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语文学习兴趣说”之我见
2018-06-28尹红
尹红
【摘要】于漪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营造磁力效应的语文学习兴趣说”,在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究其实质,就是强调要从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有效性三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于漪;语文学习兴趣;内涵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于漪曾在《爱的事业》中比较完整地表述了她的兴趣观:“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愿望。”这充分体现了兴趣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以此为核心的“语文学习兴趣说”,构成了于漪语文教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于漪的“兴趣观”是一种“情趣观”
于漪强调突出情感在兴趣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其恰恰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针对“情趣观”进行解读。
(一)重视课文逻辑,把握学生情绪变化,掀起课堂教学高潮
于漪强调“情是教育的根”。而语文教材在情感教育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于漪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将语文教材作为情感教育的源头活水,根据课文逻辑和学生情绪变化,步步展开,层层推进,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学生、激发情感,不断调整教学节奏,使教师、学生、课文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以都德《最后一课》教学为例,于漪充分把握学生在读到末尾时的学习心理——前期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读到“我真永远忘不了”很容易思维松弛下来。为此,于漪播放出沉重、遥远而又响亮的敲钟声,将学生松弛下来的学习心理再一次引入“愤悱”的状态,在课文最后一部分掀起高潮。在此基础上巧妙地发挥这部分课文的教育功能与训练价值,落实教育目的,激发起学生语文学习的智慧的火花。
(二)重视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提倡“以言传情”“以情激情”
于漪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提倡以情动人。她说:“教师的语言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在学生的心中弹奏,就要善于传情,善于注情。”因此,她重视研究教材的深层内涵,主张探寻科学的情感抒发点,用激情向学生传递文本的思想感情,她的一笑一颦、一挥手、一投足都足以成为其教学的工具。她用这样的魔力使学生的感情世界展现得五光十色,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以《七根火柴》为例,于漪在讲述无名战士牺牲片段时,始终觉得自己的提问方式缺乏新意,直到想到天安门,想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满腔热血,脱口而出:“无名战士留给人间的最后的话语是什么?最后的动作又是什么?这些语言和动作显现了他怎样的心灵,怎样的精神?和一般人相比,他的伟大之处在哪里?”这时,于漪不仅仅是停留在语言表层上,而是深入到了思想、感情里,如果没有这种深厚的文化感情,语言就只是单纯的表达符号了。
(三)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利用教学激情感染学生
于漪认为:“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深有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感染学生。”所以,老师心中要有一团火,这团火是爱祖国、爱学生的激情,而激情是语文老师必不可少的素质。
例如于漪在教《周总理,你在哪里》时,课堂上哀思如潮,学生深情流露、课堂参与积极性很高。这是因为在备课过程中她自己的教案就是用泪水写出来的。因此,教师的情是沟通作者的情和学生的情的纽带,教师只有自己进入角色,披文入情,才能以情激情,实现两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激活學生的审美激情,诱导学生情感与作品情感产生共振效应,促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向效应。
二、于漪的兴趣观是一种“美趣观”
从于漪的教学案例中可以发现,于漪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自觉地将“美学法则”作为语文教学的灵魂,将审美的语文教育思想、审美的灵魂赋予语文课堂教学,使之按照美的规律运转起来 ,体现了鲜明的美趣特性。
(一)主张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审美兴趣
于漪经常为了让知识更直观地呈现,让学生用愉快的心情学 习,巧妙引用诗歌、展示实物图片等来创设情境。
例如在《茶花赋》教学中,于漪在提出“祖国前程怎样美”问题的同时展示了一幅“童子面茶花”图。这时学生感悟到:“这哪里是写花?分明写的是少年儿童,这一朵朵‘童子面茶花不正是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祖国的象征吗?”运用图片创设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会就图画的形象激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这样,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参与,学生对《茶花赋》的情感会有更为深入的体验。
(二)重视审美朗读,使学生在感受语文美的基础上激发兴趣
于漪一直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汉语的美,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甚至请科班生演员给学生上朗读课,使得学生通过朗读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
以《木兰诗》为例,于漪很重视这篇文章的朗读指导:“出征前的叹息,表示为父出征的愿望,要读出沉吟的感情;又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表现木兰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就要充满缠绵悲凉的情调;‘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表现全家高兴迎接木兰回家的情形,读起来就要有活泼欢快的感情。”此诗是富有不同感情的,因此在学生朗读的时候,于漪简明扼要又生动有趣地对学生应该掌握的表情、节奏等要点做出指导,使其能够深入体会木兰的思想感情,学生的审美情趣由此得到培养。
