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代棉花守护者

2018-06-28余瑶

紫光阁 2018年6期
关键词:棉铃虫害虫棉花

余瑶

“与他朝夕相处的是一群群面目可憎的棉花害虫。让他心心念念的是一片片似雪如云的棉田花海,从黄河流域到西北内陆,田间地头12年的坚守,他用黝黑的面庞换来了棉农真心的笑容。”

这是一段来自第22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颁奖仪式上的颁奖词,讲述的正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陆宴辉。

“80后”博导,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人社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获得者……这就是陆宴辉,如今他身上又新添了一枚徽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然而,无论获得外界多少赞誉,陆宴辉坚持认为,他的主战场始终在田间、在棉花地里。从华北到新疆,从学生、助手到骨干、首席,这是他一直不变的初心。

立足华北,攻关转基因棉花害虫演替难题

1980年,陆宴辉出生于“纺织之乡”海门市,那里是江苏省的棉花主产区。生于农家、长于农村,陆宴辉目睹了村里人与棉花害虫的艰难斗争,背负沉重农药桶、汗流浃背行走在炎炎烈日下的那些背影,让他至今记忆犹新。

1992年,我国棉铃虫大暴发,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逾百亿元。此情此景,让无数农业科研工作者痛心疾首。为了防治棉铃虫,我国从1997年开始商业化种植转Bt基因抗虫棉(Bt棉花),到2000年已在华北地区大面积种植。

与此同时,外界也出现了质疑的声音——大规模种植Bt植物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以及Bt棉花对害虫地位演化的影响,都引起广泛争议。面对质疑,农业科技“国家队”——中国农业科学院承担起这项研究任务。

2005年,陆宴辉被中国农科院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博士专业录取。这时,他的导师吴孔明院士正带领团队在河北省廊坊市跟踪棉铃虫在Bt棉花田和常规棉花田的种群动态,他们已经持续研究了近10年。

2008年,陆宴辉所在的团队证实,过去10年间,我国华北地区大规模种植的Bt棉花不仅降低了棉花中棉铃虫的数量,而且还减少了周边没有进行Bt改良的农作物的虫害。这是世界上首个针对转基因作物抗虫性进行的大规模长期跟踪研究,论文被作为封面故事刊登在2008年9月19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这也是陆宴辉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这本杂志上。

但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转基因棉花大面积种下去后,棉铃虫数量确实大幅降低,农民打药次数也就减少了,但这又有可能导致其他害虫上升为棉田的主要害虫。”陆宴辉说。

于是,为了攻克转基因棉花非靶标害虫种群地位演替机制难题,陆宴辉驻守在河北农村,一待就是好几年。从早到晚,他天天耗在棉田、实验室里调查试验、反复验证。几年时间里,他几乎走遍了整个华北棉区,收集了大量生产一线的棉花害虫发生资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耕耘终于获得回报。陆宴辉所在的团队成功解析了转基因棉花大面积种植后非靶标害虫种群地位演替规律及其生态学机制,有力地澄清了关于转基因作物环境安全问题的争议和误解。这一系列研究成果先后在《科学》《自然》上发表,其中,2010年发表于《科学》上的论文被该杂志列为当期亮点论文之首,2012年发表于《自然》上的研究结果入选该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扎根新疆,突破棉花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瓶颈

2010年前后,随着国家棉花种植区域布局调整,华北地区棉花种植规模大幅缩减,同时,西北内陆棉区的棉花产量已经占据了全国的2/3。于是,从2011年开始,陆宴辉所在的棉花害虫课题组决定将棉花害虫防治的重心,从华北转移到新疆。

彼时,经过华北棉区多年的磨炼,陆宴辉已经快速成长起来,曾经的学生、助手也能独当一面了。然而,当他孤身一人来到新疆时,仍然面临不少难题。

“新疆的研究与华北的工作内容基本上是一条线的,但是新疆气候条件、生态环境不一样,棉花耕作制度、种植方式、害虫种类、害虫发生规律与华北有很大不同,以前在华北地区的工作只能起到借鉴作用,在新疆的很多研究是从零开始。”陆宴辉说。

