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是不是“积极废人”?

2018-06-28昔央

视野 2018年12期
关键词:改变现状满足感节食

昔央

你身边一定有很多这样的人:周末的早晨,为了晒太阳、读书、喝咖啡,调了无数个闹钟,从8:30到10:30,每隔十分钟闹铃响一回,还是睡到了下午1:30。

觉得自己实在是太胖了,找不到好看的小哥哥,励志“每天奔赴健身房,月瘦15斤”,去了几回,健身卡压在抽屉的一角落满灰尘,每个休息日都被美味的下午茶勾走了魂,隔三差五火锅烧烤啤酒走起来。

18岁那年,信誓旦旦在手账本上一一列举了“27岁之前要完成的100件事”,大学期间稀稀拉拉完成了十几件没什么技术难度的,从毕业那年开始每年基本都在无限拖延。拖到现在,已经忘了那剩下的八十几件事到底是什么了。心里不免遗憾,但却迟迟没有采取行动。

“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这不正是现代“积极废人”的常态么。

“积极废人”们热衷于给自己立flag,但永远做不到;尽管心态积极向上,行动却宛如废物。他们往往会在间歇性享乐后恐慌,时常为自己的懒惰自责。如此往复,恶性循环。

“积极废人”是社会问题的一种反映,年轻人以一种类似于撒娇和抱怨的方式,向他们所生活的社会和世界提出温和的抗议,但背后确实折射出严重的现实问题。

“积极废人”介于“积极”与“废”之间,既不是彻底的积极,也不是彻底的废;既是小确幸,也是小确丧,是一种矛盾而复杂的生存状态。

为什么我们会变成“积极废人”?

总的来说,就是能力达不到、实践力差,无法接受自己的差劲,却又急功近利,渴望迅速改变现状。“积极”是外在表演行为,“废”才是一个人的本质。

设想一下,假设我们能够当一只有思想的猪(除了拥有猪的外形,其余功能和特征与人无任何差异),每天可以选择只做自己喜欢的事,还有人好吃好喝伺侯着,有谁会放弃这个机会?社会越往前发展,“享乐主义”越会成为我们的追求乃至终极目标。

但我们还不是那只“幸福的猪”,我们还活在社会环境里。一旦活在社会环境里,我们的心理就会受到鼓舞或打击。一旦接受到外部环境的这种刺激,我们很容易会产生试图脱离现状、改变现状的想法和追求,这个时候的我们是最喜欢立flag的。

当我們看到身边的同事、朋友正在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坚持,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懒惰和逃避,失落的心态显露无疑。

这时候我们会突然产生一些正向的行为,这种行为基本上持续不了太久,俗称“三分钟热度”。

收到来自外部的正向启迪原本不是一件坏事,但我们往往会忽略一些东西。比如达到一个目的的进展和过程,我们缺少耐心太过急躁;比如朝九晚五、节奏重复的生活,我们迫于生活经济的压力和负担,迈出改变那一步的勇气时有时无。

那“积极废人”的人生就此完蛋了吗?倒也不至于。只是从“废”彻底转变到“积极”,有漫长而艰难的一段路要走。

当我们提到“如何避免成为一个积极废人”时,似乎总能给自己列举出一大堆类似心灵鸡汤的急救方法,但这反而让我们在“废”的道路上越跑越远。

逃离“废”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接受自己的“废”。第一步完成了,接下来我们才有信心调整自己的心态,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

“不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发现并接受自己的短板”,似乎就能意识到自己的“废”,而人的短板中最基础的便是懒惰吧。

接下来就是避免装腔作势式努力了。早上起不来?倒不如睡到自然醒,给自己一个过度的时间。8:30的闹钟,我今天10:30才起来,明天必须9:30起来,以此类推,慢慢接近目标,让身体和习惯拥有记忆。

减肥一时兴起?不必过分节食,减肥一周可以奖励自己来顿火锅,如此下来四周体重也会产生变化,总好过节食20天之后发现自己什么都想吃突然暴饮暴食一朝被打回原形。

外界诱惑太多,私人时间不如试试断网。消除现代性,是拒绝诱惑的最好办法,拖延和间歇性吃喝玩乐都会随之消失。

时间管理能力差、说得多做得少,其实是人的大部分时间用在自我较劲上。解决焦虑的唯一办法是实践。多做一点,焦虑感就会少一点。

不要陷入“我要学这个学那个”的自我安慰式假积极里。热情的唯一的功能是让人收获自我满足感。这种自我满足感会导致我们进入另一个丧循环——看,我是努力过了的,只不过失败了。长此以往,我们会更加心安理得地当一个废人。

说了这么多,差点忘记最重要的一点:“佛系”也好,“隐形贫困人口”也罢,不要等着社会给我们贴标签,这种状态不是我们的本色;更不要试图寻找标签,并且迅速对号入座。

每个人都是第一次做人,怎么做才能做好,只能自己慢慢摸索总结,没有捷径可走。

永远不要忘记,我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我,“积极废人”本人,并没有真的废掉。即使要废10000次,才能成为那个真正积极的人。没关系,我们没在怕的。

猜你喜欢

改变现状满足感节食
节食减肥主食有讲究
亲 妈
教师,独特的满足感
小老虎种花
节食减肥,会让女人很不“性”
浅谈我的初中历史教学
翻转课堂,培养兴趣,改善职高数学教学
教师“满足感”增强与职业精神提携
绩效考核公平感对员工组织认同的影响路径——基于需求满足感的中介模型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