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司马迁的“心灵鸡汤”

2018-06-29陈鲁民

政工学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后人磨难司马迁

☉陈鲁民

“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口气”,这个气就是精神,而精神是需要心灵鸡汤来滋润的。世界上烹制心灵鸡汤的有两种人,一种是专门做给别人的,自己不喝也不信;还有一种人是做出来的心灵鸡汤让别人喝,自己也喝。司马迁就是后一种人,他的心灵鸡汤不仅流传千古,给无数人打气鼓劲,而且也给自己励志,为自己壮胆,给自己提供精神滋养,保证了自己不被灾难压倒,顽强不屈,坚忍不拔,成就一番伟业。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烹制的第一碗心灵鸡汤,实际上说的是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无疑,他是给自己定位于“重于泰山”那一类的,既然如此,你就不能等同于常人,就得比别人吃更多的苦,出更多的力,做更大的贡献,受更多的磨难,然后功成名就,方不辜负“重于泰山”的定评。他做到了,一部《史记》惊天动地,文贯古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无愧于鲁迅先生的评价“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就这一件事就使他跻身“重于泰山”的行列。不仅如此,司马迁的“泰山鸿毛”之说,生动具体,反差巨大,被后人无数次引用,激励自己,鞭策他人,尤其是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里的引用,更使其为亿万国人所共知,至今仍流传不衰。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这是司马迁烹制的第二碗心灵鸡汤,这讲的是事业观,鼓励人要有所作为,勇于建功立业,不虚此生。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里说:“仆诚以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意思是把极有价值的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大家共同欣赏,我就是受再多的侮辱,也不后悔。写书著文是事业的一种,“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写书就是给人看的,读者越多,书就越有价值,书传的越久,就越能影响后人。司马迁坚信自己的书是有价值的,值得为此奋斗终生,所以,哪怕受尽屈辱,痛不欲生,也要坚强地活下去。“就极刑而无愠色”,因为在他眼里,有比生命、尊严、荣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他的著书立说。“士可杀而不可辱”,若不是为了钟爱的事业,以司马迁那么清高、自尊、爱面子、讲尊严,恐怕早就自我了断了。“事业观”这碗鸡汤,救了他的命,支撑着他活下来,完成一个伟大的事业。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这是司马迁烹制的第三碗心灵鸡汤,讲的是磨难观。古往今来,想成就一番事业的,无不要经历种种磨难,大起大落,艰苦卓绝,有的甚至是九死一生。被拘、断粮、放逐、膑脚、坐牢是磨难,宫刑也是磨难,既然那些先贤都能坦然面对磨难,意志不屈,精神不减,发愤努力,以命相搏,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我司马迁为何不能见贤思齐,把磨难踩在脚下,自强不息,苦心孤诣,挑起属于自己的那份历史重担呢?他就是以这样的心态,支撑了宫刑后十四年的奋笔疾书,虽经常痛苦得“肠一日而九回”,虽每每“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但“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人贵有志,志须激励,因而人人都需要心灵鸡汤,关键是鸡汤要对路,质量要高,而且要真信、真喝、真补。司马迁的三碗心灵鸡汤就不错,值得品尝。

猜你喜欢

后人磨难司马迁
夜里的光
文学里的磨难:经历终将变成铠甲
司马迁还璧不犹豫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司马迁拒受玉璧
让磨难为生命着色
突出特色学雷锋“五老”潜心育后人
身残创基地 呕心育后人
金晖关爱育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