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要彰数学文化

2018-06-28杨永海

神州·上旬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数学文化小学课堂教学

杨永海

摘要: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随着人们对数学更深层次的认识,数学的文化现象已明显地凸显出来,在小学阶段,教师应将数学文化教育作为一种使命,作为数学教学的一种责任,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让学生体味数学之美、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让学生领悟数学之美,使数学教学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

关键词:小学;课堂教学;数学文化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随着人们对数学更深層次的认识,数学的文化现象已明显地凸现出来。数学文化具有比数学知识体系更为丰富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数学文化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概念的高度概括。那么,如何体现数学文化的延续性和发展性呢?笔者认为,如果在小学阶段就将数学文化教育作为一种使命,作为数学教学的一种责任,那么数学文化就会融入数学课堂,就能扭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使他们拓展教学内容,改善学习方式,使数学教学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

一、让学生体味数学之美

优秀的数学文化,宛如美丽动人的数学王后,释放出令人心醉的芬芳;伴随着先进的数学教学,就能使原本枯燥的数学变得生气勃勃、有血有肉、光彩照人。如果小学的数学教学摆脱检测、分数的桎梏,数学之美就会成为学生喜爱的科目,产生探究的兴趣。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大谈特谈宏观层面的数学史,介绍数学的进步,而要紧抓微观层面,让学生在抽象思维的协助下理解概念、公式、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在每一个算式、每一道习题中感受数学的精辟,体味数学文化的丰厚底蕴。

教师可以将数学融合于语文学科中,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数字的美,体会到那份清新与灵动。例如,在《山村咏怀》中有这样的描述: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教师让学生大声朗读,认识数字一到十,既满足了学生的感知,又有助于在一种愉悦的情境中领悟数字的本义。同样,在《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吟诵中感受数字的意蕴,增强对数字的亲切感,从而生成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好数学的欲望。

教师还可以将数学与日常语言有机融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会到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的情趣,数学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是把数学融入语言之中。俗语中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涉及乘法口诀,可以让学生在记住俗语的情形下,联想到相关的口诀,进而使3的口诀成为一个有机的链条。在“百分数的意义”学习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读成语想百分数的活动,努力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意境,让数学的学习更富有情趣,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我国有很多与数字有关的成语:“万紫千红”、“千变万化”、“百发百中”、“百里挑一”、“十拿九稳”、“十全十美”、“事半功倍”、“一箭双雕”、“半途而废”等,运用这些成语,教师就能创设出乐学、敢思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习视野,激活学习思维,让数学课堂摆脱单调与乏味,在浓浓的文化意蕴中缔造出一个高效的课堂。此外,诸如“指数爆炸”、“直线上升”等术语在生活中十分常见,把这些具有时代感的专业术语与数学相连,可以让数学常用常新。

所以,教师要善于把握数学文化的魅力,用合适的方式、适宜的情境将其渗入教材、到达课堂、融入教学活动中,成为学生学习时的感悟,这样就会让数学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的影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二、让学生感受数学之美

要彰显数学文化的魅力,就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可爱与美丽。尽管数学之美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对一个小学生而言,它们太司空见惯了,常常会忽略了它们的美。因此,在课堂上展现数学文化的特色,凸显数学文化的价值,教师就要想办法,运用各种手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之美。

例如,教师在讲授“圆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时,需要导入过程教学片段,并提出问题:“圆,你们熟悉吗?说说你在哪儿见到过它?”“钟面上有圆。”“轮胎上有圆。”“有些钮扣也是圆的。”“篮球。”教师问道:“篮球是圆的吗?同意的请举手。”此时,全体学生都举起了手。“噢,看来我们在认识上还有误区呀。篮球是‘球体,它是不是我们数学中所说的‘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弄清楚圆是什么样子?它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呢?”

接下来,教师打开课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伴随着优美的音乐,画面上出现了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雷达波、月球上的环形山等等。“这些图像好美啊。”学生们发出了赞叹。“除了美丽,还有什么发现?”“它们都像圆。”此时教师揭示本课的教学主题:圆的认识。“在大自然中,圆随处可见。有了圆,世界变得美妙而神奇。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吧!”

上课伊始,教师就要激活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经验,将其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在肯定学生正确认识的同时,又巧用生成的错误资源,以“误区”为源,以疑促思。教师的一句“看来我们在认识上还有误区呀”的商榷式话语,既让学生感到温馨,又勾起学生内心深处学习新知的欲望,同时点开课题,激发学生对圆的兴趣。继而,创设优雅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欣赏美丽的图片,再现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使学生感受到圆形物体所展示的魅力,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样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而有意义的。良好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观察能力,也为后续的探究做好情境和心理上的铺垫。在学生说圆、看圆与悟圆的过程中,使圆这一概念逐步根植于学生的脑海之中,也让圆的美丽形象永远留在学生的记忆之中。

三、让学生领悟数学之美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习并不完全意味着解题,而是要积淀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渗透必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学生有效学习、探究学习、持续学习助力。

以“平均数”一课教学为例,首先,要模拟教材中比较的情境,将两组人数不均的投圈比赛情境转换成学生现实的竞赛活动,利用实际的投圈比赛使学生明白比赛规则公平性的重要,体会到人数不等,只比较总数是不公平的,促使学生思考怎样比较才是合理而公平的,为学生在统计中探寻平均数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积累和认知储备,设计三次套圈比赛,第一次组织一个人的套圈活动,以个人成绩代表全队的成绩;第二次安排多人,且人数相等的游戏活动,以统计的总数判断出谁会赢;第三次安排多人,并有意识地设计两轮比赛,第一轮是6个女生对3个男生,让全体男生感觉到极不公平的待遇,而第二轮则选择相反的情形再进行比赛。通过一次次的活动比较,促使学生深思,什么样的规则才是公平,更有利于比较两队的真实水平。经过辨析与比较,使学生明白平均数代表着团队的实际水平,可以有效地规避人数、总和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进而达到统计比较的学习目的。其次,适时引入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学会探究问题的本质所在,领悟平均数在统计图中的直观体现,截高补低就是很不错的策略(渗透了移多补少的方法),使学生在统计比较中掌握移动的数学思想方法。利用多媒体动漫的演示,将统计与平均数的学习有机地整合到一起,挖掘平均数的本质。在对数学本质问题的深入探究中,凸显浓厚的思维数学理念,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平均数就是移多补少,实现平等。

教师要合理选取数学文化素材,丰富和拓展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数学学习活动,切实改善学生有效课堂的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不断累积性”数学这一重要文化特征的展现,让学生感知到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特质。例如,引领学生制作一系列数学小报,以不同栏目的主题方式凸显数学文化的内涵:有趣的数、美妙的形、奇妙的数学问题、神奇的数学规律、趣味的数学游戏、数学家的名言和故事、数学符号和数学方法的创造发明,等等,引导学生去搜集资料,阅读素材,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积累,在不断研究中积淀。

文化是一种浸染,需要教师有意为之,并在灵活的渗透中促进学生不断积累,只要这样做,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充满文化的气息。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参考书。

[2]小学数学一点通。

[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猜你喜欢

数学文化小学课堂教学
激发兴趣, 成就精彩小学数学课堂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