此就完全背离了我们资助育人的初衷。
4.部分学生强烈的物质追求,盲目攀比
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加上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变革转型时期,人们高度认可物质追求的正当性,物质追求成了一部分人的人生价值理念,处在校园里的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这种思想的冲击。因此,在高校资助工作过程中就出现了这两种现象:(1)个别学生为了得到物质资助,夸大甚至捏造自己家庭经济的困境;(2)还有一些学生本身家庭经济确实困难,但是由于物质至上的价值观冲击,这些学生不愿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困难,也不愿意接受资助,给其家庭和个人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压力。这两种现象都对精准资助造成了干扰,同时也为我们敲响了把育人作为资助工作核心的警钟。
5.资助育人环境的营造未被普遍重视
资助育人理念由来已久,高校也在不断进行有益的探索践行资助育人理念。但是,资助育人生态环境的营造不能仅仅依靠高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更为长久深远。但目前家庭与社会尚未充分认识到资助的育人功能,没有形成资助育人的良好氛围,弱化了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不利于高校资助育人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
三、高校资助育人生态系统建设的对策
面对当前高校资助育人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本着动态平衡、有效发展的原则,优化系统构成要素,加强整体联系,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相互作用,促进资助育人的生态演替,不断加强高校资助育人生态系统的建设。
(一)从宏观的角度,促进生态因子的正向作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生态环境是高校资助育人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这里重点从宏观角度探讨发挥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正向作用,加强生态主体与系统外部环境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促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首先,国家要不断完善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完善个人征信系统,有效利用大数据实现对学生信息的动态化管理,降低学生贫困认定难度,同时建立有效的资助工作监管机制,有效预防资助腐败,资助体制的完善是实现育人目的的必要前提。其次,拓宽资助资金来源渠道,社会各界对于高校资助育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是高校资助育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重要表现,同时高校资助育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是自立、自强、自信、助人、感恩等优秀品质的循环,社会爱心人士的善举正是在进行这些优秀品质的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有效推动高校资助育人生态系统的平衡运转。然后,国家和媒体要促进社会正面舆论的主导地位,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而正向影响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最后,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最持久的,因此作为学生家长,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营造良好的家风,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尤其是金钱观、诚信意识、感恩意识、责任意识的教育,配合学校的育人进程。此外,要加强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个体的协同配合,让资助育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最大程度发挥资助育人功能。
(二)从中观的角度,构建以学校为中心的资助育人生态互动链
学校是高校资助育人的主要阵地,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中之重。第一,高校应做好顶层设计,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监管责任、加强信息管理,严谨的制度是遏制腐败产生的有力武器,为育人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第二,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者专业能力和育人能力的不匹配,严重影响了由教育者到受教育者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要求高校必须建设一支资助工作能力强、育人经验丰富的专业队伍,也许现实中会有很多困难,但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加强对当前队伍的相应能力培训和提升,同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尽快适应当前资助育人工作的新境况。第三,重视校园环境的营造,一方面是校园物质生态环境的营造,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如此表达人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建造了大楼,大楼也塑造了我们”。不论是在校园里直接摆设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宣传展板,还是在学校设置家境贫寒但成绩斐然的名人雕像等,这都是利用校园生态环境在进行教育。另一方面是优化校园文化生态环境,比如校风校纪的建设、资助育人相关活动的开展等,学校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学生风貌。第四,依托系列活动,渗透资助育人精神,打造资助育人活动品牌,根据不同的资助项目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不同的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浸润和精神激励。
(三)从微观的角度,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德育精神的内化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成效不显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够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思想,没有真正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是我们资助和教育的对象,是资助育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数量庞大,我们首先可根据学生不同的目标取向将学生分类,比如在说有些学生渴望获得奖学金,有些学生希望拿到国家助学金等,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目标追求,不同的追求因而也就拥有了不一样的群体特点,我们可根据不同的群体特点采取不同的育人方法和形式,因势利导。然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不了解还在于彼此间信息传递的渠道不畅通,我们应以平等关系为基石,加强生态主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促进德育精神的内化。高校资助育人生态系统的发展是一项复杂持久的工程,需要国家和高校资助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努力、创新。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高校资助政策体系的完善对于其育人功能发挥的重要性,不断吸收借鉴先进经验来丰富我们的体系建设。同时,高校资助育人生态主体应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加强与生态环境因子间的互动联系,促进生态主体之间及主体与生态环境要素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使育人的层次由低向高不断转化。
[1]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曹凑贵.生态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吴林富.教育生态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4]教育部.2017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EB/OL].[2018-03-01].http://www.moe.edu.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8n/xwfb_20180301/sfcl/201803/t20180301_328216.html.
[5]教育部.2018年学生资助工作要点[EB/OL].[2018-03-01].http://www.moe.edu.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8n/xwfb_20180301/sfcl/201803/t20180301_328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