(三)主张深化审美感悟,理性揭示文章意蕴,激发审美兴趣
文章的真正意蕴是藏在作者文字的最深层的。因此老师在解读课文时要带着学生一步步地向内探究,深挖作者埋藏在文字下的情感,进而深化感悟。于漪巧妙运用教材课文里一员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彼此最真诚的感受,以情激情,对学生的审美感悟、情感的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强化了学生的审美感受,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以《雪》为例,于漪先突出江南的雪的滋润明艳,然后又写朔方的雪,以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发问:“朔方的雪有怎样的壮美雄姿?哪些词用得恰当、形象?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这三个问题,慢慢启发学生将雪景同人物情感相联系,借景抒情,体现作者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战斗精神。这样一步步带领学生体会文章的深层意蕴,深化学生的审美感悟。
三、于漪的兴趣观是一种“有效观”
于漪认为“语文课教得有情有趣,才能有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而语文教学要做到有效,就要在“得”字上下功夫。因为有得,这才有趣,“得”与“趣”是紧密相连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解读。
(一)课程设置兼具广度和深度,利用智力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基于语文学科内涵的丰富性,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课文的表 层,必须带领学生走进作品中的思想高地、智慧高地。因此,课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并提高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比重,让学生在享受思维带来乐趣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
就以《晋祠》为例,这篇说明文浅显易懂,所以于漪在授课时首先从广度上开拓,选择合适的知识点进行延伸扩展,她让学生比较《中国名胜词典》“晋祠”条目与课文的异同时,引进了有关地理和历史知识、传授了“看景不如读景”的艺术审美常识……这样开拓,能收事半功倍之效。其次从深度上,于漪设计了辞典条目与课文的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对文艺性说明文的本质特征有了了解,提高了对问题的认识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课上得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让学生感受到突破新知识、新技能的乐趣。
(二)审视并正确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为学生而等待、停留
在于漪看来,课堂教学有时就是等待的艺术。教师要做的就是要让每位学生成为学习的“发光体”。只有踏踏实实进行语言文 字的实践,从不正确到正确,从不完善到完善,学生才能真正有所“得”,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晋祠》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大家看看,这段话写得好呢,还是这篇文章写得好?(指定学生)你说。
生:就作为词典要给读者以说明以简练的概括来说。
师:(笑)这句话你们听得懂吗?话没有说通啊,重来。
生:作为词典来说,那段文字是和它的作用相符合的,而作为文章选进我们的课本要我们阅读,这篇是很适合我们阅读的。(多数学生笑了)
师:大家笑了,可能因为他说得不清楚,你胆子大一点讲。
生:这篇文章把说明和描写结合在一起, 在说明中插入描写,以描写来做更加具体的说明,这样就能够使说明更具有形象和生动。
师:更形象,这个“具有”就不要了更形象、生动。
生:词典上这段话,就其说明性来说,它是很好的,很概括。
师:这句话说清楚了,对吧?
在这个教学中,于漪为了让學生更加明确自己的想法、更加规范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舍得花时间,对学生加以耐心的鼓励和引导,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去修改去享受成功的“笑”。 这样做,切切实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将课教到学生的心里,使其在有所得的基础上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于漪的语文学习兴趣说,归根结底就是想要营造一种“磁力”效应。通过将学生带入大语文世界,以多样的语文教学形式与充满魅力的语文知识带领学生感受语文的情趣、美趣及有效性。反思当下应试背景下的语文教育充满功利主义倾向,语文课堂充满满堂灌输、无效教学的阴影;许多青年教师肤浅理解“新课改”中加强课堂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要求,大量时间用于无效的设问和问答。希望通过于漪“语文学习兴趣说”内涵的研究,给中学教师的教学带来一点点启示。
参考文献
[1]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于漪.于漪文集(第二卷·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于漪.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于漪.让课堂精彩起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6).
[6]刘国正.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思想录中学语文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7]于漪.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七根火柴》的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1980(8).
[8]于漪.素质·能力·智力——我的语文育人观[J].语文学习,1988(12).
[9]施蕾.让“美”渗入语文课堂——从美育角度探索于漪教师的阅读教学课堂[J].文教资料,2014(14).
[10]于漪.两相对照细品读——《晋祠》教学实录片段[J].中学语文教学,2008(1).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