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在高校思政课中的推广研究
2018-06-29范艳达
范艳达
(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一、对分课堂的提出
对分课堂是2013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博士、复旦大学心理学博士生导师张学新教授创造性提出来的本土化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的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在于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此外,在考核方法上,对分课堂强调过程性评价,并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能够根据其个人的学习目标确定对课程的投入。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因此对分课堂也可简称为PAD课堂。
对分课堂并非是严格地对等平分时间,而是以教师为主导,根据教学内容的设置及对课程的把握,合理安排讲授、讨论的时间。讨论也是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通过学生对自己所内化的知识以及对课外延伸知识的理解,讲给教师和其他同学,为其他同学进行解疑答惑;另一方面,学生在内化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在讨论时提出,由同学们共同探讨,最终教师进行点睛补充和评价。对分课堂包括当堂对分和错位对分。对分课堂运行模式如下图1所示。
图1 分课堂运行模式
(一)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的高度把握
无论是何种课堂教学模式,都对思政课教师对于课程的把握提出较高的要求。思政课的目的是为了培育合格的大学生,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培育大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是思政教师的工作重心。思政课教师要对课程内容有深度的理解,能够把高大上的理论用接地气的方式讲清楚、说明白,让学生愿意听、听进去、用起来。此外,思政课教师要密切联系实际,根据实时热点对理论知识进行说明,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正如杜威所认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二)教师对于课堂时间的合理分配
教师在对课程内容高度把握的基础之上,还要对课堂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对分课堂虽然对于讲授和讨论的时间没有严格意义的要求,但是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安排与设计,在时间安排上进行合理的统筹。讲授新知识的时候,要明确什么重点讲、什么次要讲、什么一带而过、什么不用讲;在课堂讨论时,注重学生的讨论时间以及发言时间,并且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进行考核,要求用简洁干练的语言进行阐述,并列为考核评价的一项,使对分课堂可以高效地运行下去。
(三)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
对分课堂绝对不是思政课教师的独角戏,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导演”与“演员”的关系,演好思政课这部大戏,不仅需要思政课教师进行宏观上的把握,同时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学生通过同侪压力和教师考核评价方式多元的压力,在课上、课下都能够进行充分且必要的学习,课堂讨论时才能做到“导演”与“演员”之间、“主演”与“配角”之间的高度配合,以达到对分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对分课堂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促进
(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推动“双生”良性互动
对分课堂改变传统课堂大家长制,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以领路人的身份,对课堂进行足够把握,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地位进行课堂讨论。包括师生之间的讨论、生生之间讨论,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课内知识以及开拓课外知识的延伸。
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其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更有利于思政课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提到“隐性课堂”的方法,就是加强学生之间的讨论,在讨论中形成是非观、价值观的判断,从而达到道德培育的作用。对分课堂就是对此较强的应用。
(二)高效利用课堂时间,延伸学生学习时间
对分课堂在开展中充分利用了课上、课下时间,且对于技术手段的要求不高。课堂上,老师通过自己对知识的掌控,高效地把理论知识生动地传授给学生,并对学生加以引导,提出自己的问题从而进行课后的延伸;课后,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对所产生问题进行有关资料的查阅,并对其进行思考的过程使得学生的学习时间不仅仅局限于课上的几十分钟时间,在课余时间也可以利用一些时间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进而更好地达到思政课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三)改善单一评价方式,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对分课堂的评价方式多元化。老师不仅仅是根据考勤、测试、考试来给出学生的分数,更主要的是根据学生在讨论时是否充分准备,是否真正地参与进了课堂,是否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是否是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既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在课堂上形成一种积极活跃的气氛和更好地发挥同侪压力,带动一种向学的风气,而不是得过且过。
(四)增加教师科研时间,降低教师教学强度
传统思政课堂因为是以教师为中心,要求教师在课程的讲授上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这就使得思政课教师的自身成长对于养分的汲取得不到有效的满足,科学研究时间被压缩,科研成果质量也随之受到影响。而对分课堂将部分时间交到学生手里,虽然对老师的理论素养具有更高的要求,但是对于老师来说,能够把更多备课的时间用到“充电”当中去,降低了教师的教学强度。一方面,既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素养的升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科研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做到对思政课教师的一种人文关怀,使得思政课教师身体的压力得以缓解,减少因高强度的教学任务而造成的疾病等问题。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对分课堂推广策略
(一)在高校建立试点,推出精品课堂
改革创新,试点先行。对于高校思政课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同样要从建立试点做起。通过在高校建立试点,由点及面、逐层深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对分课堂能够逐渐成熟。并在此基础上,推出精品课堂,从而为以后的全面实行提供范例。
(二)开展全体思政课教师普及培训
在对分课堂试点不断成熟完善时,需要将对分课堂在各大高校进行全面实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各大高校的所有思政课教师进行培训,通过试点教师的传道解惑以及精品课堂的示范,让思政课老师接受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且积极主动去进行更多尝试,对完善对分课堂做出自己的努力。
(三)扩大思政课师资力量,提高待遇
对分课堂在目前其他课程和少数思政课的实践数据表明,小班授课要比大班授课效果要好,大班对分课堂授课要比传统思政课堂效果好。这就需要我们各高校在引进思政课教师方面加大力度,提升思政课教师待遇,加强思政课教师储备,争取做到思政课小班授课。同样,也有利于缓解目前高校存在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强度过高以及身体机能受损的现状。
(四)增强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整改
开放是改革的活力。对于对分课堂的尝试推广,需要各个高校之间加强协作,互相学习借鉴在开展过程中好的经验,共同探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集思广益,提出共性的解决办法。但是,各高校也要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调整,让对分课堂的效果发挥到极致。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2]王攀峰,张天宝.试论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及其面临的困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3):49-53.
[3]韩秀婷.“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综述与展望[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7(2):18-20.
[4]韩秀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法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6,18(6):1-3.
[5]李建铁.基于“对分课堂”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5(8):92-95.
[6]本志红.对分课堂: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