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质量视野下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
2018-06-29陶诚
陶 诚
(浙江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化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随着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的召开,我国“大思政”工作格局基本确立,高校思政工作进入全新时代。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政的主要载体,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不仅关系自身的生活质量,更对高校思政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来探求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以及提升主观幸福感的路径尤为重要。
一、主观幸福感与社会质量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是指个体根据自身的设定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自我评价。国内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与分析,由最初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到主客观两方面的归因研究,到借助社会支持、社会信任等领域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其之间的关系,甚至于跨国家、跨文化进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对比研究。
大学生不是单独的个体,他们通过对社会、他人的不断互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成长。因此,大学生幸福感的体验是主观的,但这种主观感受源自客观世界。基于这种理念,源自欧洲社会质量理论为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和研究范式。社会质量(Social Quality)是指个体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其共同体的社会和经济生活,同时这种生活能够提升其福利和潜能。社会质量理论主要有四个维度:与经济收入等相关的社会经济安全维度;与社会关心、信任等相关的社会凝聚维度;与社会支持等相关的社会包容维度;与社会参与等相关的社会赋权维度。因此,研究社会质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仅是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主客观双方面进行了研究,同时也给予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更充分的理论解释机制。
事实上,少数国内学者已经开始从社会质量的视角出发,来探讨社会质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例如孙凤(2007)探讨了社会保障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袁浩等(2011)基于上海的调查数据,分析了社会质量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林卡(2016)通过杭州、厦门、深圳三个城市的数据,分析了社会质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但总体来说,目前运用社会质量理论对幸福感进行实证性分析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的研究更少。因此,本文将从社会质量的视角出发,以杭州10所高校大学生调查数据为分析依据,从实证的角度探讨社会质量对杭城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变革和建设的生力军,学历层次高,自我实现欲望强烈,他们更希望获得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认同,通过对社会、他人的不断互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成长。故而,主观幸福感对于他们而言,也显得尤为重要。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为了更好地了解在杭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笔者借助社会质量理论,于2017年5月在杭城10所高校进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问卷调查。调查采用RDS(受访者推动)抽样方法,在杭城10所高校中发放问卷950份,回收有效问卷920份,有效率为95.68%。为了数据的代表性,在抽样推动过程中,根据杭城高校的特点,本研究对性别、年级、学校等指标进行了控制。由于部分缺失值的影响,本次研究中,删去15个样本,最终对905个样本进行统计分析。
本研究的自变量主要是社会质量的四个维度:社会经济安全,反映的是与经济收入相关的、大学生所能掌握的经济资源,包括大学生的月生活费和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凝聚,社会信任是社会凝聚的核心构成元素,因此,本研究中,对社会凝聚的测量主要是从社会信任出发;社会包容,通过社会参与、社会支持、不公平待遇三个维度对此进行测量;社会赋权,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以及是否可以公开表达意见进行测量。同时,本研究还在回归模型中加入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性别、年级、户籍状况、党员身份、是否单身等。
本研究的因变量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是通过量表得分相加,最终标准化分数得到的0-100分值的连续变量,其中Cronbach's alpha值为0.87,高于可接受的最低标准0.7,说明该量表的一致性程度比较高。采用OLS回归模型来估计参数值。模型建构以分布回归的方式,现根据社会质量四个维度进行回归估计,再将所有变量纳入回归模型。
三、统计结果
在表1中,社会质量四个维度均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其中,模型一、模型二、模型三、模型四则分别检验了社会经济安全、社会凝聚、社会包容以及社会赋权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状况,模型五是将统计中涉及到的自变量全部涵盖的总模型。为了避免自变量之间出现共线性问题,本研究对回归模型进行了共线性诊断(VIF)。研究显示,各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都是小于10的,经验研究表明,当0<VIF<10不存在共线性,因此,本研究的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数据显示,家庭经济状况、一般信任、亲密信任、特殊信任、社会参与、社会支持和社会赋权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而月生活费、是否常常受到不平等待遇等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则无显著影响。为了综合考量四个维度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本研究将四个维度的变量同时引入回归模型,发现各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相对于之前有不同程度的波动,尤其是社会凝聚,不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本研究认为,造成此问题的原因可能是社会凝聚与社会包容有一定程度的交叉,而社会支持网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更为显著。而控制变量中,党员身份不再显著,本研究认为学生党员一般是学生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因此,自变量中的社会参与影响了党员身份的显著性。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OLS分析模型