为了在新疆打开局面,陆宴辉头一件做的事就是构建完整的试验体系。为此,他跑遍了全疆棉花种植的每个地区,求教了300多位当地科研同行和基层农技人员,先后在南疆喀什、阿克苏、库尔勒以及北疆昌吉、石河子、博乐建立了6个试验点。

“这6个试验点,基本覆盖了南北疆棉区,这就意味着在新疆建立起了完整的研究平台体系,能全面掌握新疆棉花害虫发生危害的第一手情况。”陆宴辉说。

有了平台,还要有人。新疆深处偏远内地,要招到合适的科研人才并不容易。“还是要培养本土人才,我们重点招收新疆本地长大,或者是在新疆上学毕业,或者确实愿意在新疆发展的研究生和博士后,慢慢组成了一支科研团队。”陆宴辉说。

平台搭好了,队伍拉起来了,科研工作也就能按部就班地进行。7年来,陆宴辉带领团队系统研究新疆棉花害虫区域性发生规律与灾变机制,创新研发了害虫行为调控、天敌保护利用等10多项核心技术与专利产品,集成推广了棉花害虫监测预警与绿色防控系列技术体系与标准,研究成果显著提升了新疆的棉花害虫预测与防治水平。

陆宴辉说,华北是他开始成长的地方,而新疆是他实现蜕变的地方。在新疆,他独立思考问题、策划试验、主持课题,慢慢成长为团队骨干、科研带头人。

2017年,由陆宴辉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棉花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获批立项,他的科研之路也迎来新的挑战。

“独立主持项目,压力肯定比以前大很多,原来我只是整个项目中的一部分,只用做好自己一小块的工作就可以了。现在我需要考虑整个团队的科研进展,考虑如何切实解决生产问题。”陆宴辉说,挑战也是机遇,他很享受不断超越自我的成就感。

有舍有得,砥砺奋进不负青春好年华

5月3日,参加完“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颁奖仪式回来,陆宴辉用“受之有愧”4个字形容自己的心情。

“获奖者中有的为国防、航天等重大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有的在国际重要赛事中为国争光,有的为工作流血受伤、牺牲巨大。与他们相比,我只是做好了本职工作而已。所以,获得这个荣誉,不是表明我做得多好,而是一种鞭策与鼓励,给我继续前行的动力。”陆宴辉说。

也有很多人好奇,今年才38岁的陆宴辉,为何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陆宴辉说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平台环境。他所在的课题组有着良好的科学传承,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以郭予元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发展棉铃虫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启动了棉花害虫基础研究。白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以吴孔明院士为代表的新一代科学家,发展Bt棉花害虫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有效提高了棉花害虫的绿色防控能力。正是沿着前人的足迹,陆宴辉等新生代“棉花卫士”迅速成长起来。当然,陆宴辉的成绩更离不开奋斗与努力。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陆宴辉白有一股踏实肯干的精神,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学习、琢磨、实践过程中,他得以茁壮成长。

现在,陆宴辉自己带了10多名研究生和博士后,平时非常注重新生力量的培养。他要求团队成员每个月例行集中交流一次,汇报各自试验进展。在与学生点对点讨论时,他更是精确到试验的每一步骤、每个细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带领团队共同进步。

点开陆宴辉的微信朋友圈,并不全是关于科研、工作的内容,最多的是女儿的照片。自己常年在新疆工作,女儿在北京读书,没能陪伴孩子的成长,也许是陆宴辉心中最大的遗憾。

但是,陆宴辉并无抱怨:“田间研究就是到处跑,尤其是我们农业科研工作者。即使是做室内研究,很多人也都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实验室。与家人聚少离多,对科研人员来说是一种普遍现象,不唯独我一人。”

“不戀虚名列夏花,洁身碧野布云霞。”棉花品性如此,陆宴辉亦然。在他身上,凝聚着一大批“三农”青年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品格——他们,正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猜你喜欢

棉铃虫害虫棉花
棉花是花吗?
蜗牛一觉能睡多久?
冬季果树常见蛀干害虫的防治
棉花
枣树害虫的无公害防治
不同诱芯、诱捕器诱集棉铃虫效果试验
农业害虫的冬季防治
高效低毒新型药剂防治棉铃虫试验
棉铃虫几种常见药剂大田试验筛选
1%苦皮藤素防治棉铃虫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