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有效策略研究
2018-06-28林惠华
摘要:诗歌鉴赏是高考的必考题型,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而从历年高考试题分析,诗歌鉴赏可以说是高考语文丢分的一个重灾区。常规的复习方法效率低下,甚至根本无效,也使得许多学生对于诗歌鉴赏类试题可谓谈之色变。本文试从当前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就高考诗歌鉴赏复习的有效策略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促进其高考成绩的提升。
关键词:高考;诗歌鉴赏;复习策略
一、 前言
诗歌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在不同的时期呈现为不同的体裁,如唐诗、宋词、元曲等,诗人通过诗歌来抒发自身对于各种事物的感悟感情。诗歌鉴赏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被许多教师和学生所畏惧,也成了高考语文的主要失分点。如何做好高考诗歌鉴赏的复习,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使其成为高考语文得分点,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存在的问题
(一) 缺漏严重
结合高考大纲对于诗歌鉴赏类题目的要求分析,主要包括兩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诗歌中所蕴含的语言、形象以及表达技巧进行赏析,二是对诗歌表达出的思想感情进行评价。细致划分,诗歌鉴赏题目考查的内容包括了诗歌形象、诗歌语言、诗歌内容、作者情感以及表达技巧,其中表达技巧是学生最为苦恼的问题。在对诗歌进行鉴赏时,许多学生缺乏合理的复习方法,没有能够形成系统性的复习知识网络,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诗歌常识缺漏现象,常常将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混淆,在答题环节往往存在答非所问的情况。
(二) 深度不足
诗歌的诵读和鉴赏大体上可以用基础与目的的关系进行表达,如果学生盲目求快,缺乏对于诗歌的深入研读,则想要做好题目也就无从谈起。当前,许多学生在进行诗歌鉴赏时,往往都是根据自己肤浅的理解去答题,答案不够标准,导致错误十分严重。以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为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诗人借用江水来表达一个亡国之君的哀愁,与李清照《一剪梅》中“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思夫之愁可谓天差地别,但是部分学生在鉴赏过程中,脱离了相关的题材知识,想当然的回答为愁怨,过于笼统的答案无法取得全部分数。
(三) 词不达意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面对诗歌鉴赏类题目时,存在着表述困难,词不达意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没有能够理清试题考点,也没有掌握专业的鉴赏术语,阅读的深度达不到相应标准。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部分学生在答题过程中企图通过诗歌的翻译来得分,却偏偏会因为审题不清、答案偏颇或者用词随意而失分。
三、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有效策略
(一) 立足教材,梳理方法
当前,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在组织高考复习的过程中,都存在一个通病,即依照复习材料按部就班地展开复习,没有能够将课本中知识进行迁移,存在着重复复习的情况,复习的效率偏低。而实际上,对历代高考诗歌鉴赏类题目进行分析,多数是对课内知识点的考察。想要对问题进行解答,可以将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迁移过来,做好方法和技巧的梳理工作。例如,例如,《入若邪溪》中,“蚕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通过声音来反衬山林的寂静;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营造出了梦中奇幻的意境;杜甫的《旅夜书怀》中,以“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反语衬托出了诗人的凄凉心境。通过课本知识的迁移和树立,能够有效避免诗歌鉴赏复习中枯燥死板的讲解,也可以构建起课内与课外知识相互联系的桥梁,方便对学生的求同和求异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以此来将教材中的内容转化为例子,使得学生在面对新型考题时,能够通过与教材内容的联系、对比,做到举一反三。
(二) 提升技巧,完善架构
表达技巧是诗歌鉴赏中难度最大的内容,其本身极广的涉及面往往使得学生不知从何入手。结合高考诗歌鉴赏复习的经验,想要使得学生明确诗歌表达技巧涉及的内容和范围,最佳方式是在其头脑中形成完善的知识架构,将不同的表达技巧看作是架构的分支,就如同一棵树中树干和树枝的关系。对诗歌表达技巧进行整理,大体上可以分为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描写方法以及结构手法五种类型,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表现手法、描写方法和抒情手法的交叉重叠问题。以动静结合为例,其本身可以看作是表现手法,也可以是描写方法。在诗歌鉴赏解题环节,应该坚持的基本思路是“局部看修辞,整体看手法”。另外,在强调技巧的同时,还应该构建起网状的理论结构,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将不同题材诗歌的情感特点进行集中整理,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在面对不同题材的诗歌时不至于盲目分析,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同时,在复习过程中,应该依照诗歌题材特点,结合具体的作品开展赏析教学,通过诗歌鉴赏技巧的穿插,形成纵横理论线。例如,在对李清照、柳永等婉约派词人进行回顾时,应该分析其常用意象,使得学生能够明确派别划分的基本原理,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通过对字里行间的深入分析,品味其言外之意。