四、讨论与结论
基于杭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数据,本研究考察了社会质量的四个维度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显示,杭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居于中上水平,平均幸福感自我评分约为62分,仅有4.42%的大学生幸福感得分低于40分。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经过中考、高考的层层选拔进入大学,内心具有一定的优越感、自豪感,所以主观幸福感相对较强。但是这一研究结果也应该引起高校、社会的重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参差不齐,关注并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刻不容缓。
就社会经济安全来说,月生活费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家庭经济收支平衡却影响显著。目前,高校中奖学金、助学金以及各种勤工助学岗位大量缓解了大学生的生存压力,因此月生活费已然拉不开彼此的差距。但是家庭的经济水平状况,人们对自身所处经济地位的评价却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很大,处于收入较高者家庭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大大高于收入水平较低者。因此,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就需增强大学生对未来收入增加的信心,灌输大学生合理看待目前自身家庭的经济地位。
就社会凝聚与社会包容来说,大学生对学生活动的参与程度、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网、大学生社会信任都对其主观幸福感影响较大。换言之,学校、家庭、社会对大学生的关心、支持越多,大学生觉得自己被社会所认可,有强大的后盾力量,则其主观幸福感越强。这与其他研究者不谋而合,如陈抗(2012)认为个体若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该个体就会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杨心童(2017)指出,家庭支持、他人肯定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很大。因此,本研究认为,为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高校、社会应该给予大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机会,同时,高校应在学生管理、心理辅导等方面加大力度,为大学生寻求帮助提供途径,为大学生提供更有效的社会支持。
就社会赋权来说,大学生认为社会越公正,越能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越能公开表达自己的意愿,其主观幸福感越强。这就要求中国社会一方面要保障社会精英流通渠道的畅通,另一方面要提供必要的制度,使得大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他们的预期目标,使得大学生有奋斗的动力、前进的方向。
而本研究中,女大学生相较于男大学生而言主观幸福感更强。本研究认为,相较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的社会压力、责任相对较小,因此压力相对较轻。拥有伴侣的大学生比单身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更强恰好验证了社会凝聚与社会包容指标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而大四学生主观幸福感相对较差,本研究认为主要是大四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升学压力造成的。鉴于以上情况,本研究认为,高校应该建立“三专团队”,即专业的辅导员队伍、专业的心理咨询团队、专业的学生服务中心,让大学生得到更多的关怀、更好的服务,全面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同时,政府、社会也应该出台更好的就业政策,为大学生获得主观幸福感提供支持系统。
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群体,对社会进步与发展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将社会质量理论引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目的也在于借助社会质量的理论模型,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社会关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那就既要从社会经济安全的视角出发,也要从社会赋权的角度出发,给予大学生更好的经济保障,消除他们的顾虑,还要给予他们社会流动的机会,改变自身的状况;高校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那就要从社会凝聚与社会包容的视角出发,给予大学生强大的社会支持,体现更完善的生命教育。唯有高校、社会齐动,四个维度共发力,才能切实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1]段建华.总体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大学生中的试用结果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4(1):56-57.
[2]W Beck LED Maesen,A Walker.The Social Quality of Europe[J].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7(4).
[3]孙凤.主观幸福感的结构方程模型[J].统计研究,2007,24(2):27-32.
[4]袁浩,马丹.社会质量视野下的主观幸福感[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报,2011(4):138-145.
[5]林卡,吕浩然.社会质量与幸福感:基于中国三个城市调查数据的比较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45(1):69-78.
[6]官皓.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绝对水平和相对地位[J].南开经济研究,2010(5):56-70.
[7]陈抗.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3):91-96.
[8]杨心童.相倚性自我价值和正性负性情绪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