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随访对肾移植受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8-06-29王素平郭晓芳葛亚辉
王素平,郭晓芳,葛亚辉
(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郑州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肾移植在临床终末期肾病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由于移植后存在一定的排斥反应及各种感染和并发症的风险,严重影响了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而在我国传统护理模式下,患者出院后很难获得较为专业的护理指导,故自我管理和保健能力较差,因此强化术后的有效随访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行肾移植治疗受者42例为研究对象,男20例,女22例,年龄(25.4~56.8)岁,平均(45.3±12.9)岁,纳入对象术后均较平稳,且能完成术后1年随访,排除术后出现严重感染性疾病、排斥反应及出院后各种原因失访或逝世者。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两组在一般资料、病情等方面差异对研究结果无干扰,均衡性较好,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随访术后病情及时间长短决定,病情严重或早期需要酌情增加随访密度。一般情况,术后1个月需每周随访1~3次,2~3个月每周随访1次,术后4~6个月可每2~3个周随访1次,半年至1年每个月随访1次即可。(2)随访期健康教育:通过随访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比如微信、QQ、电话等,告知定期复查的重要性,合理指导患者用药,加强自我管理和保健。在饮食方面,嘱患者适当补充优质蛋白、维生素、热量,需低脂低盐饮食。在锻炼方面,需劳逸结合,规律作息,增强自身抵抗力。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积极面对治疗,告知家属给予关怀和支持,树立患者治疗信心。
1.3 观察指标
采用SF-36量表对两组肾移植受者术后1年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该表便可36条目,8个维度,每个维度评分满分100,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量资料用%,分别用t、x2检验,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分析两组肾移植受患者术后12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情况。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肾移植受患者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情况(±s,分)
表1 比较两组肾移植受患者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情况(±s,分)
组别 n 生理功能 生理职能 躯体疼痛 活力 社会功能 情感职能 精神健康 总体健康观察组 22 82.4±11.2 76.5±30.9 67.8±22.2 65.4±14.2 89.0±12.8 76.5±25.3 68.7±17.4 63.9±28.7对照组 20 68.7±10.3 73.1±32.1 71.2±22.1 51.3±13.4 70.2±14.1 57.6±25.4 51.2±16.8 51.3±27.6 t值 6.65 0.65 0.82 4.50 6.23 5.34 5.33 2.2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 论
临床实践发现,器官移植治疗手术的成功与否不仅是手术的成功,也代表治疗有效的终结,术后排斥反应以及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导致的心血管、感染等副作用的科学的控制和管理是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保障,因此移植术后规律的随访十分关键。有文献指出[1],有效的治疗、自我管理支持及规律随访是慢性病保健的3个重要因素。规律随访是及时发现、控制排斥反应和预防并发症的重要前提。但在我国由于护理人员缺乏,患者通常在医院受到术前、术后系统化护理干预,而出院后干预力度明显降低。我们与发达国家不同之处在于家庭医生、社区护理、教育等跟不上,因此常导致出院后医疗护理脱离监控[2]。肾移植治疗术后出院并不意味着治疗的结束,患者在出院后护理和治疗有效的延续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需提高患者对规律随访的重要认识。
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在术后1年经规律随访干预后,其生活质量评分在生理功能、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总体健康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评分不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规律随访能增加肾移植术后存活,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临床加强对肾移植受者术后随访规律性,有利于改善术后患者远期生活质量,改善预后,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1]疏树华,方 才,柴小青,等.亲属活体供肾移植手术的围麻醉期管理[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5,27(2):170-172.
[2]全素琴,王志敏,张智芳.肾移植受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4,(2):21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