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理解力
2018-06-28赵晓玲
赵晓玲
数学是一门需要“理解”的学科。它简练、严谨,对小学生来说,要理解数学的知识,概念,原理,实属不易。这就要求老师站在儿童的视角,用儿童的思维思考数学。今天就“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理解能力”,谈谈我粗浅的看法。
一、理解的前提是充分感知,在学生脑海中建立数学模型。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得到一个结果,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索过程更为重要,如何将数学知识还原到现实的具体情境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新知识呢?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为例感受建模的过程。
片段一:学生按要求“切土豆”引入新课。老师先示范切第一刀,再让学生切,并感知由曲面变成的平面。然后依次再切2刀,配合ppt演示切的过程。学生一下就明白了:棱是两个面相交成的一条边;顶点是3条棱相交成的端点。如此,较好地体现了长方体面、棱、顶点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为进一步探讨长方体的特征打下坚实的基础。虽然这种教学法不新颖且耗时耗力,但对学生来说是新颖的,对教学目的的达成是益处多多。
片段二:在认识“棱的特征”时,出示了这样的要求:用小棒和连接接头搭建长方体框架。4人一组,每组有四种长度的小棒共12根。从学生活动来看,一开始多数小组并没有考虑到棱的长短关系,而是随机选择一种长度的小棒插入接头内,形成了一个正方形的面,结果发现剩下的小棒无法搭出相对的面。尝试的错误“逼”着学生重新审视自己搭的过程,通过观察身边的长方体和小组内的讨论,成功地搭出一个长方体框架。如果說先前的失败是因为没有考虑到长方体的棱是有长短关系,那么再次的尝试一定是有了对棱的长短关系的发现才能取得成功的。这样,将棱的长短关系特征还原到“小建筑师搭框架”这样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情境中,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支撑下,通过尝试、修正使得棱的特征自然地生发、提炼出来了,突破教学难点。如果只让学生看着眼前的长方体物体总结棱的特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疑惑的。因此,棱的特征的处理应该直观化、形象化,让内隐的知识显性化。
从刚才的两个教学情境看出:学生操作,观察,想象、讨论的过程,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也是理解数学知识的过程。
二、活动中提出有效问题,拓展学生理解数学的深度和广度。
数学的目的就是发展学生思维,教会学生思考,老师的智慧在于创造出交流发展思维的舞台。通过有效提问,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从感性走向理性,从盲目走向有序,从浅显走向深刻,从而更好的理解数学。以《100以内数的整理与复习》为例,老师提问如下:
片段一:师:请同学们在卡片上写一个你喜欢的两位数,悄悄写。
师:说一句与这个数相关的话,请同学们猜出是几?通过提问,学生纷纷发言。
生1:我喜欢的数比36少1。猜出35。
生2:我喜欢的数在20和18中间。猜出19。
老师机智的引导:这个数还可以怎样表达?(20前面的一个数是19)学生说出各式各样的答案。通过提问,帮助学生自主回顾,梳理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并从多角度认识数的组成,感受同一个数表达方式的多样化。
片段二:据35,19这两个数,你能联想到哪些和它们相关的数?
生1:十位和个位交换位置是:91和53
生2:比19大比35小的数有:
生3:19前的数有:35后面的数有:
生4:19+35=54,35-19=16
这样的提问,让学生主动沟通了数之间的联系。
片段三:在完成对加法算式意义理解之后,
师问:用35-19=16这个减法算式,又能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学生说出了各种情景,老师适时引导,让探究更深入。
生1:爸爸有35元钱,买书用去19元,还剩几元?(生活问题)
生2:白兔19只,黑兔35只,黑兔比白兔多几只?(相差数问题)
生3:小王写35个字,小李写19个字。小李再写几个字就和小王一样多了?(相差数)
生4:男生35人,女生比男生少19人,女生有多少人?(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引导鼓励学生尽可能提出不同类型的减法应用题。如果没有提出某类重要问题,老师会与同学交流,巧妙提出。最后达成共识:这些问题虽然场景不同,但算理一样。这与传统教法,通过“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相比,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所以,课堂上问题提出的宽度和深度决定了学生理解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三、运用对比的方法,突破重难点,让理解更深入。
1、用对比教学法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的基础。相似、易混和难理解的概念在教学中常用对比的方法。例如:教学“整除”概念时,出示这样的算式:50÷25=2 24÷3=8 192÷5=38……2
7÷10=0.7 12÷0.2=60 3.2÷0.8=4 学生通过分析对比,分清整除与除尽的区别,获得准确明晰的认知:a÷b=c(b≠0),当a、b、c都是整数,并且结果没有余数才叫整除。
2、用对比教学法理解算理。
用简便方法计算是计算教学的重难点,学完乘法分配律,出示这样的习题:
2.4+99×2.4 99+99×2.4,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对“公有的因数”有了更深的理解,再也不会乱用方法了。
所以,恰当使用对比教学法会起到“二两拨千斤”的效果,是突破数学重难点的利器。
提高小学生数学理解力的方法还有很多,这只是个人浅显的看法。希望本文的几个观点对数学教学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