(三) 分类练习,迁移知识
大体上,可以将诗歌的题材分为六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是山水田园诗、羁旅思乡诗、怀古诗、送别诗、战争诗和咏物诗。在高考复习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六种不同题材诗歌的鉴赏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做好分类练习,推动知识的迁移应用。以怀古诗为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对课本中的诗歌进行整理分类,将怀古诗单独列出,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白的《越中览古》等,然后对这些诗词进行分析,找出其共同点:以历史题材为对象,通过不同的内容和方式,或借古讽今,或怀古伤今,或探讨历史事件成败。在探索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明确不同作者的风格,如苏轼的旷达超脱、辛弃疾的爱国、杜甫的沉郁等,对诗词中用以表达情感的形象进行整理,分析其表达技巧,这样在遇到同类诗歌鉴赏题目时,就能够明确基本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升学生诗歌鉴赏能力。从学生的角度,在掌握不同类型诗歌的鉴赏技巧之后,还应该通过知识的迁移,做到举一反三,将课本上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诗歌赏析中。而从教师的角度,还需要关注同一作者不同类型诗歌的迁移教学,对一些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辛弃疾、李清照等,应该开展专题讲解,使得学生可以走入作者的内心,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李白为例,少年时期酷爱自由,渴望解放,写下了许多游侠诗,如著名的《侠客行》;青年时期,李白希望能够取得功名,一展抱负,在诗作中毫不掩饰自身对于功名事业的向往,这一点在《将进酒》等诗篇均有体现;壮年时期,李白在长安得到赏识,诗风更显豪迈奔放,如《南岭别儿童入京》等;晚年时期,黑暗现实使得李白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愤懑,于是有了《行路难》等佳作。在对其诗作进行鉴赏时,如果能够判断出其出自何时,则对照当时诗人的诗风,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注重衔接,强调延伸
衔接主要是指通过对诗歌的细致阅读和深入分析,逐层递进地进行赏析。在诗歌鉴赏中,读诗、翻译、结构分析是基础环节,赏析属于更高的层次,如果脱离基础盲目赏析,则必然无法得到最佳答案。例如,在对《近体诗六首》进行赏析时,可以将课本中关于赏月的诗歌鉴赏知识迁移过来,做到温故而知新,通过对相关知识的灵活运用来解决新问题,得到关于“水”这一意象的鉴赏知识。延伸则是以诗歌为基础,向文学历史知识和文学常识进行适当延伸,以更加开阔的眼界来对诗歌进行鉴赏。例如,在复习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散文选修》中关于文学历史和文学常识的部分进行深入研读,确保学生可以掌握某个时期诗歌作品的整体内容与风格,结合相应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诗歌赏析。
(五) 综合复习,强化提升
在分类练习结束后,学生基本都能够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知识,也可以对常见试题进行赏析,很少再出现答非所问或者言不达意的情况,但是写出的答案要么不够完整,要么过于繁琐。针对这样的问题,需要开展综合复习来帮助学生进行强化提升。以某年高考中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为例,设置两个问题:颔联和颈联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许多学生在回答时无法对诗歌内容进行准确概括,或者没有对思想情感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综合练习的方式,学生可以从内容、手法、情感的角度,依照问题的角度进行取舍,保证答题的有效性。
四、 结语
从目前来看,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类型多种多样,题材也相当灵活多变,难度较大,不过只要教师和学生都能够重视起来,立足教材做好知识的梳理和迁移,形成完整的诗歌鉴赏知识架构,做好审题工作,严格依照相关答题规范进行解答,则必然可以取得较高的分数。
参考文献:
[1]陈守旭.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策略之复习流程[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51.
[2]马惠娟.以课本为载体的诗歌鉴赏复习策略[J].学周刊,2013(15):33.
作者简介:
林惠华,福建省福安市,福建省福安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